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代軍
曾經“統(tǒng)治”中小學生的政治課本要改了。當筆者首次讀到這個信息,第一反應是從記憶庫中檢索當年的政治課印象,然而腦海中卻一片茫然。今天課堂上使用頻率極高的“公民、權利、法治”等概念,筆者在曾經的課堂中完全沒有多少認知。時過境遷,那個時代已漸行漸遠,權利觀念與法治話語的崛起,想必會令當下的“道德與法治”課堂(曾經的“政治課堂”)萌發(fā)出勃勃生機!
今夏,筆者在成都參加了“部編‘三科教材”的省級培訓,一個令人欣喜的消息是:教育部辦公廳日前發(fā)布《通知》,自2017年秋季開始,義務教育階段的起始年級的“品德與生活”“思想品德”教材名稱將統(tǒng)一更改為“道德與法治”。這是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來,“法治”二字首次出現在義務教育階段的政治課程名稱中。
將小學、初中政治課更名為“道德與法治”,無疑是教育主管部門對依法治國戰(zhàn)略的響應。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決定》明確要求,“把法治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從青少年抓起,在中小學設立法治知識課程”。去年發(fā)布的《中央宣傳部、司法部關于在公民中開展法治宣傳教育的第七個五年規(guī)劃(2016-2020年)》,將青少年作為法治宣傳教育的重點對象,提出堅持從青少年抓起,把法治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當今,法治成為每個公民不可或缺的基本素養(yǎng),無論是作為法治建設的基礎工程,還是作為學生成長的素質工程,將法治納入義務教育內容體系乃是時代發(fā)展的必然要求。那么,我們應該如何和中小學生談法治?
首先,良好教育目的的實現,不僅要求用行政手段進行設計和推動,更要求編寫出一套符合時代特色的優(yōu)質法治教材?,F代法學門類眾多、體系龐雜,中小學生的教材不可能容納所有的知識內容,按照一定的價值標準選擇那些最基本、最易懂、最關鍵的知識就十分重要。筆者以為,在知識點的選取、內容的安排、表述的方式等問題上,一定要將現代法治知識體系中最有價值的部分展現出來,通過對憲法、權利、程序等價值的通俗闡發(fā),在孩子們稚嫩的內心里播下一顆法治的種子。
其次,學校應先作好統(tǒng)編“三科教材”使用的謬論宣傳和動員。今夏,筆者親自對義務教育階段的政治教師進行了為期3天的培訓,從新教材使用的背景、內容、重大意義等方面進行了詳實的介紹。
當然,教材的改變離課堂的改變還有距離。除了教材的編寫外,還需重點培育一批懂法治、信法治的優(yōu)秀教師。他們有能力采取貼近學生、貼近生活的多樣化教育方式,將中國法治予以鮮活的敘述而非呆板的灌輸。說實話,在片面追求升學率的考試體制下,筆者很擔心教育部門具體而細致的安排最后會變成應付差事式的死記硬背。倘若如此,我們所孜孜以求的法治生活方式,就很可能在稚嫩的心靈留下一個不受歡迎的壞印象。例如,《義務教育法》對于每個適齡兒童的關懷、《義務教育法》對于兒童權利尊嚴的彰顯,這些都不是通過死記硬背就能灌輸的。好的教育需要于每一個具體的人與《義務教育法》文本之間建立感性關聯:學校教育中,教師只有通過深入淺出地講故事,才能讓未來的國家公民從小形成對《義務教育法》的良好印象,從中養(yǎng)成公民就具備的正確的責任意識。
“小學講故事,初中講規(guī)范,高中才去進行法學理論解讀?!庇腥诉@樣解釋法律教育在國民教育中的設置。真正要實現各個階段的法治教育效果,必須極力避免這么幾種做法:一是把法治內容壓縮為干巴巴的文字,讓孩子死記硬背,這樣只會讓孩子對法治心生厭惡;二是把法治課上成遵紀守法課,偏重刑法、處罰法等義務性規(guī)范的宣教,這樣可能令學生對法治心生恐懼;三是把法治教成一種純粹的工具,而缺乏培育精神層面的信仰基因,這樣將會加劇法治工具主義的流行。
在社會法治素養(yǎng)還普遍不高的形勢下,想要通過法治課讓中小學生變成“法治通”是不可能的,法治所包含的博大精深內容也很難在“道德與法治”課程中全面鋪開。法治課必須有所取舍、有所講究,專注于培養(yǎng)孩子的公民意識、憲法意識、法治意識,將權利觀念、程序公正等現代法治價值理念植入內心,把法治的種子撒播進孩子的心田。只有這樣,才能期待未來孕育出法治的參天大樹。但筆者認為:盡管“法治”課程進入了課堂,但要真正將“法治”思想植入兒童內心仍將是教育者的“長征”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