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雪霞
摘要:吳英喆先生從事“契丹小字”的研究已有二十余年,本文主要從“契丹小字”的墓志、單體字、語法范疇三個方面對吳英喆先生的“契丹小字”研究進行歸納綜述。限于所收集的資料和本人水平,文中一定有遺漏和不妥之處,望給予批評指正。
關鍵詞:吳英喆;“契丹小字”;研究綜述
吳英喆先生自2002年起寫了一系列關于“契丹小字”研究的專著:與清格爾泰合著的漢文版的《契丹小字釋讀問題》、獨撰漢文版的《契丹語靜詞語法范疇研究》、與芬蘭學者楊虎嫩合著英文版的 New Materials on the Khitan Small Script:A Critical Edition of Xiao Dilu & Yelü; Xiangwen、獨撰日文版的《契丹小字新發(fā)現(xiàn)資料釋讀問題》(『契丹小字新発見資料釈読』)。
一、吳英喆先生對“契丹小字”墓志的研究
1999年,吳英喆先生首先發(fā)表了《契丹小字<耶律仁先墓志>研究》一文,契丹小字《耶律仁先墓志》是迄今發(fā)現(xiàn)的契丹小字文獻中字數(shù)最多的一件。由于原石蝕損,且行密字小,在其摹寫和解讀上,學界意見分歧較大。吳英喆先生在過去研究的基礎上,運用后來發(fā)現(xiàn)的資料,對該墓志進行了重新對比研究。在研究方法上著重采用前人的成功經(jīng)驗,同時利用研究小組在電子計算機上建立的《契丹小字語料庫》和《契丹小字數(shù)據(jù)庫》,用統(tǒng)計學方法對墓志中所出現(xiàn)的原字、單字及附加成分出現(xiàn)頻率、位置、組合規(guī)律等進行了歸納。
2008年,吳英喆先生與寶音德力根、吉如何合著的《關于新近發(fā)現(xiàn)的幾件契丹文墓志》,其主要介紹了《契丹小字<蕭敵魯副使墓志銘>》、《契丹小字<耶律廉寧詳穩(wěn)>墓志銘》等相關的發(fā)掘信息,如墓志的組成、大小、內容和出現(xiàn)的人名、官名、地名等,以及關于契丹大字墓志的研究。
在2011年發(fā)表的《契丹小字<蕭敵魯墓志銘>及<耶律詳穩(wěn)墓志>絕非贗品—與劉鳳翥先生商榷》中,對于劉鳳翥先生相繼發(fā)表的《契丹小字<蕭敵魯墓志銘>和<耶律廉寧墓志銘>均為贗品》、《再論<蕭敵魯墓志銘>為贗品說》和《再論<耶律廉寧墓志>為贗品》三篇文章,吳英喆先生在贊許的同時,也對其鑒定文物的方法及得出的結論,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和觀點。其中提出契丹小字中有同音異譯字不是錯別字,基數(shù)詞及序數(shù)詞的拼寫未見異常,契丹文墓志并非完美無缺,新資料的語法不見反常,近音近譯和書寫風格的差異不能作鑒定依據(jù),新資料作者非契丹人莫屬,日期和年代符合契丹文習慣等證據(jù)進行論證,證明《蕭敵魯》與《詳穩(wěn)》的真實性。
2016年,吳英喆先生又發(fā)表了《蕭查剌相公契丹文遺言》一文,根據(jù)對《蕭查剌相公墓志銘》的觀察,吳英喆先生認為這份遺言是以契丹文和漢文對譯的。并且對《蕭查剌相公墓志銘》的第11行至13行所載志主蕭查剌的契丹文遺言又進行了進一步的解讀,以此來作為對前賢關于契丹小字的研究成果的補充。
二、吳英喆先生對“契丹小字”單體字解讀的研究
2004年,吳英喆先生在《關于契丹小字中的方位名稱“東”》中指出,雖然學界已經(jīng)釋讀了表示“東”的契丹小字,但其又發(fā)現(xiàn)了另有表示“東”的契丹小字。通過對“東”的契丹小字的考釋,吳英喆先生指出契丹語和蒙古語的方位名詞既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契丹語的方位名詞的讀音與蒙古語十分接近,但契丹語表示“東北、東南、西北、西南”的方式卻與蒙古語的語次相反。
同年又發(fā)表了《關于契丹小字中的“大金國”的“金”》,主要是對“大金國”中“金”字的讀音進行了解讀,通過兩種不同寫法的“金”的對比,構擬了意為“金”的單體契丹字的讀音。
2011年,吳英喆先生寫了《契丹小字“迭剌部”考釋》,在文中作者從表“部”的契丹小字入手,結合新發(fā)現(xiàn)契丹文墓志,為“迭剌”的契丹小字構擬音值,并對其含義進行闡釋,同時也對“部”字進行了考釋。
2014年,在《關于若干契丹原字的讀音》中,吳英喆先生在清格爾泰先生、劉鳳翥先生等利用契丹小字正字法“疏漏”或“分寫式”研究有關基數(shù)詞讀音的基礎上,繼續(xù)考察契丹小字文獻中的“分寫式”,在有關單體字和“分寫式”的對比中,解讀一些原字的讀音。
2015年,吳英喆先生與孫偉祥合著《契丹文皇族“第十帳”及其他》,在之前學者研究的基礎上,對《耶律玦墓志銘》中出現(xiàn)的有關契丹小字進行深入地釋讀,并對遼朝立國之后遙輦氏帳屬問題也進行了初步探討。
在對“契丹小字”單個體研究的基礎上,吳英喆先生提出了要對“契丹小字”數(shù)字信息化。2004年,吳英喆先生與白雙成合著發(fā)表了《關于開發(fā)“契丹小字數(shù)字化平臺”的若干問題》,主要介紹了該平臺的有關情況,如契丹小字編輯排版軟件(包括字庫開發(fā)、原字輸入法開發(fā)、編輯排版)、契丹小字綜合查詢系統(tǒng)(數(shù)據(jù)庫、檢索等)以及對未來契丹小字數(shù)字化的發(fā)展的展望。在2005年,又與白雙成合著《契丹小字信息化應用基礎研究》,介紹了在MS Word二次開發(fā)的解決方案的基礎上,集中討論了“契丹小字編碼方法”、字體字庫制作、輸入法開發(fā)和契丹小字編輯排版以及查詢系統(tǒng)的實現(xiàn)等問題 ?!捌醯ば∽帧钡男畔⒒矊ξ磥砥醯の牡难芯刻峁┍憷?。
三、吳英喆先生對“契丹小字”語法范疇的研究
2005年,吳英喆先生發(fā)表了《契丹小字“性”語法范疇初探》,在文中指出契丹語的定語因被修飾語的不同,其詞尾也發(fā)生變化,而發(fā)生形態(tài)變化的主要原因與被修飾語的自然性別緊密相關,所以契丹語中存在“性”語法范疇的可能性很大,并且通過解讀這一語法范疇,就可以探明契丹小字中的民族語詞的拼寫規(guī)律。
吳英喆從“性”語法范疇這一新視角出發(fā),寫了《契丹小字“性”語法范疇再探——以帶點與不帶點的字為主線》、《從“性”語法范疇論說契丹語數(shù)詞》、《從帶點與不帶點的原字論說契丹語“性”語法范疇》。在《契丹小字“性”語法范疇再探——以帶點與不帶點的字為主線》中,作者指出契丹原字有帶點與不帶點之別,作者在以前的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從新的視角出發(fā),以“性”語法范疇之視角,考釋數(shù)詞及天干,提出了帶點之字修飾限定男性,不帶點之字則修飾限定女性的新見解,并認為其被視為年號與“性”語法范疇有關,也有陰陽之別等觀點。在《從“性”語法范疇論說契丹語數(shù)詞》中,吳英喆先生主要對迄今研究契丹數(shù)詞的主要研究人員及其研究結論在擬音、依據(jù)等方面作了歸整,指出經(jīng)過多年的努力契丹學界逐步探明簡單數(shù)詞“二、三、四、五、六、七、八、九”的讀音,證明了契丹語和蒙古語的簡單數(shù)詞讀音相近的事實。同時也對迄今為止學術界已釋讀的簡單數(shù)詞及序數(shù)詞,根據(jù)其表現(xiàn)出來的“性”語法意義分為陰性、陽性二類進行歸納總結。在《從帶點與不帶點的原子論說契丹語“性”語法范疇》中,作者又指出契丹小字中有一部分成對的原字,雖然筆畫、筆順、筆勢基本相同,但二者之間在右側是否加“點”方面存在差異,在音譯方面二者之間的聯(lián)系,筆者考察所有“帶點的字”的出現(xiàn)環(huán)境,發(fā)現(xiàn)帶點與不帶點的原字在詞匯意義方面并沒有歧義,而在語法意義方面有著明顯的差異,即帶點的原字一般用于修飾限定男性,不帶點的原字一般用于修飾限定女性,并還指出這是契丹語中存在“性”語法范疇的重要論據(jù)。同時吳英喆先生也認識到契丹語是“性”語法范疇比較發(fā)達的語言。契丹語中存在“性”語法范疇的事實,可作研究古代蒙古語“性”范疇的參考。
2007年,吳英喆先生發(fā)表了《契丹小字中的“元音附加法”》,認為契丹小字原字的拼寫規(guī)則中存在“元音附加法”,即以輔音開頭的原字,在具體拼讀過程中,其前面可以附加某個元音加以拼讀,這個附加元音的性質可能遵循元音和諧律的要求。在《契丹小字中的漢語入聲韻尾的痕跡》中,吳英喆先生還指出在契丹小字讀音研究方面過去所取得的成就主要得益于漢語言文字,尤其是漢語音韻。并指出契丹小字文獻中確實存在三個韻尾:-p韻尾、-t韻尾、-k韻尾。這對契丹小字中的擬音有一定的啟發(fā)作用。
2009年,吳英喆先生與吉如何合著《契丹小字原字字形規(guī)范與原字總表》。隨著契丹文字研究的逐步深入、研究資料的陸續(xù)出土以及新原字的不斷出現(xiàn),重新制定“契丹小字原字總表”的任務擺在面前。為了給學術界提供一個可靠的契丹小字原字表,兩位學者在比較各種新舊資料,并充分利用檢索統(tǒng)計的方法,對20世紀70年代制定的“原字表”進行增減,鑒別出了430余個契丹原字。并以通用漢字筆畫、筆順規(guī)則編排已發(fā)現(xiàn)的所有原字,重新制定了一個原字總表。同年,吳英喆與吉如何又合著了《契丹小字研究綜述》,廣泛收集各家研究成果,介紹了不同時期的契丹小字研究的方法、內容和結論,著重闡述了1978年以后的研究成果,但考慮到契丹文研究本身的特征,此文主要是闡明了諸家所得出的正確結論或值得重視的論點。
2012年,吳英喆先生發(fā)表了《契丹文典故“人生七十古來稀”》,指出隨著新資料的陸續(xù)涌現(xiàn),契丹文研究水平也得到了不斷提升,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對契丹文中的漢籍典故的解讀。所以,在文中吳英喆先生對在《耶律太師墓志銘》上第19-20行出現(xiàn)的契丹小字的字樣,進行了一一解讀,最終得出其是一條漢籍典故,即“人生七十古來稀”。通過對這條典故的解讀,可以探究有關契丹語動詞附加成分,并可釋讀表示“稀”、“謂”等契丹小字。另外又發(fā)表了《契丹大、小字的類型及研究現(xiàn)狀》等文章。
2013年,在《內蒙古大學的契丹文字研究》中,吳英喆先生根據(jù)內蒙古大學在契丹文字研究方面取得的成績,從研究視角、資料建設和電子化等幾個方面總結了該校研究人員在契丹文研究領域所取得的成就,同時又對有關研究人員之契丹文資料鑒定結論提出了質疑,展望契丹文研究發(fā)展前景。
通過對吳英喆先生“契丹小字”研究的歸納總結,本人深刻意識到研究“契丹小字”的任重而道遠,而前輩學者的卓越成就也為以后契丹文的研究提供了基礎,更是對以后“契丹小字”更快地實現(xiàn)現(xiàn)代化、信息化奠定了堅實的基石。而“契丹小字”的數(shù)字信息化化,對于未來的契丹文深層次的研究更是在技術方面提供了有利的支持。
參考文獻:
[1]吳英喆.契丹小字《耶律仁先墓志》研究[J].內蒙古大學:中國少數(shù)民族語言文學,1999.
[2]吳英喆.關于契丹小字中的“大金國”的“金”[J].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6).
[3]吳英喆.契丹小字“迭剌部”考釋[J].民族語文,2011(5).
[4]吳英喆.關于若干契丹原字的讀音[J].[韓]阿爾泰學報,2014年第24號.
[5]吉如何,吳英喆.契丹小字原字字形規(guī)范與原字總表[J].內蒙古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3).
[6]吳英喆.契丹文典故“人生七十古來稀”[J].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