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玉桂
剛剛進入8月,驕陽依舊似火。在湖北宜昌當陽市草埠湖鎮(zhèn)楚湖村,幾名農機手正頂著烈日在褚家湖糧食專業(yè)合作社托管的玉米地里進行病蟲害防治。他們是合作社聘請的員工,統(tǒng)一使用合作社的大型施藥機,承擔統(tǒng)一防治任務。
位于楚湖村的褚家湖糧食專業(yè)合作社成立于2010年,在發(fā)展糧食產業(yè)之初,合作社一改傳統(tǒng)的一家一戶的種植經營模式,探索出“統(tǒng)一品種、統(tǒng)一種植、統(tǒng)一肥料、統(tǒng)一管理、統(tǒng)一收獲”的“五統(tǒng)一”全程機械化生產技術,帶動周邊村鎮(zhèn)20多萬畝小麥、玉米一體化發(fā)展,合作社也被評為省級示范社。
農民難題:地里不掙錢, 外出不自由
當陽市草埠湖鎮(zhèn)地處江漢平原西端,這里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是楚文化的重要發(fā)源地。同時,草埠湖鎮(zhèn)也是一個典型的農業(yè)鎮(zhèn),其前身是1954年2月經國家政務院批準在湖北創(chuàng)辦的大型國營機械化農場。2004年8月,經湖北省委、省政府和宜昌市委、市政府批準,草埠湖撤區(qū)建鎮(zhèn),整體劃歸當陽市管理,保留國營草埠湖農場牌子。
至此,原有的近10萬畝耕地分產到戶,一個勞力分到約10畝地。人均耕地雖比東北要少得多,但和華北、華東地區(qū)相比,則又多了不少。即便如此,當地農民世代以種植棉花為生,多年來人均收入不足5000元。近年來,棉花市場行情低迷,勞力用工成本與日俱增,一些農民開始拋荒土地外出打工,土地管理成了一個問題。
但在楚湖村支部書記邢漢生眼里,這卻是一個機遇。
“人越來越少,地還得要種?!毙蠞h生想到了一個簡單又不簡單的方法:開源節(jié)流。說簡單是道理和模式都很簡單,即降低成本,擴大產出;說不簡單是因為缺少實現手段和路徑,即如何有效降低成本和擴大產出?
邢漢生的做法是,組建農機合作社,實施農機作業(yè),幫助村里和周邊村民耕種管收。
合作社托管:保底有分成,多方能共贏
組建合作社并非是一件簡單的事。
2010年,邢漢生放棄了還算滋潤的養(yǎng)魚生意,籌備成立農機合作社。很多人不愿意入社,作為楚湖村支部書記,他帶頭聯(lián)合6名村干部合伙,這才組建起來。
成立之初,邢漢生先帶領6名村干部開展市場調研,當得知養(yǎng)殖業(yè)的迅猛發(fā)展推動了玉米行情一路走高時,他們大膽組織農民進行產業(yè)結構調整。在穩(wěn)定小麥生產的前提下,率領農民首先用拋荒田、棉花縮減田種植夏玉米。
隨后,邢漢生采用“保底分成”的托管模式,幫助農民統(tǒng)一耕種管收。合作社根據當地的土地劃分等級和平均產量,設定每畝糧食最低產量線。高于最低產量線,合作社和農戶五五分成;低于最低產量線,合作社按差額100%賠償。
“小麥350公斤,玉米550公斤。低于這個數,合作社全賠;高于這個數,和農戶五五分成?!毙蠞h生說,“這個數是根據我們這個地方歷年平均產量來的,也是和農戶商量的結果,都簽有合同?!毙蠞h生拿來一本厚厚的合同合訂本,上面是不同戶主的地塊和收益保證合同,總計近15000畝。
合作社按每畝791元收取托管費。農戶銷售產品后經合作社進行產量核算,減去托管費用后,通過網上銀行把農戶應得收入打到指定賬戶。農戶不管在任何地方都可以收到土地收益。
這樣的好處不言而喻,農戶既放心把土地交給合作社打理,合作社也會努力將托管的土地做出最大化產出。
同一塊地,由合作社實行“五統(tǒng)一”,“種、管、收”全程機械化作業(yè),能夠有效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每畝至少可增收150元左右,還將分散的農戶連接成了一個利益共同體,促進了農民增收和農村經濟發(fā)展。
不僅合作社與農戶實現雙贏,而且極大地解放了勞動力。賦閑在家的村民,還可以選擇外出務工。據統(tǒng)計,去年該村外出打工收入近2000萬元,戶均5萬元。
合作社也從最初的7人組建、眾人觀望,到如今注冊社員200人,還有本村及周邊村1000多戶有加入合作社意愿。
保底分成的托管模式,為邢漢生贏得了不少榮譽,更重要的是,贏得了鄉(xiāng)親們的認可。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