章小英
摘 要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情境播報、圖說規(guī)則、案例探究、理性思辨、模擬演練等不同的方式,讓學生在直觀形象中感受“法”的莊嚴,理解“法”的內涵,激活法治生活體驗,促進法治思維養(yǎng)成,形成法治認同,從而讓法治教育有力度也有溫度,真正走進兒童的內心世界。
關 鍵 詞道德與法治;法治思維;法治認同
中圖分類號G41
文獻編碼A
文章編號2095-1183(2017)10-00-04
“道德”與“法治”的組合,是培養(yǎng)法治意識和理性思維的教育,期望讓學生感受法治社會生活,在尊法“崇善”中體驗道德與法治生活的美好。[1]因此,低年段道德與法治教學,關鍵要根據(jù)教材內容,找出與兒童認知特點相符的、與兒童生活視域相關的、與時代發(fā)展需要呼應的法律知識,并通過學生喜聞樂見、通俗易懂的方式,引導其理解法律知識,知道“怎么做”“為什么這么做”,進而促進學生法治精神的塑造和守法、用法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為此,筆者進行了嘗試。
一、“情境播報”,親歷感受“法”的莊嚴
教學片斷1:第六課“校園里的號令”之“升國旗了”
在教學中,筆者先和學生一起觀看天安門升旗儀式的盛況,引導他們感受護旗手雄赳赳、氣昂昂的精氣神,感受升國旗時的神圣莊嚴。同時,引導孩子們認真觀察,知道當五星紅旗冉冉升起時,在四周的人群中,凡是軍人要行軍禮,少先隊員要行隊禮,其他人也應立正行注目禮。為什么要這樣呢?在學生暢所欲言的基礎上,筆者告訴他們:國旗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象征和標志,每個公民和組織都應當尊重和愛護國旗。
此時,筆者順勢“播報”相關法律知識:“《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是我國的根本大法,其中第136條規(guī)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是五星紅旗。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是《義勇軍進行曲》。國家還專門制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法》,其中第十三條規(guī)定,舉行升旗儀式時,在國旗升起的過程中,參加者應當面向國旗肅立致敬,并可以奏國歌或者唱國歌。第十六條規(guī)定,在直立的旗桿上升降國旗,應當徐徐升降。升起時,必須將國旗升至桿頂;降下時,不得使國旗落地?!?/p>
基于情境體驗的法律知識播報,增強了法律知識宣講的莊嚴感、嚴肅性,讓學生深刻地感受到,這是每個公民都必須遵守的法則,不允許任何人違反。播報時,如果能配上相關法律文件的圖片,在具有神圣感的背景圖片上呈現(xiàn)法律條文,或請聲音較為厚重、富有感染力的人士錄制朗讀音頻,再相機播放,就更能營造“法”的神圣氛圍,讓學生受到感染。
一年級道德與法治教材中并沒有過于深奧的法律知識。我們在教學中,可結合生活實際讓學生加以理解,水到渠成地揭示所涉及的法律知識,并讓學生在誦讀中知曉,初步建立法治意識。
二、“圖說”規(guī)則,深刻理解“法”的內涵
教學片斷2:第四課“上學路上”之“交通‘信號要知道”
教學中,筆者以“紅綠燈”為例子,出示圖片,讓學生了解它們傳遞的信息。之后,相機出示《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實施條例》第三十九條人行橫道信號燈表示:(一)綠燈亮時,準許行人通過人行橫道;(二)紅燈亮時,禁止行人進入人行橫道,但是已經(jīng)進入人行橫道的,可以繼續(xù)通過或者在道路中心線處停留等候。隨后,筆者出示生活中常見的其他交通標志圖片,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像剛才認識“紅綠燈”一樣,討論演說不同標志所傳遞的信息。
小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圖說”交通規(guī)則,將形象的圖畫與通俗的表述融為一體,讓抽象的法律法規(guī)條文變得直觀通俗。由此,讓學生生動感受交通標志和安全標志在生活中的作用,明白聽從“信號”指揮的重要性,進而從內心深處增強遵守規(guī)則的意識。
在學生初步了解了各種標志的“語言”之后,我們還可以制作一幅具有代表性的交通路況圖??蓞R集十字路口、斑馬線、人行道、車行道、天橋、地道等交通設施,讓學生將不同的標志擺放到相應位置。這樣,不僅能幫助學生加深印象,進一步理解標志的提示指引功能,還能通過圖形有機整合零散的知識,在學生頭腦中形成一張清晰的動態(tài)圖譜。如此,讓交通規(guī)則成為相互關聯(lián)的整體,形成鮮活的生活場景,更好地指引學生的生活行為。
此外,網(wǎng)絡上有大量關于交通法規(guī)的漫畫,它們通過夸張明晰的畫面、詼諧幽默的手段,能極大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教學時,我們可以有選擇地使用這些資源,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望,啟發(fā)他們深入思考,理解交通法規(guī)的豐富內涵。
三、案例探究,激活法治生活體驗
教學片斷3:第四課“上學路上”之“這樣安全嗎”
在教學進行到這一內容時,筆者引入了一則報道——2017年5月10日早上7點多,蘇州相城區(qū)某小學校門口發(fā)生了一起事故,停在路邊的轎車突然開門,撞到了正在行駛的電動車,騎車人和載著的孩子被車門撞倒,孩子又被一旁駛來的一輛轎車軋到,造成鎖骨等多處骨折。經(jīng)了解,行駛的電動車是送孩子上學的,被撞倒的男孩今年10歲。而開車門的這輛車也是送孩子上學的,是坐在后座上8歲的孩子開了車輛左側的后門。
筆者讓孩子們觀看視頻,并從旁講述。之后,請他們說一說:“你認為,這起事故是誰的責任?”同齡人的經(jīng)歷,熟悉的上學場景,甚至是似曾相識的事故,引發(fā)了孩子們的熱烈討論。筆者適時插入《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實施條例》第六十三條規(guī)定:車輛停穩(wěn)前不得開車門和上下人員,開關車門不得妨礙其他車輛和行人通行。
隨后,筆者再讓孩子們結合自己的生活經(jīng)歷,小組討論總結:在乘坐私家車、電動車時,要注意什么?在交流碰撞后,回家和爸爸媽媽合作制成安全乘車提示卡(見下圖)。筆者幫助孩子們印發(fā)了若干張,鼓勵他們利用上學、放學時間,在校門口作流動宣傳,在活動中進一步深化“法”的行為。
《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綱》提出,教學中可綜合采用故事教學、情境模擬、案例研討等多種教學方法,必要時,教師可根據(jù)學生認知特點,將真實的法治案例引入課堂教學。對于低段兒童來說,單純呈現(xiàn)法律知識很難走進“童心”。我們在教學中,要選用貼近兒童生活的法治案例,激活兒童的生活經(jīng)驗,更要回歸生活,促進其法治生活方式的養(yǎng)成,讓自覺遵守法律成為一種內在發(fā)展需求。
四、理性思辨,促進法治思維養(yǎng)成
教學片斷4:第十課“吃飯有講究”
本課對應的課程標準要求是“健康、安全地生活”第2條“初步養(yǎng)成良好的飲食和個人衛(wèi)生習慣”。通過教學,引導學生理解并學會用餐的相關常識與禮儀,能吃得安全,吃得健康,吃得文明,吃得有禮貌、有教養(yǎng),自覺追求高品質的生活。
教學時,筆者堅持“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課前,通過問卷、談話、觀察等多種方式,充分調查了解學生就餐情況,從中選擇代表性問題,設計了3個思辨小話題:1.每天午飯時,正好有朵朵喜歡的少兒節(jié)目,她總是一邊吃飯一邊看電視,覺得這是一舉兩得。你認為呢?2.吃晚飯時,亮亮打了個噴嚏,嘴里的飯粒都噴到餐桌上了。爸爸批評他不講文明,他委屈地說:“這是突然發(fā)生的,我控制不住,又不是故意的。”你怎么看待這樣的行為?3.明明最愛吃紅燒肉,奶奶每天都會精心準備,看到明明吃的肉越多,奶奶就越高興。但媽媽經(jīng)常限制明明吃肉的數(shù)量,奶奶為此有些不高興。你覺得明明該怎么做?
這些生活場景來自學生的日常生活,是學生普遍存在的就餐問題。由此,學生在小組內展開了討論,積極交流真實看法,在碰撞中澄清認識,在反思中明晰行為。隨后,圍繞“吃飯的學問”這一總話題,師生一起進行梳理總結,也悄然落實了《江蘇省未成年人基本文明禮儀規(guī)范》之“餐飲之禮”:在家庭日常就餐、公共場所用餐、社會交往聚餐等方面講究文明禮儀,做到講究衛(wèi)生、愛惜糧食、節(jié)儉用餐、食相文雅,吃飯時不咂嘴,不口含食物說話。
學會以法律的規(guī)范、原則、理念為標準,分析、判斷、處理生活問題,即形成法治思維是法治教育的重要目標。身處信息化時代,即使是小學生,也會不斷受到海量信息的沖擊,會受到來自方方面面的誘惑。因而,培養(yǎng)學生的理性思維、判斷能力,增強自我規(guī)范、自我防御、依法行事的意識,顯得尤為迫切。道德與法治課堂應該注重創(chuàng)設思辨情境,讓學生學會理性思考,促進其法治思維的養(yǎng)成。
五、模擬演練,形成法治文化認同
教學片斷5:第九課“玩得真開心”
本課側重于教會學生初步合理安排一個人在家時的生活,注意看電視的健康和在家生活的基本安全。在“這樣玩好嗎”這一板塊,教材呈現(xiàn)了四幅游戲場景:玩火,玩時大聲說話,看電視時間長眼睛有點兒疼了,作業(yè)沒完成就在玩。旨在讓孩子們知道在家玩要注意安全、健康,勞逸結合,合理安排。筆者通過課前調查發(fā)現(xiàn),許多學生對家里的水電安全問題了解不足,因此,作了如下教學設計:
1.說說我與“火”。讓學生聯(lián)系自己的經(jīng)歷,講講自己與“火”的故事,從中明白火可以造福人類,但如果使用不當,便會釀成災難。2.小火我來滅。不小心著了火該怎么辦呢?要在最初時刻采取緊急措施,如當場呼救、就地打滾、物體撲打,并簡單演練,增強應對危機的能力。3.火災快撤離。如果火情嚴峻,就得趕緊撤離,抓住“捂口鼻、彎腰走、不拖拉”等要點,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火災逃生演練,在活動中內化逃生技能。4.火警我會報。人員已經(jīng)離開了火場,可是熊熊大火還在燃燒,怎么辦呢?相機插播《中國人民共和國消防法》第四十四條:“任何人發(fā)現(xiàn)火災都應當立即報警,任何單位、個人都應當為報警提供便利,不得阻攔報警。嚴禁謊報火警?!庇谑牵瑤熒献髂M報火警。
這樣不斷深入的模擬活動,讓孩子們在真實可感的氛圍中體驗逃離險境的緊迫、關心險情的責任;在情境中感知報警時不要慌亂,要冷靜,努力讓接警員盡快掌握準確信息,迅速采取救援行動的重要性。而這也是對《中小學生守則》中“珍愛生命保安全,防溺水不玩火,會自護懂求救”這一要求的具體表現(xiàn)。
新型法治國家建設要求社會成員不但要通曉法律知識,還要將法治作為一種行為習慣,一種精神操守,做到知行合一,“形神兼?zhèn)洹?。這也是法治教育最高層次的要求——形成法治信仰,即發(fā)自內心地認同法治,將法治內化為深刻而穩(wěn)定的心理結構,外化為行動指南和行為習慣,形成踐行法治精神的最有力行動。這就要求我們不僅要從兒童生活出發(fā),使兒童在體驗中感受規(guī)則和法治,而且要讓兒童加以應用,知行統(tǒng)一,才能真正促進兒童法治意識和尊法守法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
法律和道德相輔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就像車之兩輪、鳥之雙翼,道德解決不了的問題,需要法律去規(guī)范,法律管不到的地方,需要道德去彌補。只要教師真正以學生為主體,用智慧創(chuàng)設情境,搭建平臺,尋求最佳路徑,讓法律知識有力度也有溫度,在悄然中走進童心,就能迎來法治教育的滿園春色!
參考文獻:
[1]楊翠英.道德與法治課程新思考——基于統(tǒng)編《道德與法治》一年級教材的理解與教學設計[J].中小學德育,2017(8):26.
(作者單位:如皋經(jīng)濟技術開發(fā)區(qū)第三實驗小學
江蘇南通 226500)
責任編輯 毛偉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