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校│張淼潔 楊文歡 翟新驗(中國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
偽狂犬病及其根除—美國經歷的回顧
譯校│張淼潔 楊文歡 翟新驗(中國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
譯者按:偽狂犬?。≒R)又名奧耶斯基氏病,是由偽狂犬病毒(PRV)引起家畜和多種野生動物共患的急性、熱性傳染病,除豬以外的其他動物均呈致死性感染,世界動物衛(wèi)生組織(OIE)將其列為必須報告的疫病,我國將其列為二類動物疫病。該病呈全球性分布,是嚴重危害世界養(yǎng)豬業(yè)的主要疫病之一。通過實施根除計劃,英國、丹麥、荷蘭、德國、美國等國家已經在家畜或全部區(qū)域內實現了該病的根除。但是,包括我國在內的多數發(fā)展中國家仍然頻繁發(fā)生偽狂犬病,給養(yǎng)豬業(yè)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
2008年10月,美國農業(yè)部動植物衛(wèi)生檢疫署(APHIS)發(fā)布第1923號技術公告《偽狂犬病及其根除——美國經歷的回顧》,詳細闡述了自20世紀70年代開始的美國偽狂犬病根除項目。該報告從養(yǎng)殖業(yè)背景、偽狂犬病毒的特性和歷史、早期控制偽狂犬病的諸多嘗試、疫苗以及診斷方法等多個方面介紹了開展根除項目的背景,總結了5個州的試點情況、全國根除項目的實施、各個州根除的歷程及應急響應。該報告也記錄了國家偽狂犬病根除項目的發(fā)展與其受到行業(yè)認可的整個過程,包括在行業(yè)內以及州/聯邦官員之間對于是否采取根除措施的辯論、資金籌措、疫苗和檢測方法的發(fā)展與選擇等。同時,也討論了根除項目的成本效益、再次引入野生豬所帶來的威脅和得到的經驗教訓。鑒于該報告對于我國開展偽狂犬病凈化工作具有很強的實踐參考意義,譯者翻譯并整理了該報告全文,并將以連載的形式刊發(fā)于本雜志,供讀者借鑒。
關于偽狂犬病根除項目的發(fā)展、實踐與完成過程,將在以后章節(jié)中詳述,下面只簡要說明期間所發(fā)生的里程碑事件。
1975年—在伊利諾伊州皮奧瑞亞召開的牲畜保護學會(LCI)全國性年會期間,組織了第一次關于偽狂犬病的會議。伊利諾伊州開始隔離受感染的畜群。愛荷華純種豬委員會為愛荷華州立大學獸醫(yī)診斷實驗室提供了關于偽狂犬病研究的資金。1~5月,愛荷華州發(fā)現了30個偽狂犬病病例。伊利諾伊州開始在受感染的畜群中使用PRV抗血清。LCI偽狂犬病委員會成立,該委員會批準了支持“根除概念”的決議。印第安納州成為首個需要進行PRV檢測的產豬大州。在一些中西部州中,開始銷售一種并未獲得動植物衛(wèi)生檢疫署(APHIS)獸醫(yī)生物制品中心(CVB)許可的滅活疫苗。
1977年—宣布了一個分為三階段的根除計劃草案初稿。診斷實驗室的調查表明,1976年共確診了714個病例。美國動物衛(wèi)生協會(USAHA)與國家豬肉生產商委員會(NPPC)支持根除。美國農場局聯合會(AFBF)要求研究確定根除的可行性。出于對偽狂犬病的擔憂,取消了三個國家種畜協會會議。APHIS獸醫(yī)處(VS)的一個研究小組通過決議,呼吁將偽狂犬病作為緊急情況。VS開始考慮制定關于偽狂犬病的州際調運條例。VS在愛荷華州埃姆斯召開了一次會議,以制定針對該疫病的方針。在會議結束之際,APHIS前局長——弗蘭克·馬爾赫恩博士說道,這個行業(yè)并沒有放棄在將來的某天實現根除,但并不是現在。而現在,這個行業(yè)需要的是可以緊急接種的疫苗。確認了三個偽狂犬病流行區(qū):愛荷華州西北部、伊利諾伊州派克縣與印第安納州卡洛爾縣。由內布拉斯加州林肯市的諾頓實驗室生產的偽狂犬病疫苗成為獲得聯邦許可的首個疫苗。在夏季育種會議中,要求對所有動物進行陰性測試。在監(jiān)測的基礎上,VS宣布了一個偽狂犬病防控項目,以確定發(fā)病率,同時通過限制動物移動減少傳播,在流行區(qū)限制性使用疫苗。由于偽狂犬病流行,各州優(yōu)質豬的展覽會大量減少。APHIS提議,開展種畜流動前偽狂犬病陰性檢測法規(guī)的討論。為回應種豬飼養(yǎng)者,對這一規(guī)范性提案作出了修改。
1978年—由州獸醫(yī)所進行的調查表明,40個州都至少有一個基本的偽狂犬病控制程序,涉及檢疫隔離和對病例的報告。APHIS發(fā)布了聯邦法規(guī)的第二和第三草案,并征集建議。
1979年—APHIS發(fā)布了聯邦法規(guī)的最終稿,于5月開始生效。批準了密歇根州西南部試驗的根除項目。種豬飼養(yǎng)者呼吁統一州際移動法規(guī)。
1980年—密歇根項目在關于補償款支付方面出現爭議和困難。四種可選方案中的一種,在根除項目生效之前進行防控,得到了LCI偽狂犬病委員會的認可。全國豬良種記錄協會呼吁改變州際移動法規(guī),允許已接種疫苗的動物流動。
1981年—國家豬肉生產商委員會(NPPC)理事會請求VS下放對偽狂犬病的管控并允許各州自行管控該病。一個全國性的聯合聽證會(由NPPC、LCI與USAHA組成)闡述了行業(yè)內存在的深刻分歧。LCI請求VS開展試點項目,以確定根除是否可行。愛荷華州立大學的研究員宣稱,在對豬進行檢測時,可以使用一種“亞單位”疫苗將疫苗株和野毒株產生的抗體區(qū)分開來。
1982年—LCI發(fā)行了兩本小冊子,一本是關于從畜群中根除偽狂犬病,而另一本則介紹了關于偽狂犬病的流行病學。研究者們設計了一個屠宰場調查,以確定三個主要養(yǎng)豬大州中豬偽狂犬病的血清學陽性率。調查結果顯示,群體陽性率和個體陽性率分別為20%和10%。
1983年—NPPC呼吁APHIS在為試點項目提供資金和撤銷所有相關聯邦法規(guī)中進行選擇。APHIS同意為這些項目提供40萬美元,NPPC也提供了10萬美元支持這些項目。首先在愛荷華州和伊利諾伊州開展了試點項目,后來又在威斯康星州、賓夕法尼亞州和北卡羅來納州開展。
1984年—伊利諾伊州率先推出了保育豬檢測規(guī)范,要求母豬群檢測為陰性,以允許保育豬流動。這一規(guī)范于1985年2月15日開始生效。
1985年—國家偽狂犬病控制委員會成立。
1986年—召開了伊利諾伊州皮奧瑞亞會議,討論試點項目執(zhí)行情況。在聽取了試點項目分析后,評審委員會投票支持根除活動,并要求特別工作小組編制一份根除計劃。同年,首個基因缺失疫苗獲得了許可,乳膠凝集試驗與酶聯免疫吸附試驗獲得了許可。特別工作小組發(fā)布了根除計劃的“第七草案”,并征求來自行業(yè)的意見。USAHA偽狂犬病委員會同意了該計劃。國家偽狂犬病控制委員會授予了首個州狀態(tài)—威斯康星州等級B。
1987年—NPPC在3月份批準了1986年制定,并在1986-1987年冬季討論偽狂犬病根除計劃。VS關于試點項目的總結表明,在畜群中根除PRV的成功率將近98%。州獸醫(yī)估算出的感染畜群數量如下:愛荷華州3000個,伊利諾伊州570個,印第安納州1000個,明尼蘇達州1000個。
1988年—CVB批準了一項用以鑒別基因缺失疫苗免疫抗體的診斷試驗。對屠宰豬的調查表明,1974年的血清陽性率低于1%,而到1984年,在肉豬中則上升至超過8%,在種畜中將近19%,其中有些陽性是由疫苗免疫引起的。偽狂犬病集中于養(yǎng)豬量大的區(qū)域。USAHA偽狂犬病委員會在阿肯色州小石城召開的年會上批準了根除項目標準草案。VS出版了這一草案,并于次年1月發(fā)給州政府官員。
1989年—在全美召開了地區(qū)會議。在佛羅里達州奧蘭多召開了首個關于野豬的會議。首個關于各州季度性報告的總結展現了各州每1000個畜群中受感染的畜群,如下:愛荷華州65個,印第安納州53個,內布拉斯加州43個,明尼蘇達州28個,伊利諾伊州25個,北卡羅來納州18個,南達科他州14個,喬治亞州11個,俄亥俄州10個。31份州報告顯示,每1000個群平均有21個群受到感染。印第安納州報告所有感染畜群都被列入了凈化計劃。俄亥俄州報告90%的感染畜群被列入了凈化計劃,31份州報告的平均數是36%。NPPC與VS處成立了一個大型畜群凈化委員會,以配合對于大型畜群凈化偽狂犬病的研究。
項目目標獲得了批準:到1992年,各州都應該達到第二階段或更高的階段,至少有22個州應該處于第四階段或無PRV階段;到1995年末,除愛荷華州外,各州都應該達到第三或更高的階段,有40個州應該處于第四階段或無PRV階段;到1996年末,各州都應該處于第三階段或更高的階段;到1998年末,除愛荷華州外,各州都應處于第四階段或PRV無疫階段。到2000年末,各州都應該處于PRV無疫。愛德士公司(IDEXX)的畜群檢測鑒別診斷試驗能夠將野毒抗體和疫苗抗體區(qū)分開來,獲得了VS認可,作為官方檢測方法。
1990年—對項目標準進行了修改,允許遵循新的畜群接種與檢測程序的豬進行州際流動。28個州實現了項目階段目標。處于不同階段州的數量如下:第三階段7個,第二階段13個,第一階段8個。LCI偽狂犬病委員會提出過渡州階段,并由USAHA偽狂犬病委員會進行核準。不同的疫苗在修訂的項目標準中獲得了批準。華盛頓州是最后一個成立偽狂犬病咨詢委員會的州,其他各州都已經成立了偽狂犬病委員會。LCI出版了新版的《PRV流行病學—現場工作指南》(見附錄一)。36個州參與了這個全國性的偽狂犬病項目,其中10個州處于第一階段,19個州處于第二階段,還有7個州處于第三階段。啟動了一個關于大型畜群凈化的研究。LCI出版了新版的《豬偽狂犬病根除指導手冊—從豬群中根除偽狂犬病毒的計劃》(見附錄二)。在內布拉斯加州開始了強制性的畜群檢測。
1991年—除了4個州之外的其他各州都參與了這一項目。北卡羅來納州是第一個采納過渡狀態(tài)的州。在明尼蘇達州圣保羅召開了關于根除PRV的國際性研討會。處于第二階段的州內70%感染母豬和3/4的感染畜群被列入了該項目畜群的凈化階段。APHIS召集了一個野生豬技術組。7月份各州的項目狀態(tài)如下所示:12個州處于第一階段,20個州處于第二階段,13個州處于第三階段,1個州處于第二到第三階段的過渡狀態(tài),3個州處于第四階段,1個州處于無PRV階段。到8月,所有的州都參與了該項目。USAHA偽狂犬病委員會建議對項目標準進行修改。VS遞交了一份年度報告,表明有15個州沒有偽狂犬病毒感染,有4個州只有1個已知的受感染畜群,其他7個州受感染的畜群不到5個。
1992年—來自伊利諾伊州的阿諾德·塔夫脫(Arnold Taft)博士成為VS偽狂犬病根除項目的管理者。緬因州成為第一個實現無疫的州。LCI會與技術顧問組聯合,建議在1993年7月1日之前停止銷售非gI(gE)缺失的偽狂犬病疫苗,并于1994年1月1日之前停止這類疫苗的使用。截至7月15日,各州的狀態(tài)如下:9個州處于第一階段,15個州處于第二階段,3個州處于第二到第三階段的過渡狀態(tài),14個州處于第三階段,8個州處于第四階段,1個州處于無疫階段。猶他州和新墨西哥州成了第二和第三個無疫州。
1993年—阿拉斯加州被認可處于無疫狀態(tài)。截至7月30日,全國范圍內感染畜群的總數量為6854。
1994年—北達科他州成了第12個無疫州,其他州分別為阿拉斯加州、康涅狄格州、愛達荷州、緬因州、密西西比州、蒙大拿州、新墨西哥州、紐約州、俄勒岡州、猶他州與懷俄明州。在年末處于其他階段的州:1個州處于第一階段,9個州處于第二階段,25個州處于第三階段,2個州處于第二到第三階段的過渡狀態(tài),還有10個州處于第四階段。全國范圍內感染畜群的總數量為5342。
1995年—美國偽狂犬病毒感染的畜群數量減少至4789。
1996年—馬里蘭州成了第19個無疫州。截至6月30日,其他各州的狀態(tài)如下:7個州處于第四階段,17個州處于第三階段,8個州處于第二階段。最大的產豬大州—南達科他州達到了第四階段。
1997年—愛荷華州實現了第二到第三階段的過渡狀態(tài)。有32個州處于第四階段或無疫階段。與波多黎各一起,田納西州成為第25個處于第五階段/無疫階段的州。其他各州等級如下:5個州處于第四階段,2個州處于第三到第四階段的過渡狀態(tài),12個州處于第三階段,5個州處于第二到第三階段的過渡狀態(tài)。美國已知的感染畜群數量減少到2077。
1998年—阿拉巴馬州成了無疫州。處于不同階段州的數量如下:27個州處于第五階段,5個州處于第四階段,3個州處于第三到第四階段的過渡狀態(tài),11個州處于第二階段,還有4個州處于第二到第三階段的過渡狀態(tài)。
1999年—開始了偽狂犬病根除加速項目,項目使用商品信貸公司基金來清除受感染的畜群。在年末,美國范圍內感染的畜群減少到了200多。2000年初,感染畜群數量增加到了462,這主要是由愛荷華州暴發(fā)疫病所引起的。
2001年—北卡羅來納州、俄亥俄州和加利福尼亞州實現了無疫狀態(tài)。截至2月28日,只有馬薩諸塞州、南達科他州和伊利諾伊州仍處于第四階段;印第安納州、明尼蘇達州、內布拉斯加州、新澤西州和田納西州仍處于第三到第四階段的過渡狀態(tài);佛羅里達州、路易斯安那州和得克薩斯州仍處于第三階段;愛荷華州處于第二到第三階段的過渡狀態(tài)。截至9月30日,在美國只剩下12個已知感染的畜群:9個在愛荷華州,3個在內布拉斯加州。在年末,4個州處于第四階段;3個州處于第三到第四階段的過渡狀態(tài);3個州處于第三階段(全部為野豬感染);還有1個州(愛荷華州)處于第二到第三階段的過渡狀態(tài)。
2002年—除了6月賓夕法尼亞州清除了一個感染畜群外,全國范圍內已無已知的偽狂犬病例。內布拉斯加州和南達科他州實現了無疫狀態(tài),愛荷華州達到了第四階段。
2003年—除愛荷華州、賓夕法尼亞州和得克薩斯州之外,各州都實現了無疫狀態(tài)。這3個州處于第四階段。
2004年—各州都實現了偽狂犬病無疫狀態(tài)。
2005年—4月,在國家畜牧業(yè)學會(NIAA)(LCI的新名稱)年度會議上,慶祝根除偽狂犬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