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文君
摘要:本文對目前學前教育中幼小銜接階段存在的問題從幼兒行為習慣的培養(yǎng)、幼兒園的課程準備、與初等教育的雙向結(jié)合、家長角色的轉(zhuǎn)變四個方面,討論幼小銜接的過渡。
關鍵詞:幼小銜接;學前教育;初級教育
在當前的教育背景下,學前教育和小學教育的銜接過渡成為人們?nèi)諠u關注的焦點,尤其是在終身化教育理念和系統(tǒng)化教育體制的影響下,家長和社會對幼小銜接的問題關注度不斷提升。
一、幼小銜接的概念
幼小銜接是指幼兒園與小學的銜接,是針對學前教育階段和初等教育階段的銜接而言的,比起“入校準備”這一概念涉及的范圍更廣,層次更多。
二、學前教育與初級教育的差異
學前教育作為初級教育的鋪墊,與其有著很大的差別。學前教育更注重在生活中自由積極地開發(fā)幼兒的智力,多采用探索學習和發(fā)現(xiàn)學習等學習方式,在這一教育教學活動中,幼兒教師的角色更傾向于輔導員,幼兒對教師的依賴性很大;而初級教育中,更多的是以嚴格的課程為標準,強調(diào)學生的學習自立和生活自理能力,主要以教師的講授為教學方法,以教學為主。
三、幼小銜接的重要意義
國外一些研究普遍證實,幼小銜接對幼兒的行為、認知、心理和社會情感等方面都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如果幼兒在幼小銜接階段沒有做好過渡,或者一些存在的問題沒有得到及時解決,那么將對幼兒以后的初級教育成長產(chǎn)生不良影響,甚至這一影響會延續(xù)至更高階段的教育。例如,一些幼兒在跨入小學后,由于不適應小學教育模式的轉(zhuǎn)變,跟不上大部分學生的步伐,因而產(chǎn)生自卑、厭學等不良情緒,嚴重影響其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yǎng)。從這個角度出發(fā),探索幼小銜接可以促進幼兒身心健康成長、幼兒個體連續(xù)性發(fā)展。
四、幼小銜接的幾點方法
1.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yǎng)。在幼兒園階段,教育教學活動多融于生活活動之中,如戶外活動、課堂游戲、藝術欣賞等等,在這一階段教師注重引導幼兒開發(fā)智力,注重保教并重;而在小學教育階段,教育教學活動更重視學生的教學,學生更多的是受教師支配來學習知識。因此,良好的學習習慣的培養(yǎng)對幼小銜接至關重要。首先,幼兒園大班教育要重視激發(fā)幼兒的學習興趣,在生活活動中強調(diào)習慣規(guī)則的培養(yǎng),讓幼兒明白在集體活動中規(guī)則的重要性和強制性,從而加強其自律性;其次,教師在布置完當天的作業(yè)或任務后,要求更加嚴格,同時注重反饋信息,請家長簽字留言;再者,加強對幼兒時間觀念的培養(yǎng),教會幼兒認識簡單的鐘表,同時適當延長上課的時間,縮短喝水入廁等活動時間,同時對幼兒的各項活動加以時間限制, 從而減少幼兒活動拖拉的習慣。
2.幼兒園課程準備。小學教育已經(jīng)完全課程化,因此為了能夠做好幼小銜接,幼兒園大班教育應做好充分的課程準備。一、幼兒學習能力的課程標準具體化,幼兒園的教育目標相對于小學教育目標而言有些模糊,要求目標達成沒有那么嚴格。在幼小銜接的問題上,幼兒園的課程目標具體化和嚴格完成是關鍵步驟。例如,在小學語文知識的滲透上,幼兒園應該創(chuàng)設拼音環(huán)境,張貼拼音的墻畫等,讓幼兒進行感性認知;在各種區(qū)域游戲活動中滲透數(shù)學知識,教會幼兒1~10的書寫,運算20以內(nèi)的數(shù)字加減等。二、幼兒園的大班課程設計應該更傾向于學科化,以適應小學教育的課程設計,在課程設計中可以考慮以語文和數(shù)學為中心課程,在區(qū)域活動游戲中滲透其它學科,這一過渡能夠讓幼兒在進入小學后很快地適應一年級的課程安排。例如每天都劃分出相應的時間來進行語文和數(shù)學教育滲透,讓幼兒學習重點偏向這兩科,同時在游戲中引導幼兒對其它學科的認知,如在音樂游戲中對英文的接觸,或在藝術欣賞中加強幼兒良好思想品德的培養(yǎng)。
3.學前教育和初級教育的雙向結(jié)合。幼小銜接的過程是一個雙向活動,在這一活動中,不僅幼兒園的教育教學活動要積極向小學教育靠攏,小學教育也應做出相應的過渡準備。一、教師間的合作,法國在1989年頒布的《教育法案》和1990年頒布的《教育法視導案實施條例》中均提到加強幼小銜接工作,其中一條提到:合并母育學校與小學的監(jiān)督視導工作,以利于進一步做好母育學校和小學的銜接。在實際的教育教學活動中,雙方教師可開展合作學習,例如相互派遣教師進行實地見習,了解對方的學習活動特點和兩個階段學生的年齡特點,從幼兒成長發(fā)展的連續(xù)性和規(guī)律性來引導幼兒進行過渡。在這一點上,兩校老師間的心得交流和經(jīng)驗互換就顯得尤為重要。二、兩校間的合作,在幼小銜接過程中,辦法和措施都需要有信息反饋來改良。中心校的幼兒園和小學在生源上是有銜接的,因此小學一年級教師在教育教學中發(fā)現(xiàn)個別學生的問題,可以及時地和幼兒園教師進行溝通交流,有利于及時地解決問題,改善教學環(huán)境。這一措施的有效方法是建立簡單的兒童檔案,將幼兒的性格特點及學習特點等簡單錄入,方便小學教師對幼兒的初步了解,對幼兒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有重要意義。同時兩校之間可以經(jīng)常開放課堂教學,進行教育資源的共享等,必要時進行學生間的共同活動,也是對幼小銜接的有力推動。雙向結(jié)合,從根本上有利于促進幼兒非智力因素的成長,是幼兒全面發(fā)展的關鍵步驟。
4. 幼小銜接中家長的角色轉(zhuǎn)變。國外學者的幼小銜接研究調(diào)查表明,影響幼小銜接的因素有八個,包括合作者的家庭、共同的領導關系、全面負責的服務、文化與家庭語言、交流、知識與技能發(fā)展、恰當?shù)谋S徒逃Τ晒锇殛P系的評價。不難看出,家庭因素對幼小銜接的影響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其中,家長的角色轉(zhuǎn)變是關鍵因素。一、在幼兒園工作中,教師應積極引導家長為幼兒做好幼小銜接的心理、生活和學習準備,定期召開幼小銜接專題會,開放家長日讓家長了解幼兒在幼兒園中的表現(xiàn)及成長變化;二、幼兒園與小學合作,設立參觀日讓大班幼兒和家長對小學有初步的了解,并對家長的疑惑進行解答,增進幼兒對小學的接納和適應的積極情感,同時引導家長在幼小銜接中注意角色的轉(zhuǎn)變,共同為改變幼兒生活和學習環(huán)境做出努力。
幼小銜接是一個復雜多層次的過程,在重視教育公平和教育質(zhì)量的今天,這一過程逐漸得到社會重視,兒童的可持續(xù)發(fā)展也得到有力保障。不可否認,學前教育的整體進步是幼小銜接發(fā)展必不可少的前提,同時幼小銜接又推動了學前教育的發(fā)展。幼小銜接的發(fā)展是一種兒童觀和教育觀的改變和進步,我們相信幼小銜接在眾多教育工作者的努力和探索中會不斷趨于科學合理,不斷成長進步。
參考文獻:
[1]劉艷,徐勇.在幼小銜接的教學實踐中探索[J].教育科研論壇,2005.
[2]李津津.幼兒園大班如何搞好幼小銜接問題的實踐研究[J].學前課程研究,2007(4).
[3]曹躍麗.國外幼小銜接實驗的借鑒[J].學前教育研究,1994(1)
[4]楊敏、程斌法國幼小銜接的措施及啟示[J],早期教育,2008(6)
[5]彭佩云.幼兒教育詞典[21.北京:中國大一百科全書出版社,2004.
[6]申恒苗,從教育政策看英國幼小銜接,上海師范大學,201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