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書花,田英平,張玉坤,蘇小云,劉紀強
(1.河北醫(yī)科大學第二醫(yī)院急診科,河北 石家莊 050000;2.河北省秦皇島市北戴河醫(yī)院急重癥醫(yī)學科,河北 秦皇島 066100)
·論著·
秦皇島市2 577例海蜇蜇傷流行病學分析
霍書花1,田英平1,張玉坤1,蘇小云1,劉紀強2
(1.河北醫(yī)科大學第二醫(yī)院急診科,河北 石家莊 050000;2.河北省秦皇島市北戴河醫(yī)院急重癥醫(yī)學科,河北 秦皇島 066100)
目的分析海蜇蜇傷患者流行病學資料及臨床特征,為預防及診治提供科學依據。方法回顧性分析秦皇島市北戴河醫(yī)院收治的2 577例海蜇蜇傷患者的臨床資料,對其流行病學特點、臨床表現、診斷治療及預后進行描述性統計學分析。結果2 577例患者中兒童1 313例,成人1 264例,男性1 508例,女性1 069例,年齡0.5~78歲,蜇傷部位以下肢最為常見(70.94%)。海蜇蜇傷輕型患者占大多數為2 536例(98.41%),中型患者33例(1.28%),重型患者8例(0.31%),無死亡病例。近3年海蜇蜇傷發(fā)生例數呈逐年減少趨勢。結論海蜇蜇傷應以預防為主,有效的預防措施可顯著降低發(fā)生率。治療主要關注過敏反應,重視局部處理,同時防范其他并發(fā)癥,以減少病死率。
腔腸動物毒液類;海蜇蜇傷;流行病學研究
海蜇是海洋中廣泛分布的一種生物,部分種類可分泌毒液。因海蜇于海水中無色透明不易被發(fā)現,故人接近易被蜇傷[1]。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的報告指出,每年全球大約有1.5億宗海蜇傷人事件發(fā)生[2]。輕者僅表現局部皮膚過敏癥狀,重者能致人死亡[3]。秦皇島市為著名海濱旅游城市,其夏季最高峰單日游客量可高達幾十萬人[4]。2014—2016年秦皇島市各醫(yī)院上報至秦皇島市衛(wèi)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的海蜇蜇傷患者共3 642例,其中北戴河醫(yī)院接診2 577例(70.75%)。本研究回顧性分析北戴河醫(yī)院收治的海蜇蜇傷患者臨床資料,旨在更好地了解海蜇蜇傷的流行病學情況及臨床特點,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收集2014—2016年北戴河醫(yī)院收治的海蜇蜇傷患者2 577例,男性1 508例,女性1 069例,年齡0.5~78歲,中位年齡13歲?;颊咧袃和? 313例,成人1 264例。
本研究經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觀察指標 記錄海蜇蜇傷患者性別、年齡、蜇傷部位、蜇傷所在浴場及治療后轉歸等流行病學資料。
1.3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20.0軟件進行描述性統計分析。計量資料非正態(tài)分布,以中位數(下四分位數,上四分位數)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秩和檢驗;計數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海蜇蜇傷患者性別、年齡比較 3年2 577例海蜇蜇傷患者中輕型占大多數為2 536例( 98.41%),中型患者33例(1.28%),重型患者8例(0.31%),無死亡病例。2014—2016年接診患者數量依次為1 686例(65.42%)、761例(29.53%)、130例(5.05%),呈逐年下降趨勢,兒童和成人比例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其性別2016年男性多于2014年和2015年(P<0.05),年齡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3年海蜇蜇傷患者兒童和成人比例、性別、年齡比較 Table 1 Comparison of sex and age in patients with jellyfish stings in three years
*P<0.05與2014年比較 #P<0.05與2015年比較(χ2檢驗)
2.2 海蜇蜇傷部位分析 2 577例患者蜇傷部位:頭面頸部35例(1.36%),上肢(肩部、腋窩、上臂、肘、前臂、腕、手)604例(23.44%),下肢(臀部、股部、腘窩、小腿)居多共1 828例(70.94%),軀干228例(8.85%),全身49例(1.90%);蜇傷部位愈接近軀干(胸、背、腹部、會陰),蜇傷愈嚴重。見表2。
表2 患者蜇傷部位分布Table 2 Distribution of the stings site in patients with jellyfish stings
注:有的患者不止一處蜇傷,故統計例數超過總例數
2.3 各浴場發(fā)生海蜇蜇傷患者比例 老虎石浴場蜇傷患者最多,其他依次為淺水灣浴場、鴿子窩浴場、劉莊浴場、南戴河浴場、北戴河浴場、東山浴場、海濱浴場和金山浴場,還包括一些更小的浴場,見表3。
表3 各浴場發(fā)生蜇傷患者比例Table 3 Ratio of seawater bath where jellyfish stings happened
2.4 海蜇蜇傷診斷、處理及治療 海蜇蜇傷主要引起局部癥狀,其病理機制為皮膚血管通透性增加,局部皮膚、肌肉放射性神經痛及變態(tài)反應,較重患者可引起全身各系統病變,主要為冠狀動脈痙攣、急性暴發(fā)性肺水腫、急性腎衰竭甚至多器官衰竭,此類并發(fā)癥缺乏臨床特異性。就診患者依據海蜇接觸史和蜇傷時灼燒、刺痛或麻木感,以及隨后出現的線狀排列紅色丘疹、斑丘疹、風團、紅斑或者局部皮損(多與觸手接觸的方向一致) ,可明確診斷。輕型患者皮損面積<1%,或僅有局部皮膚反應,無明顯全身表現;給予局部處理,應用碳酸氫鈉溶液涂抹并冷敷0.5~1.0 h,留院觀察6~8 h病情好轉即可離院。中型患者皮損面積1%~5%,有或無輕微全身表現如發(fā)熱、精神欠佳等,不伴臟器功能明顯受損表現;輕型中有下列情況之一者按中型處理:過敏體質、飲酒、有基礎疾??;需收入院觀察并給予激素靜脈滴注、抗組胺藥(如苯海拉明肌肉注射、氯雷他定口服)等治療。重型患者皮損面積>5%,有或無明顯全身中毒反應;或皮損面積≤5%,出現下列危重表現,如明顯的全身中毒反應、血壓下降、心律失常、急性肺水腫、肝腎功能損傷或多器官功能損傷、彌散性血管內凝血等;需收入重癥監(jiān)護病房,監(jiān)測生命體征,給予對癥處理及支持治療。
2.5 蜇傷患者預后 2 577例患者中輕型患者2 536例(98.41%),經留院觀察后蜇傷部位皮疹、腫脹、疼痛均較前好轉而離院;中型患者33例(1.28%)經內科及兒科病房治療,病情好轉出院;重型患者8例(0.31%)入住重癥監(jiān)護病房,經綜合治療后病情好轉出院。無死亡病例。
海蜇是海洋中生存的低等腸腔生物,在分類學上屬腸腔動物門、缽水母綱,水母的種類很多,全世界大約存在著250余種,直徑在10~100 cm,大小不等,常見于各地的海洋中[2]。海蜇上方呈傘狀的部分為傘部,下方口腕部布滿了觸須,稱作觸手,其上有許多刺細胞,刺細胞為一微小的中空小管,其表面為角質的囊狀外殼,小管上有無數倒鉤和棘刺,當遇到刺激或侵襲時,小管突然伸開發(fā)射刺絲,牢固地附著在異體上,其沖擊力能穿入真皮上部,刺囊內的毒液經刺絲管注入皮內引起刺胞皮炎或進入血液循環(huán)出現一系列的全身癥狀[5],刺細胞內的毒性成分主要是蛋白、多肽、多種毒的酶類,此外還有強麻醉劑、致痛劑、組胺等。海蜇毒不僅可以直接造成機體損傷,部分可持續(xù)10~14 d[6],甚至能夠促進機體發(fā)生各種嚴重變態(tài)反應和炎癥反應,進一步加重機體各個系統及組織的損傷[7]。
海蜇蜇傷的局部癥狀主要表現為蜇傷同時或蜇傷后立即出現的灼燒、刺痛、瘙癢等異常不適感覺,局部逐漸呈現出線狀排列的紅斑、丘疹或瘢痕,多與海蜇觸手接觸部位一致,形狀多猶如鞭痕。一般經過局部處理6~8 h可好轉,嚴重蜇傷患者、過敏體質患者或存在基礎疾病患者可出現紅斑、風團、水皰,部分患者甚至出現表皮壞死等,且同時伴隨劇痛、奇癢、全身皮膚潮紅,引起身體嚴重不適,癥狀持續(xù)10~20 d,甚至多達數月,嚴重者遺留色素沉著或瘢痕形成[8]。大多數患者僅表現為局部癥狀,且不需要住院治療,值得注意的是蜇傷后1~6 h是極易出現合并癥的階段,需在門診密切觀察。少數嚴重蜇傷患者在蜇傷后數分鐘至數小時內可相繼出現全身過敏反應。①皮膚黏膜系統:最初可僅為皮膚瘙癢,繼而可出現大面積蕁麻疹和眼周及唇部的血管神經性水腫。②呼吸系統:可出現胸悶氣短、咳嗽咳痰(為大量泡沫樣痰)、喘憋等急性肺水腫的表現,部分患者亦可出現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少數患者因過敏反應致喉頭水腫、呼吸困難,可迅速危及生命。③神經系統:頭痛、眩暈、精神萎靡或煩躁不安、步態(tài)不穩(wěn)及痙攣性或弛緩性麻痹等。④循環(huán)系統:心律失常、血壓下降、心率減慢、休克、充血性心力衰竭等。⑤運動系統:全身大面積肌痛、骨骼肌痙攣、腹直肌強直、關節(jié)及背部疼痛等。⑥消化系統:納差、惡心、嘔吐、腹痛、腹瀉等;還可出現發(fā)熱、寒戰(zhàn)、肝腎衰竭,凝血功能異常、過敏性休克等并發(fā)癥;重癥患者雖出現較少,但一旦發(fā)生后果嚴重,需嚴密觀察患者情況,若出現相關癥狀,應盡早識別,及時救治,減少病死率[9-11]。凡具有下列情況之一者,有可能轉為重癥病例:①過敏體質;②皮膚表面受損面積大、局部過敏反應程度嚴重;③體溫≥38 ℃;④出現呼吸系統癥狀如胸悶、氣短,以及無其他明顯原因的血氧飽和度下降;⑤血壓下降;⑥發(fā)病后出現的心律失常;⑦納差、惡心、嘔吐;⑧神經萎靡、意識模糊、煩躁不安;⑨出現其他嚴重并發(fā)癥[12]。
秦皇島市位于河北省東北部,南鄰渤海,北依燕山,其海域水溫變化范圍為6~28 ℃,據報道在渤海海域生長繁殖的大型水母主要有4種,即海月水母、白色霞水母、海蜇、沙海蜇,其中海蜇是海洋經濟作物,為漁業(yè)重點的捕撈對象,其余3種經濟價值較小[2]。在秦皇島附近海域進行的大型水母調查發(fā)現,其主要種類為海月水母、海蜇、沙海蜇3種,沙海蜇的刺細胞有毒性,對游客危害較大。秦皇島近海海蜇暴發(fā)性增長,嚴重影響當地旅游業(yè)的發(fā)展,其原因較為復雜,秦皇島近海海水流速緩慢,較大風浪少見,給海蜇提供了舒適的生存環(huán)境,且附近有戴河、灤河等大小10條河流,營養(yǎng)鹽豐富,浮游生物生長旺盛,為海蜇提供了營養(yǎng)保障[2]。加之近年來溫室效應加重,氣候變化,海洋環(huán)境惡化,海岸開發(fā)增多,黃海、東海、渤海近海海域富營養(yǎng)化加劇[7],同時受環(huán)境惡化影響,捕食海蜇幼體的魚類及龜類減少。以上眾多因素導致近岸海域海蜇數量增多[13]。每年6—10月海蜇成群浮游至水面交配產卵,而此時正值游泳旺季,河北省秦皇島市濱臨渤海,屬于溫帶季風氣候,夏季涼爽,是中外游客避暑休閑旅游勝地,故游客被海蜇蜇傷時有發(fā)生,應引起政府及醫(yī)療行業(yè)高度重視,近年來對海蜇蜇傷的調查及預防工作逐步加強,包括重點海域提前捕撈海蜇,向游客發(fā)放有關海蜇蜇傷預防及現場自救的科普宣傳材料,在海濱浴場或游客聚集區(qū)設宣傳欄、警示牌,在浴場周圍設置防鯊防蜇網等,均對游客起到了有效保護作用。2014—2016年蜇傷例數呈逐年減少趨勢,表明近幾年的環(huán)境治理及針對海蜇蜇傷進行的預防工作成效顯著。
本研究結果顯示,2014—2016年海蜇蜇傷患者年齡無明顯差異;發(fā)生蜇傷的浴場分布不均,以老虎石浴場最多,老虎石浴場是北戴河海濱的中心浴場,游客較多,且距離北戴河醫(yī)院較近,故北戴河醫(yī)院收治此浴場蜇傷患者居多;患者蜇傷部位可見于全身各處,以下肢最多,考慮與水下活動姿勢及視野盲區(qū)不易提前發(fā)現,不易及時躲避相關,可為游客準備相關部位防護用具,以減少蜇傷發(fā)生;海蜇蜇傷以輕型為主,多為局部表現,及時處理并留院觀察,可明顯緩解,多無嚴重后果。
有效的預防措施可減少海蜇蜇傷發(fā)生率。海蜇蜇傷目前尚無特效藥,故海蜇蜇傷應以預防為主。①加強海蜇密度預警監(jiān)測。②在重點區(qū)域(如游客密集區(qū)、大型浴場等)向重點人群(如青壯年游客)廣泛宣傳海蜇蜇傷預防及緊急處理相關知識,如一旦被海蜇蜇傷須迅速上岸,切勿用淡水沖洗[14](淡水可促使刺胞釋放毒液,加劇病情惡化),應盡快用毛巾、衣服、泥沙或其他身邊物品擦去黏附在皮膚上的海蜇觸手或殘留毒液,不可直接用手接觸,亦可用海水清洗[4]。因海蜇毒素可被堿性溶液中和,故應及時用10%碳酸氫鈉溶液(或飽和明礬溶液)沖洗,盡最大限度防止或減少毒素吸收入血[3]。冷敷亦可有明顯的止痛止癢作用。應盡快到救助站處理,救助者須戴手套,避免自身被蜇傷。向游客強調避免接觸海蜇包括已死亡的海蜇,因暴雨可將海蜇的刺細胞沖刷至海水中,同樣可導致蜇傷,游客應盡量避免雨后下水。③重點海域提前捕撈海蜇或設置防護網,最大限度減少海蜇與游客的接觸。④增設公共浴場醫(yī)療救助站,并配備具有豐富經驗的醫(yī)務人員及齊全的急救藥品。⑤為下海游客提供防護用具(如防蜇傷泳衣),以保護易受傷肢體。⑥告知特異體質者不宜下海游泳,講明危害。海蜇蜇傷治療以對癥為主[15],在提高游客預防及自救意識的同時,醫(yī)療機構在治療海蜇蜇傷患者時應著重局部處理,盡快采取措施緩解局部過敏癥狀,包括止痛、 止癢、減輕組織水腫、抗過敏等;也要注意維持呼吸、循環(huán)功能,早期識別重癥患者,防范其他系統、器官并發(fā)損害,減少發(fā)病率,避免死亡。
[1] 張重陽,孟慶義,邱澤武.2014年中國海蜇蜇傷救治專家共識[J].臨床誤診誤治,2014,27(10):1-5.
[2] 鄭向榮,李燕,饒慶賀,等.秦皇島近海大型水母暴發(fā)性增長原因探析[J].河北漁業(yè),2014,42(2):16-20.
[3] 劉建麗,聞卓巖,王春雨,等.北戴河地區(qū)兒童海蜇蜇傷情況分析[J].中國公共衛(wèi)生,2014,30(10):1305-1306.
[4] 牛嬋娟,王偉麗.1136例海蜇蜇傷患者的臨床診療分析[J]臨床薈萃,2014,29(2):188-189.
[5] 陳海亭,趙曄,張?zhí)N穎,等.64例水母皮炎臨床觀察分析[J].中國麻風皮膚病雜志,2006,22(1):78-79.
[6] 尚高崗,李淮安,肖靖.芪柏塌漬治療海蜇蜇傷性皮炎臨床觀察[J].廣東醫(yī)學,2016,37(15):2245.
[7] 劉建麗,張琪,聞卓巖.倍他米松新霉素軟膏聯合碳酸氫鈉外敷對兒童海蜇傷的療效分析[J].西部醫(yī)學,2015,27(5):701-703.
[8] 孟慶義.海蜇蜇傷的救治措施(上)[J].中國社區(qū)醫(yī)師,2014,30(27):28-29.
[9] 霍書花,劉紀強,楊洪超,等.822例海蜇蜇傷臨床分析[J].中華急診醫(yī)學雜志,2015,24(12):1471-1472.
[10] 聞卓巖,劉建麗,康曉華,等.兒童海蜇蜇傷630例臨床分析[J].山東醫(yī)藥,2014,54(23):53-55.
[11] 趙菲.海蜇蜇傷患者的病情觀察與治療護理[J].按摩與康復醫(yī)學,2017,8(10):58-59.
[12] 河北省醫(yī)學會急診醫(yī)學分會.河北省環(huán)渤海海域海蜇蜇傷診療專家共識(2016)[J].中國急救醫(yī)學雜志,2016,36(12):1066-1068.
[13] 張洪亮,張繼民.北海區(qū)海洋生態(tài)災害的主要類型及分布現狀研究[J].激光生物學報,2014,23(6):566-571.
[14] 孟慶義,海蜇蜇傷的救治措施(下)[J].中國社區(qū)醫(yī)師,2014,30(28):27,29.
[15] 張麗,崔蕾,郭會.海蜇蜇傷的護理與預防[J].醫(yī)學信息,2014,27(6):269.
(本文編輯:許卓文)
Epidemiologicalanalysisofjellyfishstingsin2 577casesinQinhuangdao
HUOShu-hua1,TIANYing-ping1,ZHANGYu-kun1,SUXiao-yun1,LIUJi-qiang2
(1.DepartmentofEmergency,theSecondHospitalofHebeiMedicalUniversity,Shijiazhuang050000,China; 2.DepartmentofIntensiveCareUnit,theHospitalofBeidaihe,QihuangdaoCity,HebeiProvince,Qihuangdao066100,China)
ObjectiveTo analyze the epidemiological data and clinical features of jellyfish stings, and to provide scientific basis for prophylaxes, diagnosis and treatment.MethodsThe 2 577 clinical cases of jellyfish stings in Beidaihe hospital of Qinhuangdao were restrospectively analyzed. The epidem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clinical symptom, diagnosis, treatment method and prognosis were included in the descriptive statistical analysis.ResultsOf the 2 577 cases, there were 1 313 children, 1 264 adults, aged from 0.5 to 78 years(male 1 508, female 1 069). Lower limbs were most frequently stinged, account for 70.94%. The majority of jellyfish stings were mild in 2 536 patients(98.41%), 33 in moderate patients(1.28%), and 8 in severe patients(0.31%), with no deaths. In recent 3 years, the number of jellyfish stings cases has been decreasing year by year.ConclusionJellyfish stings should be based on prevention, and effective preventive measures can significantly reduce the incidence. The treatment should be foccured on the anaphylactic reaction and local processing in therapy and preventing the complication in order to decrease fatality rate.
cnidarianvenoms;jellyfishsting;epidemiologicstudies
R996.3
A
1007-3205(2017)10-1141-04
2017-08-09;
2017-08-30
河北省醫(yī)學科學研究重點課題(ZD20140486);中央保健局科研課題(W2013BJ58)
霍書花(1970-),女,河北行唐人,河北醫(yī)科大學第二醫(yī)院主任醫(yī)師,醫(yī)學碩士,從事急診醫(yī)學研究。
10.3969/j.issn.1007-3205.2017.1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