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開·阿尤甫
摘 要:隨著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減輕學生壓力提提高教學質量成為每個教學工作者的教學宗旨。本文中,筆者就如何提高中學歷史課課堂教學的質量探討提高了中學歷史課教學質量問題。
關鍵詞:初中歷史;教學;探討
教學的目的是讓學生掌握知識技能,提升學生自身素質,提高教學質量是每個教育工作中的教學目標。教師的課前準備教師的精心備課,是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前提。我們常說:“要給學生一杯水,教師要有一桶水”就包含了這個道理。備課備什么?一要備學生,二要備教材。同樣的學生,不同的內容,要有不同的教法。同樣的內容,不同的學生,也要有不同的教法。
一、教學目的
教學目的是課的靈魂,十分重要。一堂好的歷史課,肯定有正確的符合學生實際的教學目的。反之亦然。在現(xiàn)實中,還存在著很多備課不備教學目的,隨意性很強的課。沒有教學目的課,沒有了靈魂,因此,質量就很難得到保證。我們說教學目的是靈魂,因為教學目的是建立在研究了教材和學生基礎之上的課堂教學目標,它直接制約了教學方法的選擇,史論史實的補充,重點難點的確定,以及教具的選擇等等。教學目的要有三個方面組成:基礎知識,能力培養(yǎng)和思想教育。
例如:《北伐戰(zhàn)爭和國民黨右派叛變革命》一課的教學目的:通過本課教學活動,使學生:①了解、掌握北伐戰(zhàn)爭和國民黨右派叛變革命的主要史實;②感染工農(nóng)群眾高漲的革命熱情和共產(chǎn)黨人崇高的革命精神;③受到一次分析歷史史實中得出歷史結論的基本能力訓練。
二、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一般都是重大的歷史事件,重要的歷史人物。有些重大的歷史事件還是歷史長河中的里程碑。教學難點一般都是學生不易認識理解的內容,而這一難點又是學生應該認識理解的內容。
例1:《清朝政局的變動》一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重點:清朝政局變動的原因和影響。難點:清朝政局變動的影響。
例2:《資本主義世界經(jīng)濟危機和羅斯福新政》一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重點:羅斯?!靶抡薄ky點:羅斯?!靶抡钡奶攸c,實質和作用。從上述二例可見,有些課的重點和難點是重合的。但有些課的重點和難點是有聯(lián)系又有區(qū)別的。
例3:《元朝的統(tǒng)一》一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重點:元統(tǒng)一過程中的大事。難點:元的統(tǒng)一與文天祥抗元的辯證關系。
三、教具
歷史課的教具主要有小黑板、掛圖(圖畫與地圖)、幻燈、投影、錄音、錄相,等等。運用教具是為了提高課的質量,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教具的運用是為教學目的服務的,與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相一致。運用教具可以增強聽覺和視覺效果。在實際中,目前還存在兩種需要加以克服的傾向:一是上課沒有一件教具;二是運用了教具,但不恰當。有的是為了用教具而使用教具,有點“裝門面”的味道。有的沒有配合講授充分發(fā)揮教具的作用,影響了效果。有些學校條件比較好,各種教具都有,在教學中可以有選擇地使用。因為一堂課使用教具的種類不能太多,以免造成學生眼花繚亂。農(nóng)村中學目前大多條件還有限,錄相等器材還不具備,但是最普通的教具——小黑板總是有的。備課時在小黑板上畫一張路線圖,寫一段名言詩句,列一些數(shù)據(jù)資料,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課堂教學過程課堂教學是教案的具體實施,是提高歷史教學質量的關鍵。學生學習歷史的最多的時間是在課堂上,教師完成歷史教學任務的主要途徑也是在課堂上。
課堂教學質量的提高涉及到的因素很多,比如有人的因素(教師與學生),教材的因素(課本和輔助教材),教學時間的多少,教學方法手段的先進性,授新課、復習課和考試評價,以及一節(jié)課從復習舊課到完成作業(yè)的全過程等。
(一)組織教學
教師是課堂教學的領導者,教師有責任為學生的學習創(chuàng)設和保持良好的課堂環(huán)境,把學生組織起來積極主動地學習。課堂教學組織得當,不但可以促進教和學的活動正常進行,而且可以增強學生參與學習的意識。教師要善于用語言來組織教學。從一個教學內容過渡到另一個教學內容時,要用過渡語。從一種教學方法過渡到另一種教學方法時,也要用過渡語如:“由于……,結果導致了……的發(fā)生。”“……之后,歷史又是怎樣發(fā)展的呢?”“請同學們想一想,……”,“請同學們看黑板”等等。教師要善于營造積極而活躍的,協(xié)調而融洽的課堂氣氛來組織教學。這種氣氛有助于學生積極地參與學習。相反,拘謹而刻板,冷淡而緊張的氣氛會使學生厭煩,產(chǎn)生不利于學生的情緒。
(二)課堂提問
課堂提問已成為歷史教學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從教學過程來看,可以把提問分為復習舊課的提問,講授新課的提問,課堂小結的提問。從提問方式看,基本上可以歸納為“是什么”和“為什么”兩大類。從思維角度看,可以分為記憶、理解層次的提問,分析、比較層次的提問,和論證、評價層次的提問。從思維方向看,有集合性思維的提問,也有擴散性思維的提問。在復習舊課中,我們一般采用“是什么”的提問方式。在講授新課中,以“是什么”和“為什么”交替為多見,在小結中,以歸納總結性的提問最多。隨著歷史教學改革的深入,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日益受到歷史教育界的重視。這一點也是目前課堂教學中較薄弱的環(huán)節(jié)。設計下列的問題比較容易。在教學中,固然也可適當運用前一類的問題,但更提倡運用后一類的問題,使學生“學”而“思”,在“思”中“學”。真正使素質教育落到實處。
(三)突出重點和突破難點
怎樣突破難點?突破難點主要有三種方法:一是將難點作淺化處理。比如把明代中后期資本主義萌芽出現(xiàn)這一難點進行淺化處理:舉一個明代蘇州機戶的例子,然后歸納成:“機戶出資”“機工出力”的資本主義萌芽。二是運用學生舊知識,作比較,打比方。比如:把西歐封建莊園與東漢田莊作比較;把統(tǒng)一前德意志、意大利在政治上四分五裂的特點與中國春秋戰(zhàn)國作比較;把北洋軍閥統(tǒng)治與藩鎮(zhèn)割據(jù)作比較。三是把難點分解,設計問題組,由淺入深,由易到難設置階梯與學生共同討論。比如把“中國共產(chǎn)黨為什么主張和平解決西安事變?”變成問題組:“西安事變發(fā)生后,出現(xiàn)了哪幾派不同主張的政治派別?”“各派政治力量的不同主張其實質是什么?”“殺蔣可能會導致什么局面的出現(xiàn)?”“不殺蔣呢?”“可見,中國共產(chǎn)黨主張和平解決西安事變是基于什么原因?”這樣層層深入,最后達到了化難為易的目的,使學生的記憶建立在理解的基礎上,同時也進行了一次培養(yǎng)思維能力的訓練。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