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元停
【摘要】李賀是中唐時期著名的詩人,因其詩歌想象之詭譎,風(fēng)格新奇俏麗,而被后世稱為“詩鬼”。在今人看來,李賀的詩歌有著獨特的魅力,但是在唐人眼中卻并沒有得到普遍的贊譽,本文即從唐人選唐詩選本是否選入李賀的詩歌,以及探查李賀詩歌是否入選唐人選唐詩選本的原因,以期了解唐人選詩的標(biāo)準(zhǔn)以及李賀在唐人眼中的地位。
【關(guān)鍵詞】唐人選唐詩;李賀;選詩標(biāo)準(zhǔn)
中唐詩人李賀(790~816),字長吉。河南福昌(今河南宜陽)人,家居福昌昌谷,后以“昌谷”為其集。他的高祖從父是鄭王李亮,算是唐朝皇家宗室,但譜系已遠(yuǎn),沾不上皇室的光。 父名晉肅,因避父諱(晉、進同音),終不得登第。一生愁苦抑郁,體弱多病,卒時僅27歲。在后世,李賀是被公認(rèn)的中唐最具特色的詩人詩人之一,被譽為“詩鬼”,并與與李白,李商隱并稱“三李”,李賀詩最顯著的藝術(shù)特色之一是其思出常表的想像能力。但其價值并未在唐詩選本中體現(xiàn)。魯迅先生說:“凡選本,往往能比所選各家的全集或選家自己的文集更流行,更有作用......選本可以借古人的文章,寓自己的意見......擇取一書,刪其不合于自己意見的為一新書......如此,則讀者雖讀古人書,卻得了選者之意,意見也就逐漸和選者接近,終于“就范”了。 因此,唐代唐人的選本,表現(xiàn)著詩人自身的審美意趣,選詩標(biāo)準(zhǔn)?;诶钯R在現(xiàn)存唐人唐詩選本中所選詩歌的數(shù)目少之又少,或未入選,今天我們就以李賀在唐人選唐詩中的選錄情況來分析,了解李賀在中唐及晚唐時人的評價及地位。
筆者所研究的是 2014年傅璇琮、陳尚君、徐俊編撰的《唐人選唐詩新編》(增訂版),共計收錄 16種“唐人選唐詩”。其中《又玄集》選李賀詩歌3首,詩題分別為《雁門太守行》《劍子歌》《杜家唐兒歌》3首,而《才調(diào)集》僅選取李賀詩歌一首,詩題為《七夕》。以上列表中李賀詩歌入選數(shù)目確實不多,這是否意味著李賀詩歌在唐代眾星璀璨對的年代里并無突出之處,在唐人眼中,他的詩歌并不被人欣賞。這確實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然而,“唐人眼中的唐詩,與我們眼中的唐詩有很大的差異;這個差異正是我們今天的唐詩研究者不可忽略的”。
首先,看上文列表,李賀的詩歌只在《又玄集》《才調(diào)集》中被選錄,而《中興間氣集》為唐代高仲武編選﹐或誤題孟彥深編選。詩集2卷﹐選錄肅宗至德初(756)到代宗大歷末(779)20多年間作家作品﹐計26人﹐詩130多首。舊史家稱此時為安史亂后之"中興"時期﹐書名取此。因為李賀的生卒年為(790~816),《中興間氣集》及之前的唐人選唐詩選本之編選均為李賀出生之前,所以李賀的詩歌未被選入《中興間氣集》及之前的選本中,有時間上的原因。因此我們主要分析李賀出生之后所編選的唐人選唐詩選本。
在李賀出生后及詩名初顯的唐人選唐詩選本按時間前后順序,有《御覽詩》《元和三舍人集》《極玄集》《竇氏連珠集》《又玄集》《瑤池新詠集》《才調(diào)集》六種,《御覽詩》之撰進當(dāng)在元和九年至十二年間(814——817) ,而李賀的生卒年為(790~816),此時已經(jīng)到了他人生的最后幾年,其詩集也由李賀本人著手整理,詩名也開始漸為人熟知,《唐摭言》記載:“賀七歲, 以長短之制, 名動京華”。其后,元和三年秋天(公元 808 年), 李賀赴洛陽參加河南府試, 以《雁門太守行》干謁韓愈 ,得到賞識。元和四年(公元 809 年), 韓愈都官員外郎分司東都 , 與皇甫湜同訪李賀 , 賀作《高軒過》 , 二公大驚 ,李賀由此聲華籍甚。然而為何李賀之詩歌依然沒有入選《御覽詩》 ?
首先,與中唐時期的政治,文化傳播相關(guān)。李賀的青年時代是在中唐時代,此時唐代早已沒有了雍容華貴的盛唐氣象,皇帝任用宦官,罷賢相,政治日漸衰敗,李賀參加科舉考試,卻被與李賀爭名者說要李賀避父名諱不能參加科舉考試,雖然韓愈為之作《諱辯》,依然未能堵住悠悠眾口。即使李賀的詩歌得到了韓愈、皇甫湜的欣賞,然而沒有百姓的流傳和眾多達(dá)官貴人的引薦,選家們很難熟悉李賀的作品。因此此時《御覽詩》未選李賀詩歌,有李賀的詩歌沒有被廣泛傳播的原因。
其次,與當(dāng)時的風(fēng)氣,選家的審美有關(guān)。《御覽詩》為唐憲宗李純,在元和年間命翰林學(xué)士守中書舍人令狐楚編錄近代及當(dāng)代名家詩進呈以供御覽。所選之詩,皆近體五、七言律詩及歌行,無古詩。所選詩人30位都是肅、代和德宗時人,即主要是大歷和貞元時代的詩人:李益36首,盧倫32首,楊凝29首,楊憑18首,楊凌17首,皇甫冉16首,劉方平13首,顧況10首,柳中庸9首,李端8首,韋應(yīng)物6首,司空曙5首,馬逢5首,劉復(fù)4首,李愿2首,張起1首,張籍1首。李賀的詩歌,還有唐代的其他大家都未入選,有以下幾個原因:其一,從詩集中所選取的數(shù)量比較多的詩人來看,有李益,盧綸等人。李益當(dāng)時即以邊塞詩聞名于世,其七絕,壯烈慷慨中略有傷感和悲涼,由此可見,此一時期,近體七言詩正在盛行,古詩不為世重。而李賀的詩歌,多寫古詩與樂府,近體很少,無七律。這與《御覽詩》所選的詩歌相較,是不太符合選者的欣賞要求的。其二,選本體現(xiàn)著選者的審美趣味,令狐楚的詩歌整體是婉麗而富贍?!端膸烊珪偰坑[唐詩》中云:“詩至唐,無體不備,亦無派不有。撰錄總集者,或得其性情之所近,或因乎負(fù)氣之所趨......故元結(jié)尚古淡,《篋中集》所錄皆古淡;令狐楚尚富贍,《御覽詩》所錄皆富贍”。而李賀詩歌想象豐富奇特,幽深奇譎,但難免有時詞意晦澀。顯然這與令狐楚欣賞的雍容諧雅不甚相合,所以李賀的詩歌并未入選《御覽詩》有其緣由。
其后《元和三舍人集》,元和三舍人指的是元和年間的令狐楚,王涯,張仲素三人。據(jù)《唐人選唐詩新編》考證認(rèn)定《元和三舍人集》并非此集原名,而為《翰林歌詞》。漢老序云“《元和三舍人詩》者,蓋一時唱和之作也?!薄短迫诉x唐詩新編》認(rèn)為此集原名為《翰林歌詞》,為三位作者同任翰林學(xué)士時,共同寫成的詩歌總集。因此此選本未選李賀詩歌。
《元和三舍人集》之后又有《極玄集》?!稑O玄集》,唐代姚合編選。姚合(約779~約846),元和十一年(816)進士,授武功主簿。書前自序,稱所選“凡二十一人,共百首”。主要選中唐大歷時期詩人,詩體多為五言。自序又謂:“此《極玄集》書影(明刻本)皆詩家射雕之手也。(姚)合于眾集中更選其極玄者,庶免后來之非?!逼湟饧粗^選錄有代表性詩人的佳作,以免后人對這一時期的詩風(fēng)有所誤解,故名“極玄”。姚合與賈島齊名,世稱姚賈。在詩歌創(chuàng)作中提倡“苦思”“苦吟”,是當(dāng)時詩歌創(chuàng)作的一種主流傾向。這與當(dāng)時的李賀、孟郊、賈島的主張是一致的,然李賀并未入選,何也?我們首先了解一下姚合選詩的目的,“選其極玄者,庶免后來之非”,姚合選錄有代表性的多為用典不多,有法可循的詩歌,這樣的詩歌非常適合學(xué)詩者學(xué)習(xí)。這也就體現(xiàn)了選家選詩的目的,讓后世之人了解當(dāng)時的詩風(fēng),有法可依,利于詩歌創(chuàng)作,這也是選本的意義之一。但是,李賀的詩歌則有著“病態(tài)的天才幻想”,天才是很難用學(xué)力達(dá)到的,李賀詩歌的風(fēng)格之詭譎,想像之奇特,“諸家多鉆研字句以求之,失之愈遠(yuǎn)”,李賀詩不能輕易被人學(xué)習(xí)因而未入選。
《竇氏聯(lián)珠集》 唐褚藏言所輯竇常、竇牟、竇群、竇庠、竇鞏兄弟五人之詩。未選入李賀詩歌。
其后又有《又玄集》。是晚唐詩人韋莊于光化三年(900年)編選,共三卷。自序稱選“才子一百五十人”“名詩三百首”。實收唐詩人杜甫等142家,詩297首。此書所選詩,五、七言古律及歌行均有,《又玄集》仿作《極玄集》“更采其玄者”命名《又玄集》。選入李賀詩作3首。這是唐人選唐詩選本中首次將李賀選入,從這里看出,李賀的詩歌與選本的標(biāo)準(zhǔn)有了一定的接近之處。據(jù)筆者統(tǒng)計,《又玄集》中選錄數(shù)目與李賀相同或少于其數(shù)目的有130余人,而所選數(shù)目多于李賀者僅有11位詩人,杜甫7首,李白4首,王維4首,杜牧,5首,溫庭筠5首,賈島5首,姚合5首,李商隱4首,從數(shù)目上看,李賀的詩歌在《又玄集》中與大多數(shù)被選者是一樣的,都被認(rèn)為是“玄之又玄者”,而以上的幾位則更為被韋莊推重。那么,《又玄集》為何這次選錄了李賀的詩歌?韋莊在其《又玄集序》中有:“但掇其清詞麗句,錄在西齋。莫窮其巨派洪瀾 ,任歸東海”。這就是韋莊選詩標(biāo)準(zhǔn)中的其一,而反觀李賀被選的詩題分別為《雁門太守行》《劍子歌》《杜家唐兒歌》3首,無論是“蛟胎皮老蒺藜刺”,“挼絲團金懸簏簌”,還是“一雙瞳人剪秋水”均為李賀詩歌新奇俏麗風(fēng)格的代表作。都與韋莊所說的選詩標(biāo)準(zhǔn)相符。因此,李賀詩歌被《又玄集》選錄,是非常合理的。
《瑤池新詠集》,唐蔡省風(fēng)集唐婦人所作。見諸文獻著錄的唐人選唐詩中唯一一部女詩人詩歌選集。李賀詩歌因此未被選入。
《才調(diào)集》,五代后蜀韋縠編選?!恫耪{(diào)集》時間跨越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期,體式包括五言、六言,七言、雜言多種,是今存唐人選唐詩中選詩最多最廣的一種。所選署名詩人180多人,共1000首。從此書所選詩人來看,晚唐中學(xué)習(xí)李賀的杜牧,李商隱的詩歌被選數(shù)目達(dá)三四十首之多,而李賀的詩歌僅有一首《七夕》被選。韋縠自序其選取標(biāo)準(zhǔn)說:“韻高而桂魄爭光,詞麗而春色斗美”。要求高尚的情韻格調(diào)和秾麗的詞采才華,即所謂"才調(diào)"。所選詩人,盛唐突出李白,中唐推崇白居易、元稹,晚唐尤以溫庭筠、韋莊、杜牧、李商隱四家詩最多,其中元稹57首,溫庭筠61首,杜牧33首,李商隱40首。所取作品多以秾麗蘊藉的閨情詩為多。選了李賀的一首情意綿綿的閨情詩《七夕》?!镀呦Α返恼w風(fēng)格與韋縠所欣賞的秾麗蘊藉的詩風(fēng)一致。而被后世所稱贊的詭譎的想象,新奇俏麗的李賀的其他詩歌,因其語言過于艱澀,色彩過于冷硬,其詩歌多不被韋縠欣賞,而《才調(diào)集》才僅選其一首。
李賀的詩歌在現(xiàn)在的我們看來無疑有著獨特的魅力,但是由于時代的審美傾向,選本編選者的選詩標(biāo)準(zhǔn),個人喜好不同,在不同的時期選家們眼中也會有不同的評價。從唐人選唐詩中,我們了解了李賀的詩歌選本中的大致情況,品讀著唐人眼中的唐詩與我們眼中的唐詩的差異,李賀詩歌在各選本選與不選的原因,以及與他人的被選詩歌數(shù)量的差距的部分原因,也浮出水面。而我們所要探討唐人選唐詩的標(biāo)準(zhǔn)這一主旨也已滲入文中。李賀詩歌是否被選入唐人選唐詩,這與時代,選家們,詩人詩歌本身的特點都息息相關(guān)。因此,我們也不能僅僅依靠選家選取詩人詩歌的數(shù)量來評判詩人的地位,而是讓歷史來評判,好的作品終會在歷史的浪淘中沉淀下來。
參考文獻
[1] 李賀.李賀全集[M].王步高,劉林,輯校匯評珠海:珠海出版社,2002.
[2] 魯迅.魯迅文集·雜文集·集外集·選本[M].北京: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1981.
[3] 吳河清.今存今存唐人選唐詩不選杜甫詩探源[A]北京:唐代文學(xué)研究,2006.
[4] 傅璇琮,陳尚君,徐俊.唐人選唐詩新編(增訂本)[M].北京:中華書局,2014.
[5] 王定保.唐摭言[M].北京:中華書局,1985.
[6] 李治.令狐楚詩文研究[D].濟南:濟南大學(xué),2013(59).
[7] 紀(jì)昀.四庫全書總目御覽唐詩[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
[8] 王茹.極玄集與姚合的詩歌批評研究[D].北京:首都師范大學(xué),2009.
[9] 紀(jì)昀.四庫全書總目提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