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雙鳳
工筆畫色彩運用與情感的表述
王雙鳳
瑞士色彩學家約翰內斯·伊頓先生說:”色彩是生命,因為一個沒有色彩的世界在我們看來就像死的一般。我們的生活因為色彩才五彩繽紛,絢麗多姿?!?/p>
色彩是以光為媒體的給人的一種感覺。色彩不同,其光波作用于人的視網膜使人產生的感受也不同,于是面對不同的色彩人們就會產生冷暖、強弱、輕重等一系列的心理反應:如紅、黃、橙給人以熱烈、溫暖、興奮,近似于暖的感覺;藍、綠、紫給人以文靜、清涼,近似于冷的感覺。這種不同的心理反應,影響著人們心理感受和情感的變化,被人們用來創(chuàng)造心理空間,表達內心情緒,反映思想感情。尤其在工筆畫領域中,色彩是作品的生命力。
色彩是中國工筆畫構成形式語言中的重要因素。不同色彩有不同的用途。子曰:“惡紫之奪朱也。”孔子認為,紫色和紅色分別代表著不同的階級,這說明顏色與人的思想是有緊密聯系的,而色彩也常常因為被賦予人的主觀意志而變得個性鮮明。色彩是構成某種藝術情調和藝術風格最基本的要素,色彩可以表現真情。畫家筆下的色彩不僅是為了表現畫面本身的美感,更是畫家內心情感的流露。
中國繪畫對色彩的運用也是豐富多彩的,尤其是工筆畫。早在戰(zhàn)國時期的帛畫中就有體現。隋唐時期出現了張萱、周昉的“綺羅人物”和展子虔的《游春圖》。據記載,張萱畫的貴族婦女“以朱色暈染耳根”,畫長門怨詞,以“金井梧桐葉落黃”渲染漢代陳皇后被遺棄的悲戚寂寞,這說明他很善于賦色,善于用色彩來抒發(fā)內心深處對生活的感受。南齊謝赫在“六法論”中提出“隨類賦彩”,即按照物體的類別來上色,不考慮光源的變化,雙鉤填色,三礬九染,即以線為“骨”,以色為“肉”。畫家先用線條勾好物象的輪廓,再根據客觀物象的基本色調,通過對主觀色彩的配置布局,融入自己的認識與理解,為表現情感賦以想象的色彩,層層渲染,薄中見厚。所以傳統(tǒng)工筆畫的色彩帶有很強的理想的主觀象征性和裝飾性。
裝飾性色彩是在感受自然色彩真實的前提下,為了使色彩更加具有條理和規(guī)律,對色彩進行提煉美化、歸納夸張,統(tǒng)一中有變化,調和中求對比,重視色彩在畫面上的搭配關系與和諧統(tǒng)一,而運用不同的色彩搭配形成統(tǒng)一的畫面色調,注重色彩的情感表達和畫家的主觀色彩感受,充分運用色彩的象征意義,聯想強化色彩的情感,是一種更加趨于理想化和象征性的色彩。這種色彩的裝飾性在漢唐壁畫、隋唐卷軸畫、宋、明時期的畫壇上皆有表現。如唐代,畫面以暖色系為主要基調,富麗明艷,清麗雅致,體現大唐雍容華貴的國風。
《虢國夫人游春圖》描繪的是楊貴妃的姐妹虢國夫人和秦國夫人在宮女的簇擁下游春的場面,整幅畫不畫背景,省略了春天的自然場景,著力于人物和馬的刻畫。畫家通過人物歡快的情緒、駿馬輕快的碎步和虢國夫人及隨從身上衣服的顏色,如淺青色,淺黃色、紅色、紫色等,聯想春天的色彩感覺和情感把握,烘托出春天欣欣向榮的氣氛。畫面沒有表現花紅柳綠,鳥語花香,然而通過人物的表情和特定的色彩產生的微妙作用和整個裝扮得花團錦簇的隊伍,使人聯想到春天的和風與美景,從而點出“游春”的主題。這說明色彩既能表達情感又能反映內容。周昉的《簪花仕女圖》,描繪服飾華麗的貴族婦女在庭院中漫步的情景,人物色彩光潔華美,服飾圖案多彩柔麗,紗衣的透明質感和肌膚的豐腴,使畫面富麗明快,呈現出絢麗輝煌的裝飾效果,與畫中人物冷落的表情形成對比,反映了幽禁在宮廷中婦女的不幸和苦悶,寄托了畫家對她們生存狀態(tài)的同情。
五代顧閎中的《韓熙載夜宴圖》,是顧閎中受命在韓熙載宴請賓客的時候,悄悄潛入韓府看到了夜宴的全過程,回來后主觀用色目視心記完成的。南唐后主李煜想任韓熙載為相,但韓熙載已對南唐前途完全喪失信心,為了躲避政治迫害,故意讓自己縱情于聲色。顧閎中作為同僚,一定是和韓熙載有著同樣的感觸和心情,所以韓熙載雖然氣宇不凡,但面部沉郁寡歡。在大面積單純的中性赭色背景下,亮色的衣裙、黑灰色的家具和服飾與小面積的鮮艷色彩融合在一起,調和中有對比,統(tǒng)一中有變化,紅黑白三色貫穿畫面構成主旋律,整個色調渾厚、沉著、和諧、響亮,洋溢著強烈的節(jié)奏裝飾美感,取得了出色的藝術效果,表現了韓熙載的心理矛盾及生活面貌,表達了畫家的憂慮之情和對畫中人命運與思想的深刻理解。
傳統(tǒng)繪畫作品的色彩單純、鮮明,極具裝飾意味和固有色傾向?,F代工筆畫色彩受到了西畫的影響以及現代科技促進了畫材和顏料的研發(fā),使現代工筆畫家對色彩的運用變得豐富多樣。金屬色、水干色、閃光材料等新材料,新顏料的使用,給畫面帶來了極大的改變,突破了裝飾性色彩的范圍和線對色彩的限制,使傳統(tǒng)工筆畫自身的內容和語言內涵得以拓展延伸,技法的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大大增強了工筆畫的表現力,也使情感的表達更加淋漓盡致。
我自己在工筆畫創(chuàng)作中,以傳統(tǒng)的技法和顏料為根基,同時利用礦物質,巖彩等現代顏料,結合多種技法表現,力求使我的作品能夠傳達出我的情感。
《晚風》表現的是幾個惠安女在海邊收海帶的勞動場面。惠安女生活在福建惠安,作為閩南美妙動人的傳奇風景而聞名遐邇。她們有一身很奇特的裝扮,“封建頭,民主肚,節(jié)約衫,浪費褲“。男人大多出海捕魚,家庭、田園等繁重的體力勞動就落在惠安女的身上,她們默默無聞地勞作,勞動幾乎是她們全部的生活內容;而且經常有童婚、早婚的陋習,她們默默忍受著所有的艱辛,勤勞持家,日復一日地為生計而操勞?;莅才倪@一生存狀況讓我深深同情,我多次到惠安崇武采風,對她們了解越來越深入,她們身上透出的一種無言的憂愁,一種苦澀郁結的情懷,讓我無法忘懷。她們勾起了我記憶深處的憂愁,一種無法排遣的心靈郁結,讓我想起了童年生活的地方,閩東沿海的一個美麗的小鎮(zhèn),鎮(zhèn)里的勞動婦女有著和惠安女一樣的命運遭際,她們起早貪黑的操勞,為了生計,默默地奉獻一生。她們是那么堅強偉大,又是那么平平淡淡,她們身上折射出中國勞動婦女勤勞善良,樸實無華,堅韌不拔的品格。我想借助惠安女的可視形象,抒發(fā)我內心深處對她們的尊重和同情,這是我創(chuàng)作這一作品的初衷。
為了突出惠安女的生存空間和對生活的無奈,在色彩的選擇上,我以暗藍色為背景,因為藍色是天空的色彩,給人遼闊、廣漠、深遠之感。當藍色飽和度降低,變成暗藍色時,便有陰森恐懼的味道,也是痛苦、不幸的悲劇色彩,以此反映惠安女生存空間的惡劣。用特殊技法處理的迎風飛舞的海帶與陰暗的背景融為一體,似夢似幻,夜色已經降臨,可勤勞的惠安女卻還在勞作??!在人物造型上,夸張了惠安女的動勢和神態(tài),注重面部和手部細節(jié)的刻畫,用淡墨、赭石,胭脂,藤黃、三綠等色彩對膚色層層渲染,惠安女渴求的雙眼透出深深的無奈和對美好生活的渴望,在似與不似之間揮寫心靈的低吟淺唱?;莅才姆椨媒y(tǒng)一的白色,白色是明亮而圣潔的顏色,以此表現惠安女的單純和高尚,同時在深色背景的襯托下,人物優(yōu)美的身姿分外響亮?;莅才^上點綴的花朵和衣服上的紅色塊,象征著光明,是對美好生活的憧憬。這幅作品在“2005年全國中國畫作品展”中,被選為制作畫展海報的專用圖片。我想它的成功之處就在于我充分運用了色彩的性能,恰如其分地表達了我的情感。
歲月如梭,一晃光陰已過幾十載,昔日的家鄉(xiāng)已經換上新顏,百姓安居樂業(yè),惠安女也一樣,沐浴著改革開放的春風,從此不再有悲傷。我懷著喜悅的心情創(chuàng)作了《麗日和風》,表現新時期惠安女的精神風貌和我的情感體驗。為了不干擾整幅畫的主題表現,舍去了背景,力圖以畫面的純粹性來表現主題。惠安女全身的色彩分為四大色塊,頭巾和衣袖的紅色,上衣的白色,褲子的黑色和皮膚的肉色。頭巾和衣袖上的圖案,融入了傳統(tǒng)民間文化,吸收了東北大花布的圖樣,紅底粉牡丹,以活潑熱情的紅色為主調,造成歡快的氣氛,紅色在中國是最喜慶、吉祥和富有的顏色,給人以熱情、溫暖、完滿的感覺,當紅色加白粉變成粉紅色時,它代表溫柔、夢想、幸福和含蓄,是溫和的中庸之色,更有“柔情”之感。除了大色塊的安排,我也注意小細節(jié)的變化,色塊與色塊之間過渡明顯,力求在不同的色階中尋找豐富的純度變化,視覺順序分明,主體人物突出。為了表現生氣蓬勃的惠安女,在膚色的處理上,偏向赭石和胭脂。人物上衣用統(tǒng)一的白色,象征著光明,在莊重有力的黑色褲子的襯托下,人物顯得熱情、奔放,同時形成黑白灰節(jié)奏和富有韻律的裝飾美感,給人以明快的色彩感覺,整體效果在精美中見典雅。
清代畫家惲壽平說:作畫貴在攝情。藝術作品的生成,是藝術家從生活中汲取營養(yǎng),有感而發(fā),以豐富的情感為中心來刻畫表現的。情感是作品的靈魂,優(yōu)秀的藝術作品都帶有濃厚的感情色彩。要傳達好情感離不開色彩,色彩是誘人的感官手段,有很強的情緒感染力,影響著整幅畫的藝術效果。我們要以中國傳統(tǒng)文化為根基,主動地、科學地去分析色彩規(guī)律,靈活地運用色彩來經營畫面,表現自己內心的感受,反映自己的思想,創(chuàng)作出具有個性化、理想化的藝術作品,使其成為傳達個人思想、感情、個性的藝術品,使鑒賞者通過畫面的色彩直接體會到畫家的獨特心情,從而產生共鳴。
麗日和風 200cm×116cm 2017年
晚風 180cm×180cm 20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