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旻昊
【摘 要】本文從新聞紀實攝影的源頭、發(fā)展等方面分析新聞紀實攝影典型化加工的流行,指出典型性新聞紀實攝影作品在一些場合過度使用帶來的危害,并提出杜絕典型化加工造假的策略手段。
【關鍵詞】新聞紀實攝影;典型性瞬間;典型性加工
自1839年攝影術誕生以來,已走過一百七十余年的發(fā)展歷程。伴隨著現(xiàn)代性的擴張、視覺時代的來臨,攝影已經(jīng)在社會、政治、傳播、文化、藝術等各個領域發(fā)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滲透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新聞攝影中,人們都知道,圖片要看起來自然,無論是“抓拍”,還是進行了“組織加工”,自然體現(xiàn)著照片存在的意義,其次才是其新聞要素的完整性、畫面形式的美感等。所以,布列松守候抓拍的那些“決定性的瞬間”具有極高的價值,并擁有了自己的廣大擁躉。
然而,“紀實性表達”一詞因為威廉·斯托特的《紀實性表達與30年代的美國》一書也廣為人知。他通過這本書將紀實作品從社會科學的范疇納入藝術、文學、電影和攝影的范疇,將紀實作品定義為“對那時的人們來說是關于事實的可信而生動的表現(xiàn)或再現(xiàn)”。因此,這種作品與新聞作品強調不帶任何感情色彩的觀點不同,它可以傳遞情感信息。
在實際操作中,因為攝影時間和技術的局限,通過再現(xiàn)真實來表現(xiàn)真實為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也為日后出現(xiàn)的過度追求典型化的作假式新聞紀實攝影埋下了伏筆。
一、新聞紀實攝影起源于真實自然
俗話說眼見為實,著名攝影評論家桑塔格精準定位了攝影:攝影是一種非完全意義上的藝術,它降低了認可其真實表現(xiàn)力的藝術家的水準。也就是說,攝影從起源時,便具有了自然真實佐證的作用。
在新聞攝影發(fā)展的初期,相當一部分人所做的是“掃街”的工作,就是拿著相機在大街上尋找有價值的事件,拍攝決定性的瞬間,這也是紀實攝影的初始。隨著攝影器材發(fā)展的突飛猛進,攝影對攝影人的技術要求越來越低,圖片拍攝之后可即時觀看、傳播,紀實攝影變得越來越容易,越來越廣泛。到了現(xiàn)代社會,在一些突發(fā)事件中,某些廣為傳播的新聞攝影圖片,往往是用手機拍攝下來的,談不上構圖,談不上手段,談不上用光,談不上任何美感,有些甚至都談不上清晰,卻能夠得到公眾的認可。[1]
一直以來,與隨時捕捉事件發(fā)展現(xiàn)場同時進行的,是用畫面表現(xiàn)攝影人理解的社會的紀實攝影也取得了成功。在20世紀早期,社會學家和攝影師劉易斯·海因的照片幫助美國終止了童工法,他不喜歡將人表現(xiàn)為不幸的受害者,而傾向于表現(xiàn)殘酷環(huán)境下保持完整尊嚴的個人。童工小小的手指在織布機的紡錘間專注而優(yōu)雅的工作,海因夸張地表現(xiàn)了織布機體型的巨大,與童工矮小的身體形成強烈的反差。在創(chuàng)作他的“圖片故事”時,他有時會把圖片排列成非線性的敘述順序,考驗觀者自行組合故事情節(jié),達到吸引觀者深入了解作品的目的。[2]
因此,新聞攝影又與紀實攝影略有不同。新聞攝影一般是對突發(fā)事件的記錄,新聞性處于主導和支配地位,決定著攝影的目的、內容、方法。紀實攝影以主題為先,常常是先構思,再去捕捉符合主題的內容。具有一定社會和歷史價值的新聞攝影也是紀實攝影,而具有一定新聞價值的紀實攝影也是新聞攝影。兩者的共性是自然真實的攝影記錄。[3]
攝影技術是一把雙刃劍,它讓記錄變得容易,卻又不像眼睛那般自由,受制于技術限制。在一些關于攝影的專著中,關于新聞紀實攝影,對其藝術性和審美價值的肯定也不鮮見,并提出了在用光、布局等方面的技術要求,追求畫面的“美感”和“沖擊力”。此外,在一些觀點中,攝影師選取拍攝對象的過程就是主觀思維創(chuàng)作的過程, 有人的存在就不可能忽略人的主觀能動性。紀實攝影本身也是客觀再現(xiàn)和主觀表現(xiàn)的結合。
二、典型化加工在新聞紀實攝影中流行
盡管紀實攝影與“決定性瞬間”在理論和實踐上存在著天然的矛盾,對于典型性畫面的追求,貫穿于新聞紀實攝影過程的始終,如何得到這樣的畫面常常變?yōu)橐粋€技術性問題。在現(xiàn)實生活中,有大量不朽佳作,它們既具有攝影紀實性的本真屬性,又把握了“決定性瞬間”。
比如,一個人處于自然態(tài)時,拍攝時不可能同時將正面和背面拍進畫面,拍正面還是拍背面是兩種不同的選擇。拍正面時,在被拍者對面有一個極可能被注意到的拍攝者。如果這個人是個大排檔廚師,正在給食客做燒烤,此時是拍他烤肉還是拍他吃驚地看著攝影師?再如果現(xiàn)場光線不好,攝影師在燒烤架的前方架了一盞燈用來補光,再繼續(xù)拍攝。攝影師又發(fā)現(xiàn)廚師的大部分動作拍起來不好看,于是他讓廚師始終重復同一個燒烤動作……這些都是自然的攝影方式,但是選取拍攝什么場面更典型,更藝術化,在攝影師那里有諸多選擇。
有三類典型性加工方式使得新聞紀實攝影在不違背真實的情況下,更富吸引力:第一類是攝影師充分了解被拍對象,與被拍對象建立良好的關系,花時間不去打擾的拍攝,挑選出其中展現(xiàn)典型性瞬間的畫面;第二類是攝影師根據(jù)被拍對象的情況,改變現(xiàn)場某些不夠藝術化的環(huán)境與做法,拍攝看起來真實的圖片,但圖片并不違背事實;第三類是攝影師根據(jù)自己的主觀判斷與拍攝主題,直接擺布被拍對象,該場景可以看出與現(xiàn)實的區(qū)別,它主要是用來突出被拍對象本身及圖片形式上的美感。這三類方式常常融合在一起,使得新聞紀實攝影在畫面的敘事性和藝術性上顯得豐富而美麗。
有一類紀實攝影,為了獲得重復的美,讓每個被拍對象在相似的場景拍攝相似的景別,以個體展現(xiàn)群體,在觀看者的眼中,它們雖然是明顯的擺拍,但是仍然是真實的,并且擁有了畫面之外的意義。比如,拍攝農民工們的整體群像,拍攝一個個農民工個體在工作場所的單人肖像,此時,農民工是不是真的在工作已經(jīng)不重要,他們的裝扮、精神狀態(tài)、工作環(huán)境才是這組紀實攝影背后的主題。這樣的紀實攝影,既結合了藝術性,又用典型性方式展現(xiàn)了整體的真實,不會誤導觀看者,也沒有危害一組照片的真實性并具有了形式上的美感。
三、典型化創(chuàng)作不能脫離真實
攝影記者應該在什么時候按下快門,必須有一個對圖片最終用途,刊發(fā)媒體性質的交代作為判斷的前提。落實到拍攝采訪的現(xiàn)場,又有一個“擺”與“不擺”的問題。endprint
是否擺拍、能否擺拍在新聞攝影界已經(jīng)爭論得曠日持久。我們從蘇聯(lián)美術教學體系中引進了視覺傳達的課程,直接移植了“決定性瞬間”理論,套用在報紙攝影供圖的工作實踐當中,造就了一些媒體用圖片面追求“高大全”、超廣角、視覺沖擊力等等的“偽決定性瞬間”的圖片風格,這些照片看似完美,但是畫面卻千篇一律,與真實新聞事件發(fā)生現(xiàn)場并不相同,違背了新聞紀實攝影的真實性。
為了證實紀實作品的真實性,人們運用特定慣例、技術流程和修辭形式來拍攝照片,這就動搖了人們關于照相機客觀性的觀點;我們可以想象,人們會認為任何一張紀實攝影作品都比其他表現(xiàn)手法更能忠實地再現(xiàn)事物的外觀。[4]所以,新聞紀實攝影獲得了公眾普遍的信任。
可是,主觀制造典型性瞬間常常有諸多畫面并不符合常理。比如,在一片茶園,美麗的采茶姑娘穿著統(tǒng)一的套裝,扎著頭巾,在太陽下站成一排采茶。這一場景雖然美麗,但是在真實的茶園中不可能發(fā)生。這樣“導演”出的照片雖有了藝術上的美感,卻危害了新聞紀實攝影的真實性。
人民大學新聞攝影教師任悅提出了以“控制”來取代“擺拍”的主張。她說:“正在發(fā)生的新聞事件,如突發(fā)事件等新聞事件不可控制,新聞事件發(fā)生之后,以及一些特寫照片可以控制。但控制的總原則是:第一,不違背新聞事實;第二,尊重被攝者?!盵5]也就是說,典型化的創(chuàng)作手法并不是洪水猛獸,同時新聞紀實攝影的真實性底線應該堅持,如果為了形式化的美感而脫離真實,顯然是在舍本逐末。
四、如何避免虛假的新聞紀實攝影
不真實的新聞紀實攝影作品,其實就是“假照片”,杜絕此類照片的產(chǎn)生和傳播需要行業(yè)內各方的努力。
首先,對新聞紀實攝影從業(yè)者進行教育與紀律約束。在當今社會,少數(shù)從業(yè)者認為擺拍是理所當然的拍攝手段,產(chǎn)生一些不真實的新聞紀實攝影作品,這就違背了職業(yè)道德及社會責任。媒體應加強作者隊伍培訓,提高他們的道德觀念;在業(yè)界應對造假零容忍,對造假者做出警告甚至清退出該行業(yè)的處罰。
其次,擦亮圖片編輯的眼睛。在讀圖時代的今天,圖片編輯常常是整個攝影報道中的組織者、策劃者及指導者,是圖片的把關人。作為圖片編輯,他們需要具備極高的政治及專業(yè)素養(yǎng),需要有充足的甄別知識。圖片編輯也要嚴格要求自己,從保證新聞照片的真實性出發(fā),當好圖片編輯的把關人。讓圖片編輯先當攝影記者,了解拍攝的流程,再從事編輯工作不失為一個可行的方案。
再次,完善媒體的管理與評價制度。一組假新聞紀實攝影作品之所以會被發(fā)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媒體過于追求新聞性與畫面典型性美感。新聞媒體需要有健全的管理制度,并給予從業(yè)者更為寬松的評價標準,而不是唯所謂的典型畫面、形式美感為唯一標準,方能防范假新聞圖片的出現(xiàn)。
“自然態(tài)”雖然來自拍攝對象,但是表現(xiàn)在具體的攝影作品里,它經(jīng)過了攝影的技術處理過程,在拍攝時 “自然態(tài)”是終點,而在觀看時它是起點。在新聞紀實攝影中,真實是第一位的,即使看起來自然、看起來美,但是如果脫離了真實,這樣的畫面就算典型,也會將拍攝引向歧途。自然與典型在新聞紀實攝影中并不矛盾,新聞紀實照片如何保持其真實性,遏制濫用虛假的典型性加工勢在必行。
注釋:
[1]咸小曄.理應弱化的藝術性——淺析新聞攝影的真實性[J].新聞傳播,2016(06):37-39.
[2]瑪麗·華納·瑪瑞恩.100個改變攝影的偉大觀念[M].北京:中國攝影出版社,2013:165
[3]烏日嘎.淺談新聞攝影與紀實攝影的關系[J].內蒙古藝術,2016(01):101-104.
[4]Liz Wells等.攝影批判導論[M].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12.
[5]張帆.擺與不擺[J].青年文學家,2015(03):164.
(作者單位:安徽日報視覺新聞中心)
責編:姚少寶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