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顯鳳
內(nèi)容摘要:電影《驢得水》改編自同名話劇《驢得水》,雖然主創(chuàng)團隊和演職人員都籍籍無名,雖然票房只有1.7億,但在社會上引起極大關注和反響。其立足于中國的現(xiàn)實背景,表達具有中國特色的審美精神,這可以從三個方面來闡釋:第一,電影展示了一個荒誕雜亂瘋狂的世界;第二,電影中混雜著悲喜;第三,無意義中蘊含著特定的意義。
關鍵詞:《驢得水》 荒誕瘋狂 悲喜混雜
2016年6月上演的改編自同名話劇的電影《驢得水》在社會上獲得普遍關注,其中所反映的熱點問題也引起人們的廣泛討論。從美學的角度來看,《驢得水》是一部具有荒誕感的電影,其審美特征很值得我們分析
荒誕這個術語,興起于西方,是現(xiàn)代社會人與自然、個體與社會矛盾發(fā)展的必然結果。20世紀以來的現(xiàn)代主義作品,表現(xiàn)出來的并不是傳統(tǒng)藝術那種優(yōu)美和諧靜穆的給人快感的審美風格,而是一種躁動不安缺乏和諧給人不快感的審美風格,它們所要表現(xiàn)的是人在現(xiàn)代社會的一種荒誕感。關于它的定義,《簡明牛津詞典》把荒誕解釋為不和諧和缺乏理性或恰當性的和諧。而《企鵝戲劇詞典》把荒誕定義為:“人與環(huán)境之間失去和諧后生存的無目的性?!标愌紫壬骶幍摹睹缹W》一書對荒誕解釋道:“作為形容詞,其含義是:可笑的、荒唐的、不合理的、無理性的、不協(xié)調的、雜亂無章的;作為名詞,它是指人的一種生存處境或狀態(tài),即生活于一種無意義或非理性的境遇或狀態(tài)中,既無目的又無意義?!盵1]所以荒誕是人在生存過程中表現(xiàn)出來的一種內(nèi)在荒謬性,主要是人所感到的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人與他人之間關系的失衡與荒謬,人的目的和手段的背離。。
電影《驢得水》屬于荒誕的審美風格,其審美特征可以從三個方面來分析
一.電影展示了一個雜亂無章無理性不正常的荒謬世界
在荒誕的世界當中,人們受著本能的驅使,在現(xiàn)實生活中表現(xiàn)的麻木無聊不協(xié)調不正常,如同機器人一樣死板機械,對身邊的單調枯燥卻習以為常,看起來是在很努力地改變自身的生存狀態(tài),但往往目的與手段無法協(xié)調一致,甚至走向相反的方向。對于這樣一個違背初衷的結果,人卻無能為力也無動于衷。所以荒誕展示的是一個不可思議很不正常的世界,目的與手段的失衡是一個重要表現(xiàn)
在電影里,四個知識分子(孫校長、裴魁山、張一曼、周鐵男)懷揣教育報國的夢想,來到邊遠山區(qū)搞鄉(xiāng)村教育實驗,希望能夠開化鄉(xiāng)村的民智,用裴魁山的話說就是“為了改變中國農(nóng)民的貪愚弱私”,這是一個很偉大的理想,目的明確而且榮耀,并且四人還經(jīng)常要聚聚氣兒,高喊口號“團結樂觀奮斗”。但這些都只是停留在表面的毫無阻力的情況之下,一旦出現(xiàn)問題的阻撓,在行動中卻變得軟弱無力。他們的工作是失敗的,至少是不成功的,學生流失嚴重,到學期末來參加考試的,只剩下六個學生。四個教師教授六個學生,這簡直是荒唐的很啊。而四個教師整天在干嘛呢?周鐵男只知道鍛煉身體,張一曼只顧著梳妝打扮,裴魁山只想著追女人,孫校長只想著應付上頭領導的巡視。更可笑的是,他們還杜撰出了一個驢得水老師,只是為了吃空餉。
在具體事件和人物上,同樣存在這種荒誕性。比如為了吸引學生來上學,孫校長想出發(fā)獎學金的方式,說是鼓勵鼓勵大家來上學,但裴魁山指出這是用賄賂的方式來籠絡他們來上學,這違背了初衷。自古以來都是受教育者給教育者錢物,哪里聽過教育者要花錢請受教育者接受教育的呢?另外獎學金竟然是從那個不存在的驢得水老師身上扣,但這個英語老師的工資還剩下多少呢?大部分都用在孫校長修眼鏡、裴魁山裝假牙、張一曼買布料、周鐵男買運動器械上了,所剩無幾,這就是孫校長所謂的驢得水老師的工資“專款專用”,于是獎學金的方案又不了了之。另外一個事件是驢棚著火,周鐵男用笤帚救火,笤帚也著了;張一曼用樹枝把火挑下來,結果地面的草也燒著了;裴魁山用鐵锨鏟土,結果毫無用處;最后孫校長抱著棉被跑來,一切聽他指揮的結果是驢棚燒透了。目的是要救火,手段卻都變成了變相助長火勢。果然百無一用是書生。還有張一曼,這個追求性解放和自由的女性主義者,為了達到說服銅匠冒充驢得水老師的目的,竟然真的采取睡服的方式。銅匠表達能修好電鈴的時候,卻說些別人都不懂的語言等等。
電影《驢得水》展示的就是這樣的世界:因為目的和手段的悖謬,導致人的行為的無理性、不正常和雜亂無章。每個人都在努力,但是越努力離目標就越遠。這正是現(xiàn)代社會人與社會、個人與他人矛盾的結果
二.電影混雜著悲喜
荒誕的痛感中混雜著快感,是悲喜劇的混合,給審美主體產(chǎn)生一種哭笑不得的情感體驗,這是荒誕藝術的美學特征。法國荒誕派戲劇大師尤涅斯庫曾經(jīng)說過,喜劇作為荒誕的直覺比悲劇更加令人絕望,這種喜劇不提供出路,喜就是悲,人的悲劇是可笑的。
荒誕藝術經(jīng)常用喜劇的方式表達悲劇的主題,比如荒誕派劇作家貝克特的《等待戈多》,兩個流浪漢這種滑稽可笑的無望的等待顯現(xiàn)了現(xiàn)實生活中人類無奈的生存處境。
《驢得水》便是以喜劇方式表達悲劇主題的悲喜劇。影片的前半部分讓我們在笑聲中度過,具有一種幽默感喜劇感,這在影片中都有所體現(xiàn)。
這從很多臺詞中可以體會出來,比如周鐵男“一般一般,全國第三”的夸耀;特派員“用這個地方做教室,是不是有點過于堂而皇之了?”“如果呂老師的家世真的像你說的這么顯赫,那倒是讓我李某蓬蓽生輝了”等一本正經(jīng)地對成語的錯用;對張一曼要去準備早飯,特派員嚴肅地說“去你的吧”
還可以從具體情節(jié)中體會出來,比如張一曼問周鐵男什么時候向孫佳表白,周鐵男豪氣地說“那還不隨時都能說啊”,結果當張一曼告訴孫佳周鐵男有話對她說的時候,周鐵男則說張一曼給孫佳剪的頭發(fā)很好看,明顯顧左右而言他,這種對愛情的靦腆也照應了后面周鐵男面對武力威脅下的懦弱與膽小。
而影片的后半部分,則呈現(xiàn)出一種悲劇感。這集中體現(xiàn)在幾個人物的身上,裴魁山對張一曼的由愛到恨,周鐵男從最初的無所畏懼到面對槍口的懦弱猥瑣,銅匠對張一曼羞辱后質樸消失產(chǎn)生了的強烈報復欲望,還有張一曼最后的自殺,都讓人產(chǎn)生強烈的悲劇感。
《驢得水》的荒誕藝術的處理既有令人難堪的玩笑,也有無奈的痛苦,既有輕微的諷刺,又有心靈的刺痛,所以既給人強烈的喜劇感,同時也讓人體驗到強烈的悲劇感。
三.無意義中蘊含著特定的意義
荒誕的主要特點是無意義的,但從這種無意義當中恰恰令人體味出特定的意義來。
《驢得水》講述了一個荒誕與現(xiàn)實交織的故事。民國時期,在一個嚴重缺水的小山村里,孫校長帶領三位老師建了一所鄉(xiāng)村小學。這所學校還有一位特殊人物,即英語教師呂得水,實際上,“他”是為學校運水的一頭驢。教育部特派員即將前來視察,大家決定讓一個銅匠來冒充這個不存在的呂得水老師。結果鐵匠不僅蒙混過關,而且特派員對這位呂得水老師相當欣賞,并決定將他“包裝”成教育家以得到來自美國的獎金。事件的發(fā)展越來越超乎校長和老師們的預料。為了大局,孫校長不斷讓步,而局勢也越來越失控,最早為了美好初衷來到鄉(xiāng)村教學的老師們紛紛變成了另外的樣子。孫校長為了所謂的理想不斷出賣自己的靈魂,裴魁山因為失戀而變得極端自私,周鐵男在強權面前做了孬種,張一曼為了私利不惜出賣肉體,在他們自己看來他們的所作所為是那樣的理所當然,看起來他們都有著明確的生存目標,而實際上他們都懦弱自私、有著嚴重民族劣根性、缺乏生存意義和價值追求。他們不斷努力彌補漏洞,結果漏洞越補越大,他們的行為變得毫無意義,給人感覺他們就是一群搞笑的小丑。但是在這種無意義當中也暴露出人類靈魂自私和荒誕的本質,讓我們從中獲得人生的警示,所以他們的無意義當中透露著特定的意義,而這正是荒誕的主要特點之一。
總之,電影《驢得水》具有荒誕的審美風格,對人的生存狀態(tài)做了犀利的描繪,值得我們每一個人認真思考。
參考文獻
[1]陳炎主編:《美學》,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年版,第115頁。
(作者單位:重慶人文科技學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