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年桂
“作文難,難于上青天”,學生感嘆著,其實老師又何嘗不如此感嘆。作文這個課題,讓許多學生咬斷了筆頭也難下筆,讓許多老師絞盡了腦汁也不知從何下手。而這課題的得失又關系到整個語文教學的成敗,作為一個語文老師誰也無法放棄,無法繞著走,必須面對。為攻克這個難題我嘗試了很多教學法,如辦圖書角,以看促寫;抓讀背,以讀促寫;講故事,以講促寫……凡此種種,都收效甚微,我不得不另辟門路,嘗試了作文教學的“三步曲”,多年的實踐,不僅對學生有事半功倍之效,于教師也不能不說是條行之有效的捷徑。
一、養(yǎng)花育草,激起寫作欲望
學生怕寫作文的根本原因,是因為缺乏一種寫作沖動。為激起學生的寫作欲望我在教室里養(yǎng)了許多花草,如:美人蕉、仙人掌、雞冠花、牽?;ā⒁箒硐?、芝麻、豆莢花……應有盡有,小小教室中,紅花綠葉,芳香四溢,為學生長期提供一個觀察場所,讓他們把看到的寫下來,給他們自由,想寫什么就寫什么,一段話也好,一篇日記也好,一篇作文也好,老師也時不時點撥指導,對寫得好的同學予以表揚并在班上朗讀,沒想到好同學越來越想表現(xiàn)自己,連最差的也躍躍欲試,寫作之風蔚然而成。
董舒平寫道:“仙人掌長出了帶刺的新葉,我又看到了新生,希望在心中燃燒。”黃一姣寫道:“新長出來的芭蕉葉,像一個朝天的喇叭,牛皮吹到天上去了,生怕自己的豐姿不為人曉,可幾經(jīng)風霜,變得謙虛了,生活得坦然了?!?單曉豐把美人蕉寫成了“一個高大堅強的男子漢,不向自然干旱低頭,不向水澇屈服。”;單志慧寫道:“新長出來的仙人掌滿身帶刺,誰也碰不得它,有點像初生牛犢不怕虎??蓭捉?jīng)風雨,它的刺被磨平了,多像生活閱歷豐富的人,變得平易近人了。”多么富有哲理的語言,有時不得不令我拍岸叫絕。
小小的花草激起他們寫作的欲望,但小小的教室畢竟局限了他們的視野,為了拓寬他們的視野,于是我?guī)麄冏哌M生活,步入大自然,讓他們能寫出有血有肉的作文。
二、步入生活,激發(fā)寫作靈感
“靈感是的創(chuàng)作思維高度集中的產(chǎn)物,而不是人的一切思維過程中都會出現(xiàn)的產(chǎn)物……真正的創(chuàng)作靈感,只能來源于現(xiàn)實生活,這是毫無疑問的。”我真感謝鄧懷的這段話給我的啟示。
的確,寫作的靈感不是來自一時的沖動,而是來自大自然,來自生活。是生活逼你寫,世界上沒有一位作家關在書房里寫出了佳作,他們都要體驗生活,從生話中找到創(chuàng)作源泉。作為一個學生更離開這一源泉。有感于斯,我大膽地帶學生走進自然,走進生活,利用周邊的資源,帶他們去“榮桓河壩”“羅榮桓元帥故居”“馬鞍山”“龍虎塘水庫”“萬畝油菜觀光園”“枇杷園”“偉田煤礦”……等地參觀。去時,說明目的,提出要求;到時,臨場指點;回來時,動手寫。如此一來,學生不僅有話寫,寫出來的也讓人刮目,雖看到的一致,但感發(fā)卻大不相同。
同是寫水庫,單美平寫道:“好大的一面鏡子,讓我想到‘潭面無風鏡未磨的詩句。此情此景再也貼切不過?!眴挝娘L寫道:“看到如此寬闊的水面,我頓覺眼晴一亮,視野拓寬,心胸也開門闊起來,知識一如這浩瀚之水,我雖在班上名列第一,又有什么值得驕傲的?!蓖菍戱R鞍塔,王國劍寫道:“真是一座神奇的塔,塔下的神馬你也終像孫悟空一樣戴上了緊箍咒,不得不臣服于能工巧匠之手?!睆堄铠P寫道:“好一座神塔,竟成為了方圓百里百姓心中的圣地,朝拜的人洛繹不絕,香火不斷……”他們會把目睹的、聽到的加進自己的想法寫下來,有的雖不盡人意,但他們都有了一定寫作靈感。此時的他們手上可謂都有珍珠在手,只等巧匠玉線串起,便會是一串光彩奪目的珍珠項鏈;如美玉在握,只要稍加雕琢,就會光彩照人。為此我進行了第三步曲。
三、親自下水導航,為其沖破層巒疊嶂的迷津
學生珍珠、美玉在手,等的就是一雙點石成金的手,而這雙手就長在老師身上。于是乎,我就和他們一齊下水,為他們排憂解難,助他們沖破迷津。
學生在寫作文時,他們都有一種孤立無援之感,此時我會和他們同寫一個題材的作文,把自已與學生一起看到的、聽到的、揉進一些自己的想法寫出來。即使來不及手寫,也要口頭作文一篇,并鼓勵學生超過自已,對真正有獨特見解的學生給予獎勵。他們真來勁了,自覺地閱讀課外書籍,找父母或其他老師指導修改自己的作文,試圖與老師一決高下。還真有效,許紅英、王華紅、王成軍等同學還真從我手里拿走獎品。
其實,老師的下水作文,己無形地為他們打好了作文的框架,啟發(fā)了他們寫作方法,拓展作文思路。如我與王成軍同寫《爸爸》,我寫的是我小時候學習不認真,為丟一個小數(shù)點受到了爸爸的批評,自己服氣,爸爸講了爺爺為一個小數(shù)點而受累一輩子的故事,讓我從此學習認真的事。而王成軍同學寫的是,他父親當上村長了,想到自己今后要口肥了,打心眼里高興。結果父親幾次拒賄,使他的美夢破滅。他失望之余,為自己有這么廉潔奉公的爸爸而高興。盡管用詞造句方面有些欠缺,但篇章結構,選材和立意確勝我一籌,我從心眼里為自已嘗試喝彩。
與此同時,我還不斷地給報刊雜志投稿,無論發(fā)表與否,都拿出來與學生分享,學生們也暗下決心一定要發(fā)表自已的文章,如歐小娟,肖琴等同學竟然也做到了,激發(fā)了學生,逼出了自已,真是一舉兩得。
作文如太行、王屋二山,看似難,但只要有愚公精神,再巧借“神仙”之力,何愁不移?近年來我靈話地運用這“三步曲”,在作文教學己有成效,但愿能“石”出“路”成,“磚”到“玉”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