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天爽
(北京師范大學 歷史學院,北京100875)
《大明一統(tǒng)志》編纂人員及“大明一統(tǒng)志表”分析
周天爽
(北京師范大學 歷史學院,北京100875)
《大明一統(tǒng)志》是明朝官修的一部全國性總志。其編纂人員的選人標準是“纂修專選進士”。新材料的發(fā)掘,可補充一名未被提到的湘陰籍催纂官宋敏?,F(xiàn)在流通的成書后李賢所進“大明一統(tǒng)志表”與新發(fā)現(xiàn)邱浚文集中的“進大明一統(tǒng)志表”對比,表明邱浚表是底本,流通表是在邱浚表之上改定的。
《大明一統(tǒng)志》;宋敏;進大明一統(tǒng)志表
《大明一統(tǒng)志》是明朝官修的一部全國性總志,它的纂修在歷史上有很重要的意義。《大明一統(tǒng)志》在編修過程中涉及到許多問題,其中編纂人員的身份及書成之后李賢所進表,是研究者們關(guān)注較少的方面。因此,本文將針對這兩方面進行討論,并根據(jù)新發(fā)現(xiàn)的材料補充一名催纂官的資料。
(一)纂修專選進士
天順二年(1458年)八月,明英宗敕諭吏部尚書兼翰林院學士李賢、太常寺少卿兼翰林院學士彭時、翰林院學士呂原三人纂修一部可以將天下輿地之廣記載在內(nèi),以備觀覽的書。此書即《大明一統(tǒng)志》?!睹饔⒆趯嶄洝酚涊d:“朕惟天下輿地之廣,不可無紀載以備觀覽。古昔帝王率留意焉,我文祖太宗皇帝嘗命儒臣修之,未底于成。景泰間雖已成書,而繁簡失宜,去取未當。今命卿等折衷群書,務(wù)臻精要,繼成文祖之初志,用昭我朝一統(tǒng)之盛,以幸天下以傳后世,顧不偉歟,卿等其盡心毋忽?!盵1]6281明英宗認為,自古帝王大多在意修一部全國性的總志,而自己的此番做法正是順應(yīng)文祖太宗皇帝之意,要求李賢等人要盡心且不遺余力地做好這件事情。于是,李賢作為總裁官,在挑選纂修人員時便制定了一個標準,即是進士出身?!睹魇贰みx舉制》記載:“自天順二年,李賢奏,定纂修專選進士?!盵2]1701現(xiàn)將纂修職官表繪制如表1。
表1 《大明一統(tǒng)志》纂修職官表
續(xù)表1
纂修職官姓名纂修《大明一統(tǒng)志》時官職備注纂修官萬 安翰林院侍講承德郎字循吉,四川眉州人。正統(tǒng)戊辰進士。李 泰翰林院侍講承德郎字文通,順天香河人。正統(tǒng)戊辰進士。孫 賢承德郎左春坊左中允字舜卿,河南杞縣人。景泰甲戌進士。劉 珝承德郎右春坊右中允字叔溫,山東壽光人。正統(tǒng)戊辰進士。陳 鑒翰林院修撰儒林郎字貞明,江蘇高安人。宣德丁未進士。劉 吉翰林院修撰儒林郎字祐之,河北博野人。正統(tǒng)戊辰進士。童 緣翰林院修撰儒林郎字大章,浙江錢塘人。景泰辛未進士。黎 淳翰林院修撰儒林郎字太樸,湖廣華容人。天順丁丑進士。牛 綸儒林郎左春坊左贊善順天涿州人,景泰甲戌進士。王 輿翰林院編修文林郎字廷貴,常州武進人。景泰辛未進士。戚 瀾翰林院編修文林郎字文湍,浙江余姚人。景泰辛未進士。楊守陳翰林院編修文林郎字維新,浙江鄞人。景泰辛未進士。李 本翰林院編修文林郎字立之,四川富順人。正統(tǒng)戊辰進士。邱 浚翰林院編修文林郎字仲深,廣東瓊山人。景泰甲戌進士。彭 華翰林院編修文林郎字彥實,江西安福人。景泰甲戌進士。尹 直翰林院編修文林郎字正言,江西泰和人。景泰甲戌進士。徐 瓊翰林院編修文林郎字時庸,江西金溪人。天順丁丑進士。陳秉中翰林院編修文林郎字宗堯,浙江烏程人。天順丁丑進士。徐 溥翰林院編修兼司經(jīng)局校書文林郎字時用,江蘇宜興人。景泰甲戌進士。刑 讓翰林院檢討徵仕郎字遜之,山西襄陵人。正統(tǒng)戊辰進士。張 業(yè)翰林院檢討徵仕郎江西安福人,景泰進士。催纂官馬 麟從仕郎中書舍人順天平谷人,正統(tǒng)辛酉進士。韓 定徵仕郎中書舍人廣平威縣人,善書。
縱觀《大明一統(tǒng)志》撰修職官表,總裁官為李賢、彭時、呂原,副總裁官有林文、劉定之、錢溥。總裁官與副總裁官皆為進士出身。纂修官為萬安、李泰、孫賢、劉珝、陳鍵、劉吉、童緣、黎淳、牛綸、王輿、戚瀾、徐溥、李本、丘浚、彭華、尹直、徐瓊、陳秉中、楊守陳、邢讓、張業(yè)等21人,皆為進士出身。如此看來,李賢挑選纂修人員確是嚴格按照進士出身這一標準執(zhí)行的。
李賢上奏纂修專選進士,一方面緣于皇帝對此次修志的看重,另一方面也緣于李賢對進士身份的重視。李賢認為:“國家取士莫盛于科目而人才用世莫盛于進士,蓋豪杰之士必由科目而進,歷代以來莫不皆然,本朝待之尤極其重?!盵3]531“以輔成我皇明雍熙泰和之治者率多進士發(fā)身也。”[3]537進士身份之所以為李賢所看重,是因為進士具備忠孝的品德,“惟孝與忠,百行之源,無出此者,果能忠孝則功名由是以大事業(yè),由是以廣擴而充之不難矣。故嘗以謂功名事業(yè)無非孝親忠君之實,未有不孝于親,不忠于君而能立功名建事業(yè)于天地間者?!盵3]531因此,他也希望諸進士能“以忠孝自期,然后于功名事業(yè)可以廣大而有光于前,修其措天下于唐虞三代之治也”[3]531。出于這種思想,李賢躬身踐行著對進士的重視與照顧。他曾給江西黃布政去過一封信,托其照顧一名新晉進士:“今科得一進士張元禎,選為庶吉士入翰林院讀書,此子年方二十三四,學問甚博,識見甚高,立論出人意表,行文筆力老健,一奇才也,不易得不易得。但聞其家徴而且貧,茲者告回完姻,本不欲放去,留之進學,過二三年然后成婚未晚也。又憐此子所稟欠厚骨體甚弱,況血氣未定之時婚事用遲為好,第念其父命再四不可強留,若到家完婚,后早令起程,明年二月中望其到京,且彼處得此子于左右亦有光也,可留意照拂其來,至囑至囑?!盵3]514在信中,李賢介紹了此進士的情況,其人學問淵博,是一奇才,但是苦于家貧,且身體欠弱,所以希望友人能對此人加以照拂。信中所表達出來的惜才之情非“不易得”三字就能概括。
由此可見,李賢對于進士出身的人才很重視,而翰林院作為人才儲備之地更應(yīng)該得到重視,“翰林院實儒紳所居,非雜流可與。景泰間陳循輩各舉所私,非進士出身者十將四五,率皆萎靡昏沌浮薄之流”[3]796。因此,借著修《大明一統(tǒng)志》的機會,清理一下翰林院內(nèi)部混雜之勢也是一舉兩得的事情,“因上欲將通志重修頒行,惟擇進士出身者,此輩自知不可居此,托闔院達其意愿,補外職,賢乃言于上命吏部除之,因其才而高下,其秩無不自遂,翰林于是為之一清”[3]796。
(二)新發(fā)現(xiàn)的催纂官宋敏
與纂修官的出身相比,對于催纂官的人選并不像纂修官那么嚴格,職官表中所列為兩人,即馬麟和韓定。馬麟官職為從仕郎中書舍人,順天平谷人,正統(tǒng)辛酉進士。韓定,字世安,號靜菴先生,其人雖非進士出身,但是為人好學不倦,正統(tǒng)元年以儒生選入翰林院習學夷字八年,對所學甚為精通。天順間禮部官員上奏稱:“永樂間翰林院譯寫番字俱于國子監(jiān)選取監(jiān)生習用,近年以來,官員軍民匠作廚役子弟投托教師私自習學,濫求進用,況番字文書多關(guān)邊務(wù),教習既濫,不免透漏夷情,乞敕翰林院今后各館有缺仍照永樂間例,選取年幼俊秀監(jiān)生送館習學之,教師不許擅留各家子弟私習及徇私舉保?!盵4]當時,正遇皇帝下詔尋求通夷字的人,李賢推薦了太仆寺卿韓定,韓定上奏“夷音譯字之說”,此舉得到皇帝的嘉獎。韓定非進士出身而承擔催纂官的職責也是無可厚非了。
催纂官除了馬麟和韓定之外,筆者在搜查資料時,發(fā)現(xiàn)另外一名催纂官宋敏。宋敏,字懋德,湖南湘陰人。先世濟南陽信人,其父綸為官多有善政,在湘陰縣做官期間為百姓做了許多好事。因此,宣德間寓湘陰子孫,今為湘陰人,天順丁丑進士,官至徽州府通判。宋敏為人屬直而溫謙,且好節(jié)儉,為官期間主張體恤百姓,適量用刑,為百姓所愛戴。
但是,宋敏的名字并沒有記載在《大明一統(tǒng)志》的職官表里。纂修官黎淳與宋敏同供職于翰林院,“朝夕相與,敘宦情,酬人事,友益良厚”[5]131,且作為《大明一統(tǒng)志》纂修的直接參與者,黎淳的記載具有可靠性與真實性,他是在其所撰寫的宋敏的墓志銘中提到此事的,該墓志銘記載宋敏“在翰林七年,夙夜勤慎,院長而下咸禮貌之,嘗預修大明一統(tǒng)志,為催纂官,書成,賜白金文綺”[5]131。宋敏的名字沒有被列在職官表里的原因,可作如下推測。首先,宋敏作為催纂官,他本人是天順丁丑廷試進士出身,這就排除他非進士而消其名的理由,況且從韓定本人非進士出身來看,李賢對催纂官的要求并不像纂修官的要求那么嚴格。其次,宋敏為官期間體恤子民,有德行,并無罪責于身,所以也就排除了他因罪消除名字的原因。那么,原因就有可能是他作為催纂官,中途另行他事,沒有自始至終作為《大明一統(tǒng)志》的催纂官。根據(jù)其墓志銘記載:“天順己卯間,內(nèi)閣大臣薦升徽州府通判?!盵5]131天順己卯是《大明一統(tǒng)志》剛開始修撰的第二年,且宋敏“在徽五年”[5]131,這就可以看出,宋敏只參與這項事業(yè)一年就被外派,所以其名字才沒有被寫進職官表里。宋敏在《明史》中沒有列傳,現(xiàn)直接的資料來源即是此墓志銘,現(xiàn)將該墓志銘附于文后。
天順五年(1461年)四月,《大明一統(tǒng)志》成。四月十六日,資政大夫吏部尚書兼翰林院學士李賢等上呈“明一統(tǒng)志表”。雖然此表是李賢所進,而這也是總纂修官的職責所在,但在李賢本人的文集,即《古穰集》內(nèi),并沒有李賢撰寫該表的記載,所以筆者由此懷疑“明一統(tǒng)志表”并不是李賢所寫,而是另有其人。在翻閱纂修官所存的文集中,丘浚文集《重編瓊臺稿》中有一篇擬“進大明一統(tǒng)志表”?,F(xiàn)將兩表內(nèi)容進行對比。
丘浚表“伏以并日月以照臨千載,啟大明之運,全天地所覆載萬邦,咸正統(tǒng)之歸。輿圖之廣,曠古所無”。李賢表“伏以日月照臨,誕啟圣朝之運,乾坤覆載,咸歸一統(tǒng)之尊”。
丘浚表“若帝王受天命以建國,皆有載籍志地理以貽謀,於虞有禹貢之書,在周有職方之典”。李賢表“昔虞代幅員備存禹貢,周家疆域悉著職方,惟敷土經(jīng)野之詳,故享國歷年之久”。
丘浚表“館閣所修若元和郡縣,開寶圖經(jīng)一代之典章可考,寰宇記之作於宋略而未明大統(tǒng)志之述,於元泛而失實,肆我圣祖嘗命儒臣雖采錄之有余,尚編輯之未既,時如有待事豈偶然”。李賢表“於是廑圣祖之至情,念輿圖之重事,爰命儒以纂集,冀成書以鋪張博采,雖周全功未究,時如有待事豈偶然”。
邱俊表“恭維皇帝陛下,聰明先物,神圣自天,膺歷數(shù)以在,躬收政權(quán)而獨運,光昭祖武,弘迓天修,凡圣賢經(jīng)世之圖,咸留睿覽,於祖宗待成之志,尤軫宸忠”。李賢表“恭維皇帝陛下,剛健欽文,聰明英武,重華協(xié)帝,已臻盛治於前,申命自天,復纂洪圖於后志,兼隆于千古,勸獨斷於萬幾,凡圣賢經(jīng)世之圖,咸留睿覽,於祖宗待成之志,尤軫淵忠”。
丘浚表“禹跡之所不至,章步之所未周,地無間于華夷,治獨超乎”。李賢表“自天命之有歸,祚皇明之撫運,德與地而兼廣化,與天而同流,尊親無間於華夷,功烈獨超乎”。
丘浚表“而斯見天下險易不出戶而可知”。李賢表“欲使宇宙萬里之外不出戶而可知”。
丘浚表“此誠皇上繼志述事之孝,卓冠乎百王高出乎千古者也,臣等章句腐儒草茅賤士,叨蒙拔擢,豈能如楚左使……幸睹就編少助清閑之燕,書同文,車同軌,大一統(tǒng)而四海內(nèi),方天為蓋地位輿,中兩間而萬世永賴”。李賢表“此誠皇上經(jīng)天緯地之文,足以顯繼志述之孝,而光前振后者也,臣等章句腐儒,草茅迂士,叨承委任忝效編摩……車同軌書同文,一統(tǒng)永傳於悠久,無任瞻天仰望激切屏營之至”。
經(jīng)過對比可知,李賢最后所進之表應(yīng)是以丘浚所寫的表為底本,經(jīng)過李賢最后的改定而成。兩表相比,更改后的表比底本更為簡潔,且措辭上顯得更大方,如將“草茅賤士”改為“草茅迂士”,“拔擢”改為“委任”等。關(guān)于《大明一統(tǒng)志》的類目設(shè)置,李賢表要詳于丘浚表。邱浚表“首辨方州之域,次推星野之分,建制有革有因,疆域或分或合。山川形勝之殊,風俗物產(chǎn)之異,巨細不遺。公署學校之類,宮室關(guān)梁之倫,古今聚載,留則民愛,去則民慕。宦跡非循良不書出,人物惟名賢是取,儒道而二氏兼收,不獨華風而四夷附”。李賢表“形勝風俗錄奚遠邇之分,物產(chǎn)山川載靡小大之間,藩封者維成之固,公署嚴御侮之威,書學校書院以重育賢,書宮室關(guān)梁以昭資世,信方來則寺觀祠廟之兼錄,鑒已往則陵墓古跡之并存,述宦跡備舉,夫諸司取人才不遺於一善,列女彰節(jié)行之異,仙釋見方技之奇,文雖省而意則該”。邱浚表僅按照類例的先后將其列出,兼述各部分內(nèi)容選取的標準,并突出類例設(shè)置上全面的特點,例如“巨細不遺”“古今聚載”。李賢改過之后的表在邱浚表的基礎(chǔ)上,在類例設(shè)置的表述方面更加突出這些類例的功用和目的,例如列“公署”的目的是“彰顯御侮之威”,書“學校學院”的目的是“以重育賢”等。
在《大明一統(tǒng)志》的編修過程中,其編修人員的組成體現(xiàn)出注重進士出身這一特點。這一方面是因為皇帝十分重視此項事業(yè),要求負責人員“盡心勿忽”[1]6281;另一方面,其人員組成也受到總裁官個人的影響,李賢十分注重并喜愛進士出身之人,這在他的文集中有很多體現(xiàn)。同時,通過對編修人員進士身份的這一標準的嚴格把控,李賢也想借機清理一下翰林院內(nèi)部的混雜之勢。本文對催纂官宋敏的發(fā)現(xiàn)則補充了《大明一統(tǒng)志》纂修人員的情況,宋敏確實參與了《大明一統(tǒng)志》的修纂,這則材料的補充不僅豐富了我們對《一統(tǒng)志》編修的認識,也使得宋敏所作出的貢獻為世人所了解,也希望有關(guān)于宋敏資料的進一步發(fā)現(xiàn),進而補充對宋敏的研究。此外,本文通過對丘?!稊M進大明一統(tǒng)志》和李賢《進大明一統(tǒng)志》表的比較,可以明確李賢表的底本即是丘浚所做,即現(xiàn)在流通的《大明一統(tǒng)志表》是在丘浚表的基礎(chǔ)上改定的,二表各有優(yōu)缺點。只有厘清兩表的來源,才能探究《大明一統(tǒng)志》編修過程中的一些細節(jié)問題,從而從整體上把握《大明一統(tǒng)志》的成書。
附錄:
明黎淳《黎文僖公集》卷十二墓志銘明嘉靖刻本徽州府通判宋懋徳墓志銘
君諱敏,字懋德,姓宋氏,先世濟南陽信人。永樂間有諱綸者拜江夏縣丞,君父也。綸居官多善政,民乞留之,不報,陞知湘陰縣,十有三年政如江夏,民又乞留為長沙守,當?shù)勒呔谥粓?。宣徳間致其事,因寓湘陰,子孫今為湘陰人。綸娶某氏,君母也。君幼侍父湘鄂間,授《春秋》家學,精通,雋湖廣壬子鄊闈第十名。有司鏤其文二篇為后學式。正統(tǒng)丙申會試禮部中乙科,以親老不獲辭,拜道州訓導,至則迎父母于官,筑堂居之,堂下有池,自取供鱠,因名怡親堂。未幾,父卒,君奉柩還葬湘陰。居喪,哀毀骨立,凡衣衾、棺槨、墳墓一用文公家禮,不作佛事。既禫母卒,治禮如前,仍合葬焉。服闋,調(diào)瀏陽縣訓導,考績吏部。景泰士申簡為翰林院孔目,滿考書稱得賜勅褒。天順己卯用內(nèi)閤大臣薦陞徽州府通判。君在道州時,教人有法,不擇其類,貧生有贄則歸之。今知桂林府何永宣,知崇慶州周尚文,知宛平縣周愽,知南昌縣潘璇,皆其入室弟子也,在瀏陽教如道川。在翰林七年,夙夜勤慎,院長而下咸禮貌之。嘗預修《大明一統(tǒng)志》,為催纂官,書成,賜白金文綺。天順丁丑廷試進士,為彌封官賜宴,禮部恩寵有加。在徽五年,身無違行,處僚屬直而溫謙,而諒用刑,無忿心催科,無巧術(shù),每見同官法太猛,輒慘然不樂。歸謂諸子曰:民吾赤子也,彼不恤民如子孫何。一日守丞以事出,君代握郡章,民有訟分産者,夜遺金幣滿案,君叱出。明旦據(jù)法剖斷多寡,甚均,竟亦不發(fā)其過。以是民愛戴如父母。每夜飲,輒立諸子庭下,戒之曰:“吾父在官,未嘗狃文狥利而不克顯揚。古云:位不稱德者有后。今我幸至是爾,子孫亦頗成立,皆吾父之報也。吾父徳行多,我效其一二亦足,守官無失,爾等不可不勉?!逼渚庸俳灶惔恕>蕴挂膶埡?,與人交犯而不較,訓子孫無疾言色,御童仆有恩,平居衣服飲食皆從澹泊,不尚靡麗,取適身口而已,俸祿有余輒分宗族。嘗自徽來,遇從子岡道死,即斂其骸遣人歸。從子峕自湘陰來徽問候君訊,知其壯未有室,惻然流涕,即檢嚢篋楮幣,并取子婦簮珥與之,俾娶于家。其治家皆類此。始予入官翰林,朝廷竄殛,諸老院庭空虛。君時獨賔院幕,予鄊里惟君一人而已,朝夕相與,敘宦情,酬人事,友益良厚。君因命仲子凱,應(yīng)懐材抱徳科,今丞仙居;叔子端從予,授伏氏經(jīng),尋領(lǐng)山東,己卯鄊薦,今需次吏部。君來京師間指端謂予曰:諸子中惟此子好學,幸賴帥訓有成,后亢吾宗,其在此乎戚。甲申,聞君休致,就養(yǎng)仙居,既又聞君己還湘陰。予方期過長沙,覽衡岳與君尊酒論舊,夫孰知今乃銘君墓邪!君生永樂乙酉五月十日,卒成化丁亥十月十五日,壽六十有三。娶夏氏,戸部尚書忠靖公從女。子男六,長巖,次即凱,次岳,次即端,次荃,次山。女二,長適汪鑒知,余杭縣叔昂子,夫亡不嫁。次適刑部郎中王佐為繼室,封宜人,先卒。孫男三,孫女一,皆幼。端聞訃將歸湘陰,擇以某年某月某日葬君于某山之原,乃奉狀來請銘。
銘曰:宋以國氏,世家于魯。有別大宗,始遷于楚。治縣教人,代傳有譜。惟孝惟忠,繩其祖武。內(nèi)幕詞林,鵷鸞簉羽。帝曰斯文,爾其纂組,外判邦畿,流行膏雨。民曰:我公,今之慈父。四時功成,奉身退處。秩秩故園,聿來胥宇。厥慶斯延,厥施斯溥。曷不百年,受天之祐。名垂簡編,魂寧厚土。彤管載銘,華于千古。
[1]佚名.明英宗實錄[M].臺北:臺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2.
[2]張廷玉,等.明史·選舉制[M].北京:中華書局,2003.
[3]李賢,程敏政.古穰集[M].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臺北:臺灣商務(wù)印書館,1986.
[4]呂維祺.四譯館增訂館則·卷一·建設(shè)[M/OL].北京愛如生數(shù)字化技術(shù)研究中心.中國基本古籍庫,2013.http://proxy2.lib.whu.edu.cn:8080/guji/.
[5]黎淳.徽州府通判宋懋德墓志銘[M]//黎淳.黎文僖公集:卷十二.續(xù)修四庫全書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Abstract:DaMingYiTongZhi(General Records of the Ming Dynasty) is an officially-compiled record of the history of the Ming Dynasty. Compilers selected to compile this work must be a Jinshi (scholars with the highest degree in the Chinese imperial examinations). According to the newly-discovered materials, Song Min, a Jinshi from Xiangyin, whose name was never mentioned before, also made contributions to compiling the records. A comparison ofDaMingYiTongZhi under Li Xian′s general editorship and Qiu Jun′sJinDaMingYiTongZhi(A Proposed General Records of the Ming Dynasty) shows that Li′s was a modified version based on Qiu′s origina
Keywords:DaMingYiTongZhi; Song Min;JinDaMingYiTongZhi
(責任編校:彭巍頤)
AnAnalysisofDaMingYiTongZhiandItsCompilers
ZHOUTian-shuang
(School of History,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5, China)
K248
A
1673-0712(2017)04-0024-05
2017-04-26
中央高?;究蒲袠I(yè)務(wù)費專項資金項目“書籍之交——明清江南非商業(yè)性圖書流通研究”(SKZZY2015041)。
周天爽(1989—),女,黑龍江哈爾濱人,北京師范大學歷史學院在讀博士,研究方向:歷史文獻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