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康良才
打造農村學校數學智慧課堂
——衡山縣嶺坡鄉(xiāng)數學教研聯組風采
前 排左起:王秀文 羅 丹 周 敏 綦 聰 高 杏 王文輝 吳海燕
第二排左起:王運水 曠 芬 謝合麗 易 路 肖自祥 康良才 鄧岳武
第三排左起:羅 安 周樹平 李觀宇 綦長庚 余劍波 陳美云 戴文進
衡山縣西北部有個竹木成林的鄉(xiāng)鎮(zhèn)——嶺坡鄉(xiāng),嶺坡鄉(xiāng)有8所學校,其中5所是村小,3所是教學點。這些學校分布散、生源少、師資薄弱,課改力量十分單薄。學校教師外出學習的機會極少,僅有的外出短期培訓對教師而言,針對性、實用性并不強。為打造一支高素質的教師隊伍,增強教師綜合能力,努力提高鄉(xiāng)村學校教育教學質量,在縣教育局引領下,嶺坡鄉(xiāng)中心學校構建了大校本科研體系,組建了數學教研聯組,以望峰完小為基地開展學科教研活動。全鄉(xiāng)數學教師積極參與,充分利用農村有限資源,加強教研教改,提高專業(yè)素質,齊心協力扎實開展課堂教研教學活動。經過多年的探索,教師們不斷積累經驗,以智慧教育為核心理念,構建了具有農村特色的智慧課堂。
1.貼近生活創(chuàng)造性使用教材。
新課程提倡以人為本的全新發(fā)展觀,教師應該更多地關注學生,教學應貼近學生的生活。為了讓教學內容更貼近農村孩子,教師們在充分理解教材的基礎上,利用現實生活中的素材對教材進行再創(chuàng)造,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綦聰老師在設計“位置”一課時,發(fā)現教材例題中的情境圖與學生的生活沒有關聯,于是將例題中的相關人物改成孩子熟悉的老師和TFBOYS組合中的少年偶像成員,并提問:“綦老師坐在第幾組第幾個?”“王老師在第一列,猜猜他的具體位置在哪?”“易烊千璽所在的位置用數列如何表示?”……由于所提的問題契合學生的實際,學生很輕松地掌握了知識。
高杏老師在設計“植樹問題”一課時,發(fā)現教材中所用的例題都是用的植樹,而班上的孩子鮮有種植樹木的行為,于是她將例題改為“為上學必經的一段路程安裝路燈”,不僅把植樹問題深植其中,而且為孩子們上了一堂思想教育課——長大以后建設家鄉(xiāng),改變家鄉(xiāng)面貌,貢獻自己的力量。這樣本土化的知識,科學性與思想性相結合,更有利于孩子的全面發(fā)展。
2.緊密聯系生活設計練習。
教師們經常利用鄉(xiāng)村資源設計開放性練習。開放性練習因解法多樣,學生們在做題時會聯想到多方面的知識,不僅提高了數學學習興趣,還有利于培養(yǎng)良好的思維意識以及創(chuàng)新能力。例如,在“長方體的認識”一課中,為了更好地了解長方體的特征,執(zhí)教老師要求學生課后利用生活中的簡易素材設計制作房屋框架。這樣的設計符合農村孩子的生活實際。學生聯系科學學科中的形狀與結構知識,設計出各種房屋框架,既鞏固了新知,又培養(yǎng)了能力。
雖然我們地處偏遠農村,但乘著衡山縣教育信息化建設全面鋪開的東風,教師們在信息技術與數學教學的融合方面做了大量實踐工作。教師們認為,在信息技術的支撐下,智慧課堂的構建應主要以問題發(fā)現與構想環(huán)境、疑難知識理解環(huán)境、綜合運用環(huán)境、個性與協作和學習管理與評價環(huán)境為主要目標。為此,教師們進行了信息技術環(huán)境下智慧課堂構建的嘗試。
1.利用信息技術豐富課堂。
為了激發(fā)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教師們充分利用信息技術,讓學生有了不一樣的收獲和驚喜。
第一,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求知欲。教師們將信息技術與教學內容進行整合,創(chuàng)設情境,促使學生對情境中的問題進行思考,積極主動地參與探索。例如,羅丹老師在教學四年級“平移”一課時,利用多媒體呈現兩位同學因抬門板而引發(fā)爭論的微視頻,引導學生思考:是走在前面的同學走的路程比較遠所以更辛苦?還是前后兩位同學走的路程一樣遠同樣辛苦?由此引入兩組對應點之間距離長短的比較,將現實問題轉化成幾何圖形置于方格紙當中。在觀察與猜想之后,教師請學生在方格紙上拖動人簡化后的圖形,用“數格子”的方法驗證,得到結論“兩個同學走的路程一樣遠”。教師適時介紹“對應點”的概念,學生再次提出自己的猜想“對應點之間的距離相等”,而后通過拖動圖形中的其他對應點驗證猜想。同時,利用電子白板實現圖形的移動,孩子們發(fā)現并驗證了“圖形整體平移的距離=對應點之間的距離”這一結論。在這樣的學習過程中,學生變被動接受信息為主動探索,既收獲了知識,又培養(yǎng)了思維能力。
第二,化靜為動,加深理解。教師們在教學中發(fā)揮多媒體靈活動態(tài)的優(yōu)勢,讓靜態(tài)的知識動態(tài)化,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幫助學生更好地構建知識體系。例如,在教學“5以內的減法”一課時,周敏老師運用“魔力小球”,深深吸引了活潑好動的一年級小朋友的注意力。課堂一開始,教師復習了5以內數的分解與組成及一些簡單的實物加減問題,時間已經過去了十多分鐘。教育心理學的知識告訴我們,6歲左右的孩子注意力集中的時間為10~15分鐘,此時如若不對孩子們施加影響,那么新授課的效果會大打折扣。于是,教師施展了一個魔法:運用遙控筆播放電子課件,讓孩子們認為屏幕中的小球是老師施展的魔法,正按老師的指令做著一些動作。然后,教師邀請孩子們跟著魔力小球一起做韻律操。孩子們通過剛剛的活動,身體和心理都為接下來的學習做好了準備。接著,教師請一位學生到講臺上學習魔法:扭動身體——三個小球移動下來,吹口氣——飛走一個小球,讓其他學生用筆記錄下剛剛的魔法過程(寫減法),鼓勵學生從兩種角度考慮問題。這樣,利用信息技術將數學學習與游戲相結合,使孩子們更樂于學習。
2.學生使用信息技術輔助學習。
在我們的課堂學習中,教師會適時放手,讓學生主動利用信息技術,充分參與知識形成的過程,在掌握知識的基礎上發(fā)展數學思維。例如,吳海燕老師在教學“平移”這一內容時,請學生在電子白板上依次畫出點平移后的圖形、線段平移后的圖形、三角形平移后的圖形。學生利用電子白板實踐操作后,總結出畫圖步驟,培養(yǎng)了信息素養(yǎng)及歸納推理能力。又如,高杏老師教學“植樹問題”一課時,學生在電子白板上模擬操作安裝路燈的過程。孩子們通過自主操作,內化間隔數、間隔距離、安裝數的概念,理清三者之間的關系,很好地掌握了知識。
隨著教研活動的持續(xù)開展,教研聯組的教師們取得了一定的成績。近兩年,青年教師在縣級賽課中多次獲得一等獎。教研聯組的“一師一優(yōu)課,一課一名師”活動獲得市級優(yōu)課乃至省級優(yōu)課榮譽。路漫漫其修遠兮,農村學校條件盡管艱苦,但數學聯組的教師們利用一切有限條件,努力使孩子們在有趣的數學課堂中收獲知識與智慧。
(執(zhí)筆:高杏、綦聰)
校長寄語
構建“大”校本,助力鄉(xiāng)村教研教改
文︳康良才
隨著素質教育的推行,課程改革的實施,教育信息化的普及,農村中小學教育教學狀況發(fā)生了日新月異的變化。雖然農村學校的師資、課改力量仍然薄弱,但是,隨著國家對農村教育的重視,投入力度不斷加大,設備設施愈加完善,教師隊伍愈加壯大,我校充分發(fā)揮現有教育資源的作用,在信息化教學上積極摸索研究。老師們通過各種形式的研討交流,使信息化教學與課堂達到高度融合。在縣教育局的大力支持下,大校本課研體系成功構建,并取得了一系列的實效。希望在大校本體系中,我們的老師能夠不斷前行,提高專業(yè)素養(yǎng),使農村學校的教研教改推陳出新,臻于至善,從而使農村的教育教學現狀發(fā)生質的變化。
(作者單位:衡山縣嶺坡鄉(xiāng)中心聯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