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江
時光回到五年前,那時的我還是剛入學不久的懵懂博士生,對哈佛周圍的一切都有著一種近乎癡迷的好奇。四月,在哈佛校園閑逛的時候,我偶然發(fā)現(xiàn)歷史系的尼爾 ?弗格森教授將在校園里做一場關于經濟全球化的講座。我雖從事的是生物科學研究,但尼爾 ?弗格森教授的大名卻是有所聽聞的。
早在上大學的時候,我便讀過他所撰寫的《大英帝國史》,再后來到了美國,我也翻閱過他寫的《貨幣崛起》。他是那種極少數(shù)能夠橫跨學術界、金融界和媒體界的專家之一,在西方歷史學界極負盛名,甚至曾被《時代》雜志評為2004年影響世界的百人之一。
2011年,弗格森教授撰寫了《文明》一書,該書深刻分析了東西方文明的碰撞,也指出今天的西方文明似乎正在失去活力,而其他文明正在蓬勃地崛起。那天的講座便是以該書為主題,同聽眾分享書中所提到的文明崛起的幾個關鍵要素,以及自2008年全球經濟危機后世界各地區(qū)的經濟走勢。
我抱著了解不同領域信息的心態(tài)進入講座現(xiàn)場,可不曾想到,弗格森教授的講座中多次提到了中國近幾十年來在經濟上的崛起,他所列舉的不少例子更是讓我好奇。講座后,我便鼓起勇氣,班門弄斧的在他面前聊起了中國,特別提到中國農村在近三十年來各方面的發(fā)展和變化。
60 China Campus
我原本以為弗格森教授只會出于禮貌,隨口和我聊上幾句,可沒料到的是,我所聊到的事情中有一件引起了他的注意:大概在2008年左右,中國為了促進經濟發(fā)展,有不少民辦企業(yè)下農村,把簡單的機械組裝工作分派給村莊里的無職農民,好讓農民可以通過在家工作賺錢,而我母親便是其中的農民之一。我對這個細節(jié)并不怎么在意,可弗格森教授專攻經濟歷史學,在這個細節(jié)里隱約看到了歐洲工業(yè)革命時期傳統(tǒng)農業(yè)社會轉型的故事在中國重演,一下子就來了興趣。他問我?guī)滋旌笥袥]有時間去他的辦公室細聊。這突如其來的邀請令我意外,我無法拒絕,于是做足了準備,三天后如約和他討論我所見證的中國的發(fā)展。
我們的聊天很是隨意,我們從世界經濟的宏觀發(fā)展趨勢,聊到了中國的發(fā)展,再后來便是中國農村的狀況?;蛟S是由于弗格森教授的研究經常從大的層面入手,對中國底層的個體故事并不是很熟悉,于是,當他聽說我曾在中國農村長大的時候,他更加好奇我在農村的成長歷程。所以,我們從中國經濟聊到了中國農村,聊到了我的出生,聊到了生我養(yǎng)我的村莊,還聊到后來我一步步走出鄉(xiāng)村,進入城市,再來到哈佛求學的歷程。每聊到一處他未曾了解的,他便會打斷我說很有意思,然后又示意我繼續(xù)講下去。待我講完,他笑著對我說,我從一個傳統(tǒng)的村落出生,進入城鎮(zhèn),接著進入中國的城市,再后來來到西方高科技的中心,這一路,好像完成了一次快進版的工業(yè)革命。
“這段經歷很獨特,可能沒有多少人能夠擁有,你就不想把它寫成一本書嗎?”弗格森教授問。
“寫書?”我從來沒有想過自己成長過程中那些普普通通的故事能寫進一本書,“能寫些什么呢?我剛剛講的不過是我成長過程中的一些片斷,支離破碎,沒有多少人會感興趣的?!?/p>
“不,不,就是這些簡簡單單的小事情。你應該把它們記下來,像那些口述歷史的人一般。不少人都想從這些故事里了解中國鄉(xiāng)村的真實狀況呢,你真該考慮寫寫,會有很多人愿意讀的?!?/p>
這便是我動筆寫這本書的起因了。在弗格森教授的鼓動下,我開始從我自己、我家人的記憶里搜集那些關于我成長的故事,關于我所出生的村莊的故事,以及在這二十多年里我所走過地方的故事。我希望將來有一天,我記憶中的中國鄉(xiāng)村能夠喚起給那些久居都市的人的鄉(xiāng)愁。
這一來一回,五年很快便過去了。五年里,發(fā)生了很多事情,家、村莊、城鎮(zhèn),都在以一種前所未有的速度往前發(fā)展。水牛被機械取代了,網絡在鄉(xiāng)村開始流行,林立的高樓在鄉(xiāng)鎮(zhèn)交接處蔓延每次從美國回家,我都會對曾經熟悉的地方產生一種莫名的陌生感。
五年里,出現(xiàn)在我書里的不少人物也有了改變,有的已經進入社會開始工作了,有的成家立業(yè)了,有的已經離世就連一直呆在哈佛校園里的我,也從一個懵懂的剛入學的學生,變成了生物物理和生物化學的博士、麻省理工學院的博士后。再后來,因為在哈佛大學畢業(yè)典禮上做了演講,還入選《福布斯》雜志所評選的“30位30歲以下醫(yī)療健康領域的青年俊杰”,我的故事被不少人所熟知。
很多熟悉我故事的人聽到我有意愿寫書的時候,都曾建議我把書寫成自傳,以我的經歷為藍本,講述我從中國農村走進哈佛的心路歷程??墒?,在開始構思寫作后,我總感覺到這樣一個勵志故事或許太過單薄,甚至不能反映我的個人經歷背后那更大的社會背景。要真正了解一個人的成長,了解一個人如何在逆境中堅持自己的信念,走出屬于自己的天空,需要更細致入微地探尋他成長背后的故事,他所在的家庭、社會給他帶來的潛移默化的影響——這便要求當事人更加敞開心扉,來分享那些在一般的成長故事里不常出現(xiàn)的細節(jié)。
這本書,于我而言,承載了更多的意義。
我常會把自己想象成一個在不同時空穿梭的游客,站定在我出生的那個時間節(jié)點,滿懷好奇地觀望著曾經發(fā)生在我身邊的一切。從一個封閉的鄉(xiāng)村,到城鎮(zhèn),再到美國,在祖祖輩輩勞作的土地上經歷完最后的傳統(tǒng)農耕生活,然后和泥土地訣別,背起行囊到外面的世界闖蕩,最終徜徉到了世界科技之都,很多人說,我這一路,充滿了偶然和不確定,并不可復制。我理解不少人說起“不可復制”時傳遞出的些許無奈,可是,轉念一想,我這一路,之所以能夠走到今天,恰恰又是我們生活時代蓬勃發(fā)展的必然。
短短的三十年里,我看到我村莊里的人們逐漸褪去農耕生活的印記,也像我一般,在世界的各個角落闖蕩。有的人成功了,有的人失敗了,有的人轉籍擁有了鄉(xiāng)下人夢寐以求的城市戶口,有的人卻仍在城鄉(xiāng)之間顛沛流離。每個人都有說不盡的欣喜與悲傷,期盼與無奈,每個人卻也都在這個劇變的時代倔強的活著,像村莊里叢生的油蔓草一般,頑強而又富有生機。這些看似普普通通的小人物,或許我們很多人都未曾真正了解,可是,他們在一起匯聚而成的力量,卻恰恰推動著我們的時代穩(wěn)步前行。當突然有一天我們發(fā)現(xiàn)自己的生活變了,我們有機會看到更多未知的世界了,可又曾想到,這一切的變遷,其實和這些普普通通的小人物也有這千絲萬縷的關聯(lián)呢?
因此,這不僅僅是一本關于我自己的書,更是關于我的家庭、我所成長的村落的一本傳記。我生于農村,長于農村,直到高中才進入縣城,見識了城與鄉(xiāng)的區(qū)別。越是回望自己的經歷,我便越覺得,
短短的三十年里,我看到我村莊里的人們逐漸褪去農耕生活的印記,也像我一般,在世界的各個角落闖蕩。有的人成功了,有的人失敗了,有的人轉籍擁有了鄉(xiāng)下人夢寐以求的城市戶口,有的人卻仍在城鄉(xiāng)之間顛沛流離。
這一路走來的偶然,或許恰好得益于我們這個時代的躍遷和劇變。因為只有在這樣的時間節(jié)點,我才能有機會像所有走出鄉(xiāng)土闖蕩的人一般,在更加廣闊的天地尋求自己的使命。
生活一如既往地前行,每個人都會留下屬于自己的痕跡,不管有心還是無意。
這些殘留的痕跡,于是便成了我這本書的養(yǎng)料。在城市長大的人,對鄉(xiāng)村或多或少有點陌生。我想用這本書回答兩個簡單的問題:鄉(xiāng)下人怎么過日子的?鄉(xiāng)居生活究竟是怎樣的?隨著中國一步步實現(xiàn)現(xiàn)代化,傳統(tǒng)的鄉(xiāng)居生活正在逐漸消失,都市人對鄉(xiāng)村有著好奇感,疏離感,同時又有一份不可磨滅的鄉(xiāng)愁。這本書的十個章節(jié)里,每個章節(jié)都記錄了農村生活的不同側面,它們拼接在一起,則又組合成了農村生活的一個全景。它們講述著我所在的村莊里的農民,織網工,農民工,漁民,捕蛇者,鐵匠,養(yǎng)鴨戶,小販,木匠,泥瓦匠,巫醫(yī),村里的老人和小孩,那些看起來最平常不過,但又最不平常的鄉(xiāng)下人家的簡單生活。我們的生活不停地變化,鄉(xiāng)下的環(huán)境和生活也在不停地變化,這些我身邊的人和我生活過的村莊的故事,或許恰恰能夠把那個正在逝去的時代記錄下來。
又或者,通過這些文字,那些細心的讀者能夠感受到一個更加立體的、具象的鄉(xiāng)村孩子的內心世界?
責任編輯:尹穎堯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