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海燕
【摘要】課堂提問是引發(fā)學生產(chǎn)生心智活動并做出回答的信號刺激,是促進學生思維發(fā)展的有效途徑,是師生教學互動的最主要的形式。課堂提問可以改變一言堂的教學模式,使學生在親身參與教學活動的過程中積極地學習新的語言內(nèi)容,并且運用所學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思想。
【關鍵詞】課堂 培養(yǎng) 思維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37-0055-01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每提出一個問題,其實就給學生提供一次學習、思考、提高的機會。新課改高度重視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培養(yǎng)與開發(fā)。在課堂教學中,要想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就必須給予學生思考的機會,而激發(fā)思考最簡便最直接的方法就是課堂提問。教師在備課過程中要精心的設計好所提的問題,在課堂上往往能起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效果。
一、舉一反三,培養(yǎng)學生的遷移性思維
課堂啟發(fā)是課堂提問的靈魂。因此,教師在備課時要盡量減少單純的判斷性提問(如是還是不是,對還是不對等等),要盡最大可能地設計出一些能激發(fā)學生興趣,引發(fā)學生思考,達到舉一反三效果的提問,促進學生遷移性思維的發(fā)展。如在教授《琵琶行》一文時,教師可以設計如下提問:1.用語言文字來表現(xiàn)音樂藝術,本身就是一個難點,作者是如何用文字來將美妙的音樂藝術表現(xiàn)出來的?2.《琵琶行》和《老殘游記》中作者都通過恰當而巧妙的比喻,用語言文字來表現(xiàn)音樂藝術,二者有什么不同?3.諸如此類,你能不能再舉出一些成功的用文字直接表現(xiàn)音樂藝術的范例?“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們往往會進入緊張的思考和仔細的檢索之中,引經(jīng)據(jù)典,各抒己見,使已知的知識發(fā)生遷移,延伸到未知的領域之中。學習基礎差一點的學生最起碼可以解決第一個問題,基礎好一點的學生就可以解決第二個問題,只要教師能適時給予引導,第三個問題,也有望得到解決。顯然,課堂上諸如此類的提問,比單純的針對某個問題產(chǎn)生就事論事的提問,學生獲得的知識量要大得多,同時學生對已知知識的理解和掌握也要比單個的死記硬背要牢靠得多。
二、觸類旁通,培養(yǎng)學生發(fā)散性思維
求同的提問,往往只能考察到學生對信息的記憶,要想發(fā)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則以求異的提問方式取得的效果最佳。
在單元教學中,特別是比較閱讀的時候,教師有意識的設計一些觸類旁通的問題,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性思維,學習成效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學《項鏈》一文時,教師可設計出這樣一些問題來指導學生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鞏固已有知識,掌握新知識。1.小說主人公瑪?shù)贍柕掠性S多的夢想,有人認為這表現(xiàn)了她的虛榮心,表現(xiàn)了她向上爬的思想,你是如何看待她的夢想的?2.瑪?shù)贍柕屡c《珠寶》中的朗丹太太有相同的特點,她們都有愛慕虛榮的一面,莫泊桑筆下的這兩個人物形象有何不同之處?你更喜歡哪一個?為什么? 3.同樣是項鏈(或珠寶),一個是由真的變成假的,另一個則是由假的變成真的,這樣處理故事情節(jié)的方式有什么好處?反之情況又會如何?等等。這樣的問題很靈活,對學生思考的限制較少,答案又不要求唯一,學生對完成問題興趣很濃,往往智者見智,仁者見仁,很容易的可以利用已有的知識類推出新知識。以已知的知識為圓心,思維向四方輻射,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往往會產(chǎn)生許多令教師事先都沒有估計到的新問題,新發(fā)現(xiàn)。
三、打破常規(guī),培養(yǎng)學生的逆向思維
心理學研究表明:每一個思維過程都有一個與之相反的思維過程,在這個互逆過程中,存在著正、逆思維的聯(lián)結。所謂逆向思維,是指和正向思維方向相反而又相互聯(lián)系的思維過程,即我們通常所倒著想或反過來想一想。人的思維具有慣性,書上這么寫,別人這么說,自己也便這么想,長此以往人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得不到開發(fā),只能是人云亦云。語文教師在教學中要有意識的提出一些打破常規(guī)的問題,培養(yǎng)學生的逆向思維能力,這樣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才才能被激發(fā)。因為打破常規(guī)學生的興趣就高,因為“換個角度思考”,新的觀點才會應運而生。如在教授《愚公移山》時,教師可打破固有的“智叟不智,愚公不愚”的思維定勢,大膽提問:1.愚公真的不愚嗎?2.愚公移山之舉劃算嗎?學生經(jīng)此點撥,馬上就會發(fā)現(xiàn)“愚公移山如此困難,為何不移屋呢”。有的同學更是提出了“移山的舉動將破壞生態(tài)環(huán)境,損人不利己”的觀點,學生的思維變得空前活躍。在隨后的讀后感寫作中,新鮮的見解更是層出不窮。同樣的在學習《南轅北轍》這個寓言故事時,如果教師問題設計的得當,提問適時,學生的逆向思維也會空前活躍:“馬快”會走更遠的路程,“盤纏多”就能堅持更長的時間,因為地球是球形的,有了上述兩個理由,向北走完全可以到達南方的楚國,只不過是會走更長的路程,消耗更多的時間罷了。這樣看來這個一直以來被人笑話的癡人,才是第一個相信地球球形說的智者,若不是別人橫加干涉和指責,麥哲倫的壯舉早幾千年前就會由中國人實現(xiàn)。
總之,課堂提問是一門藝術,只要把握得好,不僅有利于教學質(zhì)量的提高,而且能更好的發(fā)展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在新課改背景下,教師一定要精心設計好課堂提問。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