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殘陽
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大典隆重舉行。天安門城樓之上,毛澤東主席身邊的一位老者格外引人注目。只見他頭戴瓜皮帽,身著一件土布長衫,蓄著飄逸的銀白色長須。毛澤東主席對這位老者格外尊重,一直稱呼其為“表老”。他就是著名的民主革命家、教育家張瀾。無論是在四川教書育人、下鄉(xiāng)調查,還曾就任四川省長,甚至就任新中國第一屆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他都是一身長衫,始終本色不改、初心不變,其浩然正氣、高風亮節(jié)令人敬佩。
張瀾,1872年出生于四川南充,字表方。過去,人們常以字的第一個字作為對人的尊稱,年長者稱“老”,有名望者稱“公”,這也是毛澤東稱呼張瀾“表老”的來歷。
張瀾的家庭十分貧困,他從小就是穿破衣、打赤腳,“二十余年中破衣赤足,習以為常”。就算到了冬天,也只能穿一雙草鞋。心靈手巧的媽媽還特意在草鞋中穿上幾根布條,表達對他穿上布鞋的期盼。直到22歲那年,張瀾第一次踏進科舉考場參加童試,媽媽才真的給他做了一雙布鞋。他也不負父母厚望,順利考上秀才,25歲時因成績優(yōu)異補廩生。這一雙布鞋,張瀾一直珍藏,并穿著它參加了開國大典。
1899年,張瀾在紫荇書院任教,受到了維新思想的熏陶。父親去世后,他回到家鄉(xiāng)繼承父業(yè),在私館教學,因教學有方名滿鄉(xiāng)里。1902年,他來到四川尊經(jīng)書院深造,專攻經(jīng)史,受到掌院駱成驤賞識。第二年,他公費留學日本,進入東京弘文學院速成師范科學習??吹饺毡窘?jīng)維新走向富強,而中國依舊積貧積弱,張瀾的思想深受觸動。歸國后,張瀾擔任四川順慶府官立中學堂正教習。其后幾年時間,他一直在成都、南充等地創(chuàng)辦中小學教育,并開展了反對南充知縣浮收糧稅的斗爭。1906年,朱德舍近求遠來到南充,成為了張瀾的學生。終其一生,朱德都對張尊敬有加。
1911年,爆發(fā)了影響深遠的“保路運動”。當時,清政府以商辦鐵路“曠時愈久,民累愈深”為由,將川漢、粵漢等鐵道干線收歸國有;但很快又與美、英、德、法四國銀行團簽訂鐵路借款合同,以六百萬英鎊的貸款額,出賣了兩條鐵路的修筑權。消息傳回后,在湘、鄂、粵、川等地引發(fā)民眾極大憤慨,其中以四川反抗最為激烈。
6月17日,川漢鐵路總公司發(fā)起動員大會,成立“保路同志會”,要求拒債廢約保路,廣泛開展群眾斗爭。8月5日,代表南充出席川漢鐵路股東代表會議的張瀾,被推選為特別股東會副會長,成為四川保路運動的領導人之一。8月24日,股東大會通過了罷市罷課的決議。9月1日,更是進一步作出全川不納征糧捐稅的決議,將抗議升級。9月5日,在股東大會召開會議時,同盟會會員趁機散發(fā)《川人自保商榷書》傳單,提出了制造槍炮、編練國民軍以維護路權、尋求自保的主張,實際上是為武裝起義制造輿論。
面對風起云涌的保路運動,新任四川總督趙爾豐根據(jù)清政府旨意,積極調兵遣將,做好了武力鎮(zhèn)壓的準備。9月7日上午,趙以北京來電有好消息為誘餌,將蒲殿俊、張瀾等保路運動的9個關鍵人物騙到督署。面對士兵黑壓壓的槍口抵著胸膛、明晃晃的馬刀夾在脖子上,張瀾面無懼色,慷慨陳詞,結果他們都被關進了大牢。
趙爾豐原以為抓捕了保路運動的頭頭,造成群龍無首的局面,運動自然就會煙消云散。沒想到,生性剛毅的四川百姓蜂擁至督署請愿,要求釋放9人。趙下令槍殺手無寸鐵的群眾,造成數(shù)十人死亡,釀成了“成都血案”。兇訊傳出,保路同志會動員約10萬武裝群眾圍困成都。為解成都之圍,清政府連忙調動湖北新軍前往鎮(zhèn)壓,造成了武昌城防空虛,這為隨后爆發(fā)的辛亥革命制造了有利條件。對此,孫中山說:“若沒有四川保路同志會的起義,武昌革命或者要遲一年半載的”。眼看形勢有變,趙爾豐釋放了張瀾等人。11月22日,張瀾和蒲殿俊、羅倫等一道,與四川當局官方簽訂《四川獨立條件》,宣告四川獨立。半個多月后,四川省都督尹昌衡聘請張瀾任軍政府參贊,輔助政務,他由此進入政壇。
張瀾就任四川軍政府川北宣慰使期間,宣布禁鴉片、剪辮子,并懲處了當?shù)貜姄屆衽膼喊?,受到了老百姓的支持。難能可貴的是,他還清正廉潔、居官不貪,母親和妻子一直在老家務農。然而,他只當了半年多官,因為奉公守法得罪了諸多同僚,遭到了新任四川都督胡景伊的排擠,于1912年7月辭職還鄉(xiāng)。令人意外的是,卸任時他不但沒有半點積蓄,反而欠了一屁股債。原來,他任職時候的很多開支,包括接待應酬的費用都是從自己的薪水里支付,很快就入不敷出。最后,還是老母親把家鄉(xiāng)的幾畝祖上田地變賣,才還清了債務。
1913年4月,張瀾參加了北洋政府召開的第一屆國會。他積極參政議政,與其他議員一起提出了對國務總理趙秉鈞和財政總長周學熙的彈劾案,并要求撤換四川總督胡景伊。然而,隨著袁世凱稱帝野心的膨脹,1914年1月國會被解散。張瀾離京返回南充,與地方人士創(chuàng)辦南充縣立中學、南充實業(yè)學校和南充果山蠶桑社,為家鄉(xiāng)培養(yǎng)人才。
1915年底,袁世凱決定復辟帝制,蔡鍔、唐繼堯等人通電全國,宣布云南獨立,發(fā)起武力討袁,拉開了護國戰(zhàn)爭的序幕。張瀾與蔡鍔取得聯(lián)系,支持討袁。蔡鍔率軍北上經(jīng)過四川時,為張瀾題詞“今日之管仲”,該題匾目前尚在,保存于中國民主同盟歷史陳列館。1916年初,張瀾設法把順慶駐軍鐘體道旅長拉進了反袁隊伍。3月,川北護國軍總司令部在南充成立,鐘體道任總司令,張瀾任政務長,組織20余縣民團宣布起義。川北的抗爭,推動了全川的反袁斗爭。
當年8月14日,張瀾被任命為嘉陵道尹,主持川北庶政,駐節(jié)南充。在處理政務之外,他深感軍閥紛爭為人民帶來的諸多苦難,于是投入極大精力來調解軍閥之間的矛盾。在生活上,他也是一如既往的清貧,夫人劉慧征來南充探親時,都沒有合適的住房,最后只好租了一間舊房暫住。因其品行端正,張瀾有了“川北圣人”之美譽。
1917年11月20日,張瀾被正式任命為四川省省長。到成都就任后,他立即取苛捐、免雜稅、興實業(yè)、反貪污,廢除了百年的陋規(guī)積習,使川政煥然一新。雖然身居高位,但他從不搞“一人得道,雞犬升天”那一套。有一次,考中過前清秀才的弟弟過來請求張瀾在政府中安排職務,他斷然拒絕,并告誡其弟:“我不能任用私人,你在家里務農并奉養(yǎng)老母親最好?!逼渌H朋好友看到他這么不徇私情,也都不敢找他走后門。endprint
然而,他的省長位置還沒有坐多久,很快就爆發(fā)了靖國戰(zhàn)爭。唐繼堯率領滇黔聯(lián)軍向四川發(fā)起進攻,于1918年2月攻陷成都,并將四川軍政當局重新洗牌。當年3月,孫中山主持的護法軍政府任命楊庶堪為四川省省長。而作為北洋政府任命的省長張瀾無奈只得離川避戰(zhàn),來到北京開設所謂的“四川省長行署”,但實際上已經(jīng)有名無實。
掌控四川的軍閥熊克武,為了徹底消除張瀾在四川的影響,指責其為貪官,命令駐防南充的軍閥石青陽搜羅其貪腐證據(jù)。張瀾聽聞后,專程給熊克武寫信,對有關存疑賬目逐一進行說明,并在文末表明心意“事關國家財政,人民膏血,斷不受無端之污毀。鄙人平生百無一長,維不貪財一節(jié),羞堪自信”。石青陽先是到他擔任嘉陵道尹時住過的房屋搜查,意外發(fā)現(xiàn)只是陋室一間,并沒有什么金銀財寶;又差遣士兵到其老家,發(fā)現(xiàn)8旬老母還在田地耕種,家里也破破爛爛的,都沒一件像樣的家具。石由此對張極為敬重,返回后也將實情稟告了熊克武。
張瀾在京期間,擔任《晨報》常務董事,實際主持報社工作。他對當時的學生運動較為支持,在報紙顯著版面報道運動情況。同時,他還與交通部協(xié)商,將川漢鐵路股款利息撥出10萬元,救濟就學于京、津等地生活困難的川籍學生,并以部分利息資助留法勤工儉學的川籍學生,其中包括鄧小平。
1920年8月,其母在南充去世。石青陽專程前往吊唁,熊克武也發(fā)來唁電。9月,張瀾奔喪回鄉(xiāng),投身教育事業(yè),并參與地方自治活動。12月底,北洋政府免去了他的省長職務。1922年,他擔任南充縣立中學校長,提倡學與用結合,將普通教育、實業(yè)教育、地方自治三者結合為一體,成為四川全省開辦職業(yè)中學之發(fā)端,羅瑞卿曾在這個學校就讀。
1925年下半年,軍閥劉湘基本掌控了四川軍政大權,創(chuàng)辦四川第一所大學的事宜又一次提上議事日程。當年9月,四川省公署以照會方式聘請張瀾擔任國立成都大學的校長。但他認為當時國立成都大學一無經(jīng)費、二無人才、三無場地,要求劉湘等軍政要員予以妥善解決后才能上任。經(jīng)過他的多方斡旋以及學生們的強烈要求,四川善后會議決定年撥鹽款60萬元以作校費,并撥給200畝地作為校地。1926年4月,張瀾正式就任校長。他效仿蔡元培,在校內提倡思想、學術研究自由。他還不惜重金,廣邀國內外名師前來講學和任教。
1928年四川發(fā)生鎮(zhèn)壓學生運動的“二一六慘案”,共造成14人死亡,包括國立成都大學的6名學生。張瀾痛感學府無尊嚴、學生生命無保障,憤然辭去國立成都大學校長一職。國立成都大學師生發(fā)起了“挽張”運動,迫使劉湘等出面,致函請張瀾復出。3月,張瀾復任國立成都大學校長。經(jīng)過這次斗爭,有力制止了軍閥進一步屠殺進步學生的陰謀。然而,四川軍政當局始終把國立成都大學這個“民主與科學的堡壘”視作眼中刺、肉中釘,想方設法予以鉗制。1930年,張瀾堅決辭去了國立成都大學校長之職,返回南充繼續(xù)組織中學教育和發(fā)展實業(yè)。
20世紀30年代,隨著日本軍國主義一步步加大對中國侵略、奴役的步伐,亡國的危險讓有識之士頗感憂慮。張瀾利用其擔任四川安撫委員會委員長、國民參政會參政員等職務便利,頻繁參加抗戰(zhàn)民主活動,廣泛宣傳抗戰(zhàn)思想。
1934年8月,軍閥楊森的部隊被紅軍擊潰,退至南充近郊,惱羞成怒的楊森制定了引誘紅軍徐向前部隊于蓬安縣境的秘密計劃。張瀾獲知了這一情報后,立刻安排南充中學校工袁義和連夜趕往紅軍指揮部通風報信,使得紅軍早有準備,讓楊森的奸計沒有得逞。說起來,這個楊森還是張的學生,但此時他早已不顧師生情面,準備以“私通共產(chǎn)黨”的名義抓捕張瀾,張瀾只得倉促前往成都避險。當年年底,紅四方面軍撤離川陜根據(jù)地后,留下一萬多名家眷,楊森準備按蔣介石指令屠殺,張瀾更是不顧危險,當面斥責楊森“不能殺害紅軍家屬”,從而挽救了眾多紅軍家屬的生命。
張瀾還發(fā)揮其在軍閥中的影響力,居中牽線搭橋,形成對紅軍有利的局勢。四川軍閥劉湘曾經(jīng)是張瀾的下屬,當國民黨軍隊打著所謂的“追剿”紅軍的旗號進入四川、威脅到他的統(tǒng)治之后,他十分苦惱,向張瀾詢計問策。張瀾點撥他說,只有聯(lián)合紅軍和地方實力派一同反蔣,才能尋得生路。1935年秋,張瀾代表劉湘,與共產(chǎn)黨代表達成川康支援紅軍的秘密協(xié)議,由劉湘資助20萬銀元,購買食鹽、布匹、藥品等物資,送到陜北支援紅軍抗日。1936年,他又曉以利害,推動劉湘與桂系、紅軍達成了“川、桂、紅”軍事協(xié)定,使得共產(chǎn)黨穩(wěn)定了西南,戰(zhàn)略形勢得到好轉。
“盧溝橋事變”之后,中國進入了全面抗戰(zhàn)的新階段。1938年,張瀾被遴選為國民參政會參政員。在武漢參加會議期間,他拜見了周恩來等共產(chǎn)黨領導人。周恩來希望張瀾在西南地區(qū)協(xié)助開展統(tǒng)戰(zhàn)工作,他一口允諾,并承諾在重慶為他們尋找落腳處。在街頭,他看到百姓踴躍捐款支援抗戰(zhàn),深受感動,把與他隨行的兒子的錢“搜刮”精光、全數(shù)捐出。他還就抗戰(zhàn)期間兵員征集問題展開調查,向當局提交了建議案。
對國民黨消極抗日、與共產(chǎn)黨對抗的政策,張瀾極為不滿,多次進行抗爭。1939年1月,國民黨五屆五中全會召開,張瀾當面質問蔣介石:“共產(chǎn)黨抗日,為什么你們不同意?”1941年1月皖南事變爆發(fā)后,張瀾與共產(chǎn)黨一起揭露事件真相,并冒著生命危險,把周恩來送來的《新四軍皖南部隊慘被圍殲真相》全部散發(fā)出去。
1939年11月,張瀾與沈鈞儒、黃炎培、章伯鈞等30多位國民參政員,在重慶成立“統(tǒng)一建國同志會”。1941年3月,青年黨、國社黨、第三黨、職教社、鄉(xiāng)建派領袖及個別無黨派人士等秘密組成中國民主政團同盟,先由黃炎培擔任主席,半年后黃因赴南洋勸募公債去職,張瀾在周恩來的勉勵和幫助下,出任同盟主席。1944年,在重慶召開同盟全國代表大會,為更廣泛地吸納無黨派人士參與,將名稱改為“中國民主同盟”(簡稱“民盟”),張瀾當選為民盟主席。他發(fā)揮個人影響力,將劉文輝、潘文華、龍云等國軍將領吸納進民盟,為后來他們在解放戰(zhàn)爭中投誠起義奠定了基礎。endprint
抗戰(zhàn)勝利后,國共兩黨在重慶展開和談。1945年8月28日,毛澤東抵達重慶機場,張瀾親自前往迎接,這與此前蔣介石抵川活動時他堅決不前往迎接形成鮮明對比。
在重慶,毛澤東一共3次會晤張瀾,與其坦誠交流了國內形勢及和談情況,希望一旦戰(zhàn)爭爆發(fā),他可發(fā)揮自身影響力,動員四川各界與共產(chǎn)黨合作,張瀾當即答應。張瀾建議,應該將國共談攏的內容公之于眾,防止蔣介石不認賬,毛澤東當即稱贊他“老成謀國”。9月18日,張瀾在《新民報》上刊發(fā)《致國共兩黨領袖的公開信》,呼吁公開和談內容,致力實現(xiàn)國內和平。10月11日,毛澤東離開重慶,張瀾亦前往機場送行。經(jīng)過與毛澤東的幾次會面,他更加堅信共產(chǎn)黨才是中國的希望和未來,這也就決定了此后民盟的政治傾向和斗爭方向。
1946年7月民盟成員李公樸和聞一多先后遭到了國民黨特務的殘忍殺害,令張瀾悲憤到了極點。8月18日,民盟在成都召開李、聞追悼大會,張瀾擲地有聲地講:“李先生和聞先生之死是政治暗殺,本人決定步兩同志之后塵,為中國的和平民主鞠躬盡瘁,死而后已?!本驮趶垶懖匠鰰鰰r,埋伏在外的特務向他投射石灰粉、玻璃瓶,他被打得頭破血流,幸好民盟會員潘文華派便衣隊護送,才未釀成命案。當年11月,蔣介石決定召開國民大會,共產(chǎn)黨宣布只要解放區(qū)的槍聲一天不停,就絕不會參加國大。在這種情況下,民盟的態(tài)度就至關重要。雖然國民黨想方設法拉攏,但張瀾一錘定音,宣布拒絕參加國大。
民盟一而再、再而三地與國民黨當局對著干,讓蔣介石惱羞成怒,不但多次抓捕、暗殺民盟重要成員,還于1947年10月,宣布民盟為非法團體,派出軍警包圍民盟總部和上海辦事處。為確保盟員的生命安全,張瀾被迫宣布民盟自行解散,轉入地下活動狀態(tài),并在香港設立臨時總部。居住在上海的張瀾,把籌集到的活動經(jīng)費都轉撥至香港,自己卻過著十分清貧的生活,經(jīng)常買低價蔬菜、破殼雞蛋來果腹。冬天到來時,他的御寒衣服不幸被小偷盜走,靠侄子從四川寄來的棉衣才勉強過冬。
1949年5月,就在上海解放前夕,國民黨當局下令將張瀾、羅隆基等民盟領導抓至開往中國臺灣的最后一班輪船,如若不從便就地處決。幸運的是,執(zhí)行抓捕命令的是地下共產(chǎn)黨員,張瀾、羅隆基躲過了國民黨的黑手。上海解放次日,陳毅市長就代表中共中央慰問了張瀾。6月,張瀾啟程前往北京,受到了毛澤東、周恩來等人的接見。9月,他出席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于9月30日當選為國家副主席。當時為出席開國大典,周恩來專門給他撥付了一筆服裝款,讓他做一套體面的禮服。但張瀾只是做了一件土布長衫,罩在舊衣服的外面,就這樣走上了天安門城樓。
張瀾在北京就任后,其妻子和兒女依然在南充鄉(xiāng)下居住,直至1950年4月,他們才被接來照顧年近八旬的張老。張瀾對生活的要求依然很低,一家人住在馬匹廠胡同一處不大的院子里,生性勤勞的妻子在院中開辟菜園,種上一些家常蔬菜。
1954年5月1日,在天安門城樓舉行慶?;顒訒r,張瀾感到年事已高,請求辭去現(xiàn)有職務。毛澤東婉拒了他的要求。其后,張瀾先后當選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全國政協(xié)副主席。1955年2月9日,張瀾在北京去世,享年83歲。
本文參考資料:
伍定明《張瀾在南充》、王安平《張瀾與國立成都大學》《四川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