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琳
(日照市人民醫(yī)院急診內科,山東 日照 276800)
不同時間窗阿替普酶靜脈溶栓治療急性腦梗死的效果分析
張 琳
(日照市人民醫(yī)院急診內科,山東 日照 276800)
目的探究與分析不同時間窗阿替普酶靜脈溶栓治療70例急性腦梗死的效果。方法選取我院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急性腦梗死患者70例為研究對象,采取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A組、B組與對照組,A組為發(fā)病至給藥時間在3小時以內,B組為發(fā)病至給藥時間在3至4.5 h,兩組均給予阿替普酶,對照組為發(fā)病至給藥在4.5 h以內的患者,均給予常規(guī)治療。對比三組患者的臨床療效。結果A組臨床總效率為76.00%,B組臨床總有效率為92.00%,對照組臨床總有效率為50.00%,A組、B組分別與對照組相比臨床總有效率較高,B組與A組相比臨床總有效率較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A組與B組中出現(xiàn)了1例腦出血患者,均占4.00%,但三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發(fā)病至給藥時間在3至4.5 h內給予阿替普酶治療急性腦梗死能夠取得顯著的臨床療效,促進改善神經缺損情況,安全性較高。
時間窗;阿替普酶;急性腦梗死
阿替普酶作為臨床上一類應用較為廣泛的靜脈溶栓類藥物,名為重組組織型纖溶酶原激活劑,憑借其安全性較高等,被諸多臨床醫(yī)師認可,但仍存在一定的缺陷,尤其是采用阿替普酶靜脈溶栓治療急性腦梗死的療效尚未被肯定,且缺少對其治療最佳時間窗的判斷[1]?,F(xiàn)我院針對收治的急性腦梗死患者分別于不同時間窗下給予阿替普酶治療,現(xiàn)報道如下。
選取我院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急性腦梗死患者70例為研究對象,采取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A組、B組與對照組,A組25例,其中男13例,女12例,年齡51~76歲,平均年齡(60.9±1.8)歲,合并高血壓7例,糖尿病6例,高血脂8例。B組25例,其中男14例,女11例,年齡52~73歲,平均年齡(61.9±1.9)歲,合并高血壓9例,糖尿病8例,高血脂7例,對照組20例,其中男12例,女8例,年齡50~73歲,平均年齡(61.8±1.6)歲,合并高血壓8例,糖尿病7例,高血脂6例。三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等一般資料上,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A組為發(fā)病至給藥時間在3小時以內,B組為發(fā)病至給藥時間在3至4.5 h,兩組均給予阿替普酶,治療方法:阿替普酶的總劑量控制在0.9 mg/kg,最大使用劑量為90 mg,將總量10%的藥物在1 min內為患者行靜脈推注治療,后將剩余的藥物劑量加入至生理鹽水中,于1 h內為患者進行靜脈滴注治療[2]。在治療后24 h后對兩組患者實施頭顱CT檢查,判斷時候再出血,后為患者口服100 mg的拜阿司匹林與75 mg的氯吡格雷,1次/d,連續(xù)使用10 d,同時給予改善血脂指標以及降低血壓等方法進行治療。
對照組為發(fā)病至給藥在4.5 h以內的患者,均給予常規(guī)治療,方法包括拜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抗血小板聚集治療,調節(jié)脂質水平與降低血壓等。
按照由中華醫(yī)學會第四界全國腦血管病學會制定的腦卒中患者神經功能缺損量表對患者的神經功能缺損情況進行評價[3],將患者的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減少91%至100%之間評為基本治愈;將患者的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減少46%至90%之間評為顯著進步;將患者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減少18%至45%之間評為進步;將患者的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減少17%以下甚至增加評為無效;總有效率=基本治愈率+顯著進步率。
采用SPSS 19.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處理,計數(shù)資料以百分數(shù)(%)表示,采用x2檢驗,以P<0.05表示有統(tǒng)計學意義。
A組臨床總效率為76.00%,B組臨床總有效率為92.00%,對照組臨床總有效率為50.00%,A組、B組分別與對照組相比臨床總有效率較高,B組與A組相比臨床總有效率較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三組患者的臨床療效對比 [n(%)]
三組患者中均無1例死亡,經過治療后,給予常規(guī)的血尿、大便常規(guī)、凝血功能、肝腎功能檢查結果均正常,A組與B組中出現(xiàn)了1例腦出血患者,均占4.00%,但三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急性腦梗死作為臨床上一類發(fā)病率較高的腦卒中類型,對患者的健康造成了較大的影響,組成急性腦梗死的病灶區(qū)域包括中心壞死區(qū)域及其周圍的缺血半暗帶,不僅對引起了局部腦組織血流量的改變,甚至造成中心壞死區(qū)域出現(xiàn)不可逆的壞死,威脅了患者的生命[4]。因此,采取積極有效的方法對急性腦梗死進行治療至關重要。溶栓作為一種能夠幫助閉塞的血管迅速開放的治療方法,能夠快速有效的促進局部受損區(qū)域得到明顯的再灌注,從而最下限度的對可逆性損傷狀態(tài)下的機體神經細胞進行治療,有效促進患者神經功能的恢復,并幫助改善患者的預后[5]。
阿替普酶作為臨床上一類較為常用的第2代溶栓藥物,半衰期為5 min左右,其作用機制在于能夠選擇性的與血栓存在的纖維蛋白相結合,同時幫助存在于局部的纖溶酶原轉換成為纖溶酶,從而更好的將血栓溶解,發(fā)揮較好的臨床效果,同時具有較高特異性的特點,但該藥物的價格較高,值得注意。本次研究結果顯示,A組、B組分別與對照組相比臨床總有效率較高,B組與A組相比臨床總有效率較高,且且A組與B組中出現(xiàn)了1例腦出血患者,均占4.00%,但三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果證實了發(fā)病至給藥時間在3至4.5 h內給予阿替普酶治療急性腦梗死的臨床應用價值更加突出,為一個良好的治療時間窗,有效促進了腦梗死區(qū)域的血流再通,促進恢復了缺血性半光暗帶的供血情況,且患者的耐受性較高,無不良反應[6]。
綜上所述,發(fā)病至給藥時間在3至4.5 h內給予阿替普酶治療急性腦梗死能夠取得顯著的臨床療效,促進改善神經缺損情況,安全性較高,值得進一步擴大樣本量研究與推廣。
[1] 唐政坤.丁苯酞治療急性腦梗死的療效分析[J].當代醫(yī)學,2011, 17(1):137-138.
[2] 鄧 玲.阿加曲班聯(lián)合丁苯酞治療急性腦梗死的療效及安全性觀察[J].當代醫(yī)學,2013,19(32):89-90.
[3] Bonita R,Mendis S,Truelsen T,et al.The global stroke initiative Lancet Neruol,2014,3(7):391-393.
[4] 李碧波,何厚華.重組組織型纖溶酶原激活劑(rt-PA)靜脈溶栓早期治療急性腦梗死的療效[J].中外醫(yī)療,2011,30(5):1-2.
[5] 畢 敏,童綏君,張藝丹,等.CT灌注指導下r-tPA動脈溶栓治療6~9 h時間窗內急性腦梗死的療效分析[J].中華急診醫(yī)學雜志,2013,22(4):414-417.
[6] 歐陽取平,李亞梅.不同時間窗阿替普酶靜脈溶栓治療急性腦梗死患者的臨床分析[J].中華老年心腦血管病雜志,2014,16(9): 984-985.
R743.3
B
ISSN.2095-8242.2017.47.9152.02
本文編輯:劉帥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