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蕓
這里有一排排干癟的瓜果蔬菜,干枯的樹枝、樹葉,大自然中隨處可見的石塊,各種各樣的紙,過氣的光碟,被剪下來的塑料瓶底,還有小時候奶奶織毛衣用的毛線球……這里就是令全世界幼教工作者心向往之的瑞吉歐工作坊(見圖1、圖2)。
瑞吉歐工作坊設在馬拉古齊國際交流中心之中。1994年,瑞吉歐市政府出資創(chuàng)辦了馬拉古齊國際交流中心?!爸行摹苯ǔ梢詠恚哟藖碜圆煌瑖液偷貐^(qū)的數(shù)以萬計的來訪者,源源不斷、慕名而來的人們都希望通過這一窗口了解瑞吉歐教育的理念與實踐,探尋瑞吉歐教育的秘密?!爸行摹钡母鱾€展區(qū)不僅介紹了瑞吉歐教育體系的歷史沿革,分享了經(jīng)典的兒童學習案例,展示了他們所認同的兒童觀和教育觀,還設立了工作坊,提供了真實的可供來訪者操作、探索的環(huán)境和材料。當然,除了像我們這樣的來訪者外,工作坊也向城市中所有的居民開放,包括成人與兒童,用“中心”工作人員的話說,就是“工作坊是對0~99歲的人開放的”。
工作坊中的材料平凡卻不平庸,讓人不禁感嘆原來我們身邊一直都不缺少有價值的材料,我們?nèi)鄙俚闹皇前l(fā)現(xiàn)材料的眼睛。下面,我想和大家分享幾個讓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案例,這些案例讓我對于如何為兒童提供材料有了新的認識。
彩虹之外的顏色
手電筒可以拿來作為“筆”畫畫、寫字嗎?這一想法簡直可以說是天方夜譚吧。但在工作坊中,工作人員提供了一種用特殊感光材料制成的幕布,讓這一大膽的設想變成了現(xiàn)實。我們驚訝地看到,普通家用手電筒射出的光劃過幕布時,留下了一道道絢麗的光影,良久才逐漸消散,就像用畫筆在紙上留下痕跡一樣,令人嘖嘖稱奇(見圖3)。據(jù)說,對于這種近似熒光綠的色光,人的肉眼是難以直接將其從光源中分離出來的,因此,工作人員給這套材料取了一個夢幻般的名字——“彩虹之外的顏色”。
熒光精靈
我們都知道熒光物質(zhì)會在紫外線的照射下發(fā)光,卻未曾親眼見過、親身體驗過。工作坊中提供了幾支熒光筆以及頭盔、面具、手套等(見圖4),我們用熒光筆在上面畫了有趣的圖案,然后穿戴好,走進只有紫外線光的暗室,別的幾乎什么都看不見,只能看見每個人白得發(fā)亮的牙齒和身上有趣的熒光圖案,每個人都變成了“熒光精靈”。連我們遇到這樣有趣的材料都玩得欲罷不能,更何況兒童呢?
玻璃紙中看世界
看到特制的會發(fā)光的臺面上擺放著的彩色的透光材料,我不由得想起了童年時收集的滿滿一抽屜的玻璃糖紙。孩子們都喜歡透過玻璃紙看世界,感覺世界由此變得大不相同。將同種或不同種顏色的玻璃紙疊加,又會發(fā)現(xiàn)新的驚喜,顏色在孩子們手中千變?nèi)f化(見圖5)。有了這樣更易操作和觀察的材料,色光疊加變化的現(xiàn)象得以更為直觀地展現(xiàn)在孩子們的面前,吸引著孩子們?nèi)ヌ骄科渲械膴W秘。
高腳杯音樂會
S形的臺子上有序地擺放著大大小小、高高低低的晶瑩剔透的高腳杯,每個杯子里都或多或少地盛有透明液體,在藍色燈光的映照下,給人以幽雅、寧靜之感。然而,這里并不是要舉行一場宴會,而是要演奏一場高腳杯的音樂會(見圖6)。我們學著工作人員的樣子沾濕了手指,在杯口繞著杯子的邊緣打圈,“嗓音”各不相同的杯子們就“唱”出了高低起伏的音調(diào)。
廢物變寶石
在工作坊里,近年來已漸漸淡出人們視線的實物投影儀與塑料瓶的瓶底組成了“黃金搭檔”,彩色立體的透光材料投射在幕布上,如寶石般美麗動人(見圖7)。不僅如此,工作坊中還提供了黑色、白色以及具有鏡面特征的可持式移動幕布,讓我們可以觀察、比較圖像投射到不同幕布上的變化,從而探索色光吸收、反射的原理。
瓜果蔬菜的一生
如果你發(fā)現(xiàn)家里的瓜果蔬菜腐爛了,一定會第一時間將其扔進垃圾筒吧!那么很可惜,你也許看不到它們逐漸腐爛的過程了。在工作坊,工作人員將卷心菜、大蔥、橙子、石榴等蔬果從逐漸成熟到完全腐敗的不同階段的實物展現(xiàn)在人們面前(見圖8、圖9)。比如“大蔥的一生”,鋪排在圓桌上的實物,其形態(tài)從纖細逐漸變得粗壯,又從青蔥水嫩變得干枯褶皺,顏色從白中透著嫩綠漸漸變成泛黃乃至暗沉……這樣別出心裁的展示,把生命從興盛至衰亡的過程直觀地展示在人們面前。這其中不僅僅蘊含了關(guān)于蔬果的知識,也蘊含了關(guān)于衰老和死亡的知識,是在以獨有的方式進行生命教育。
遇見彩虹
在大自然中遇見彩虹需要天時、地利,可是,在工作坊中,我們看到絢麗的彩虹赫然映在白色的幕布上。彩虹是怎樣制造出來的呢?當我們打開一旁木制箱子的蓋子時,發(fā)現(xiàn)里面是許多排列整齊的光碟(見圖10)。原來答案就藏在光碟里,白光透過這樣一個簡單的折射裝置,就匯成了一道彩虹。遇見彩虹,我們的心情也跟著美麗起來。
探究樹木的“內(nèi)心”
工作坊的一角有一個觀察和探究樹木的專區(qū),臺面上擺滿了各種樹枝、樹皮,旁邊不僅提供了放大鏡等傳統(tǒng)的探究工具,也提供了電子顯微鏡(見圖11)、投影儀等新式的探究工具。在這里,孩子們可以聞著樹木自然的清香,觸摸其天然的紋理、脈絡,觀察其各種細節(jié)特征。同時,我們還注意到有幾個矮矮的、粗壯的木樁擺放在那里,儼然是天然的工作臺(見圖12)。不僅如此,孩子們還能通過這個媒介探究樹木“內(nèi)心”的秘密:年輪、紋理、裂痕……從而發(fā)現(xiàn)時光流淌的痕跡,也感知到環(huán)境對樹木成長的影響。
自導自演的的光影劇目
在工作坊的另一個角落,是孩子們自由創(chuàng)作的舞臺。許多富有創(chuàng)意的光影劇目會在這里不斷地上演。據(jù)工作人員介紹,孩子們會把他們喜歡的場景如樹木場景等錄入計算機,有時也會使用PS等軟件對場景圖進行簡單的編輯,再利用投影儀投射到可移動的幕布上(見圖13),創(chuàng)設他們理想中的“片場”。接著,各位“演員”就位,這些“演員”可以是他們自己,也可以是紙偶、木偶等,再加上他們自己創(chuàng)作的情節(jié),一部“大片”就這樣誕生了。
看了以上案例,你是否也感慨萬分呢?瑞吉歐的教育工作者們真可以說是“材料的魔法師”,他們充分利用不同材料的特性,為兒童開辟了探索和創(chuàng)造的空間。其中有幾個特點讓我感觸很深。一是他們非常善于發(fā)掘生活中常見的材料,比如不同類型的紙、塑料瓶、高腳杯、熒光筆、手電筒、光碟乃至瓜果蔬菜,這樣的設計會讓孩子們感受到這些奇妙的現(xiàn)象其實就發(fā)生在自己身邊,從而學習用發(fā)現(xiàn)的眼光去看待身邊的事物和現(xiàn)象。二是他們會利用一些簡單卻設計巧妙的裝置,將那些有趣的現(xiàn)象呈現(xiàn)在孩子面前,使抽象的概念變得直觀、形象。比如,利用特殊感光材料,使光線劃過的軌跡得以暫留;布置紫外線暗室,讓孩子直觀地認識熒光現(xiàn)象;利用光碟折射光線,讓孩子隨時能觀察彩虹的顏色;通過實物投影儀,使色光的疊加效應顯而易見。這樣的設計充分激發(fā)了孩子們對各種事物、現(xiàn)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三是將各種簡單易操作的多媒體設備引入兒童的探究中,并鼓勵他們積極運用,讓他們能夠運用多種感官、多種方式,進行自主探究,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這些都為兒童的終身發(fā)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在這種有準備的環(huán)境中,兒童也成了“魔法師”,他們進行著自發(fā)、自主的“實驗”,同樣的材料在不同孩子的手里玩出了不一樣的精彩,他們將看似平凡無奇的材料變成了讓人贊嘆不已的藝術(shù)。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