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久容
【中圖分類號】 G623.5 【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2236-1879(2017)20-0133-01
愛因斯坦說過“要是沒有能獨立思考和獨立判斷的有創(chuàng)造能力的人,社會的向上發(fā)展就不可想象?!薄拔宜?,故我在。”更點出了人之存在于世的要義。然而,在我們的教學過程中,總因擔心學生“胡思亂想”而大設條條框框;因害怕學生“異想天開”而為我視聽,唯我獨尊;擔心學生因思考不能完成40分鐘的教學任務而“包辦”學生的思考,不留給學生思考的時間和空間。很多時候,我們寧可讓時光淹沒在無窮的的講解和訓練中,也不愿拿出充足的時間帶領學生一起思考。這樣的教學,雖然可以完成基本的目標,卻不利于學生養(yǎng)成獨立思考的習慣,和提出見解的能力。
思考,是學生發(fā)展智力的起點,也是推動它們積極學習,奮發(fā)上進的一種推動力。通過思考探索的過程,拓寬思維,才能迸發(fā)出創(chuàng)新的火花。今天,當我們身處在這個紛繁迅變的知識經濟社會,書本已不再是獲取知識的唯一途徑。培養(yǎng)學生樂于思考、善于思考,其價值遠勝于知識和技能的傳授。那么,怎樣讓學生成為一個會思考的人,有思想的人呢?
一、營造和諧、寬松的氛圍,讓學生樂于思考。
傳統(tǒng)的教學過程中,在教師“權威”下,學生只是附屬的角色。一個再熟悉不過的情形:有時針對一個答案,教師問:“這樣回答,對嗎?”,學生回答:“對”,當教師又問:“對嗎?”就會有學生應道“不對”,若教師再問:“究竟對還是錯?”時,有些學生則干脆不回答了。在老師的“權威”下,學生怕思考、不愿、不愛思考。現代心理學認為,兒童在愉快輕松的氣氛中思維活躍,想象力豐富,記憶力增強。教師是課堂的組織者引導者,在課堂中教師影響著課堂的心理環(huán)境,在教學過程中要信任和寬容學生,課堂上要多肯定,少批評,在布置任務時,應該盡可能地多給學生一點思考的余地,不要因為急于趕教學進度或公開課時為了“避免冷場”而剝奪學生思考的權力。即使學生真的犯錯誤,也不要急于指責,而應該多用一些“沒關系,再想想”,“相信經過思考,你會回答的更棒的”鼓勵性的語言引導他們,要知道每一個人都是從不斷地犯錯,不斷地糾錯中成長起來的。只有構建良好、和諧的師生關系,才能充分發(fā)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挖掘學生學習的潛力,拓寬學生的思考空間。
二、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學生思考的潛能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力求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與童話世界出發(fā),選擇學生身邊的、感興趣的數學問題,以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與動機,使學生初步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因此,教師除了要能充分挖掘教材資源外,更應該結合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背景,設計富有情趣的數學思考活動,使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從熟知的事物中展開思考。例如,在一次教學《最小公倍數》觀摩課中,執(zhí)教者為學生創(chuàng)設了一個富有探索價值的情境:小明的爸爸和媽媽都是醫(yī)生,從7月1日起爸爸連續(xù)工作5天休息一天,媽媽連續(xù)工作3天休息一天。小明計劃在7月份的暑假里,和爸爸媽媽一起去參觀博物館。那么小明一家可以選擇7月份的哪些日子一起去呢?你會幫他們把這些日子找出來嗎?學生借助“日期”這一貼近生活實際的數,從“媽媽的休息日”、“爸爸的休息日”“它們共同的休息日”分別引出“6的倍數”“4的倍數”“6和4的公倍數”和“6和4 的最小公倍數”等概念,初步感知公倍數、最小公倍數的特點。在通過引導學生對具體問題作進一步思考,獲得對公倍數、最小公倍數意義以及內部結果特征的直觀感知和直接經驗。在這樣一個思考過程中,學生積極主動探索,經歷了一個從具體到抽象的“數學化”過程。
教學情境的創(chuàng)設應緊緊聯(lián)系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年齡特征,要遵循他們的認知規(guī)律,教學情境的形式有:問題情境、故事情境、活動情境、實驗情境等。教學中我們要緊緊圍繞教學目標創(chuàng)設情境,充分發(fā)揮情境的作用,及時引導學生從情境中提煉出數學問題,引發(fā)思考。
三、培養(yǎng)質疑能力,提高思考能力
古人說:“疑是思之始,學之端?!币蓡柺菍W習和思考的開端。學生思維能力是其主動在思考和解決問題中不斷發(fā)展起來的,因此,培養(yǎng)學生的質疑能力,是進行積極思考的保證。具體的做法有:1、在出示課題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思考,提出問題。如:課題的含義是什么?看到課題聯(lián)想到那些知識?它有什么特征?等。在學習《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時,學生提出了以下問題:比例的意義是什么?它有什么基本性質?比例和比有什么異同?比例的基本性質和除法、分數的基本性質一樣嗎?學習這部分內容,可以解決那些問題?等等。2、在知識構建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知識的應用中挖掘問題,思考應用所學知識能解決哪些問題,是否有更好的方法。例如教學《梯形面積的計算》時,可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比較,提出問題:幾個梯形能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還可以拼成什么圖形?梯形面積的大小與什么有關?梯形的高怎么找?底和高為什么要對應?梯形的面積等于“(上底+下底)÷2”,為什么要除以2?3、教師可以對學生進行開放性問題的訓練,在教學《連乘應用題》時,比如教師給出條件:星期天,你媽媽讓你去買兩箱牛奶,至少該帶多少錢?你會解答嗎?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紛紛發(fā)言:需要先知道每箱牛奶多少錢,;也可以是每瓶牛奶多少錢?每箱牛奶有幾瓶?這樣,學生提出了許多切題的有價值的問題。教師及時提問,“你準備怎樣解決以上問題?” 請學生補充條件編應用題并解答。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中給學生提供一個廣闊的思維空間,讓他們自主的、全方位的、多角度的思考問題,學生提出了許多問題,學生思考的積極性被大大的調動起來。
四、引導動手操作,提高思考實效
教師是課堂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教學中,教師要關注學生思考過程,盡量給學生必要的幫助、支持,進行適時、適當和必要的點撥,使學生思有方向,思有成果。如:一張長30厘米,寬20厘米的長方形紙,在它的四個角上各剪去一個邊長5厘米的小正方形后,圍成的長方體的體積、表面積各是多少?學生冥思苦想,不知道該怎樣解答。這時教師可以啟發(fā)學生親自動手做一做,在實踐操作的過程中體驗長方形紙是怎樣圍成長方體紙盒的。再如“將正方體鋼胚鍛造成長方體”,為了讓學生理解變與不變的關系,讓他們每人捏一個正方體橡皮泥,再捏成長方體,體會其體積保持不變的道理。在學習圓柱與圓錐后,學生即使理解了其關系,但遇到圓柱、圓錐體積相等,圓柱高5厘米,圓錐高幾厘米之類的習題仍有難度,如果讓學生用橡皮泥玩一玩,或許學生就不會再混淆,而能清晰地把握,學會邏輯地思考。
數學思考方式對科學思考、道德思考、生活思考和社會思考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滲透和遷移作用。因此培養(yǎng)學生的數學思考能力,是數學教育應追求的主要目標,是數學教育的重心。讓學生在思考中成長;讓學生在思考中得到發(fā)展;讓數學在思考中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