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玲
“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經常是開學之初地理教師第一課的開場白,可見地理知識在我們的生活中無處不見。在現有全國高考制度的這個大背景下,如何提高分數成了高中學生和老師僅有的目標。新課程改革極力于改善這種狀況,然而,收到的效果可能微乎其微。因此應試教育背景下重新提出了課程改革的目標,由素質教育逐步向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進行轉變,但高考制度沒有從根本上改變,結果是學生學到一堆對自身并沒有太大價值的知識,理論無法聯系實際,定式思維現象出現。
出現這些弊病的根源,在于教師教授以及學生學習過程中,過于重視書本,知識與實際脫節(jié),讓學生覺得讀書無用,對學習毫無興趣,讓老師在授課時也困難重重。地理新課標要求,全面推進素質教育,要求從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和終身學習出發(fā),構建體現現代教育理念、反應地理科學發(fā)展、適應社會生產生活需要的高中地理課程。而我們最近正面臨高考的新一輪改革,又提出地理學科的核心素養(yǎng),即人地協調觀、區(qū)域認知、綜合思維和地理實踐力。核心素養(yǎng)的提出給高中地理教學提出了新的挑戰(zhàn),如何最大程度的激發(fā)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讓學生學習對終身有用的地理,應該成為所有高中地理教師認真思考的問題。
從教以來,我一直思考的是,如何提高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而我得出的結論是,既要將地理教學融入生活,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又要將生活現象融入地理教學。
首先,將生活常識融入地理教學,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將生活中的地理現象融入課堂,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
當一個人對某種事物發(fā)生興趣時,他就會產生強烈的好奇心,效率將會大大提高。課堂中加些小案例比課本上干巴巴的只是要有趣的多,學生在學到知識的同時,也增長了學習地理的興趣,讓學生能更加主動積極的參與到學習中,可謂一舉多得。
二、用生活常識輔助地理教學,有利于將理論聯系實際,避免發(fā)生知識與現實脫節(jié),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學習對終身有用的地理是地理“新課標”最基本的理念
因此,在教學中應盡量還原生活,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例如,大氣受熱過程一節(jié)中,關于大氣逆輻射的問題,我們總是用溫室大棚為例進行教學,但現在的學生對農業(yè)生產或者農業(yè)活動沒有一絲一毫的了解。而在電視劇《闖關東》中,則有農民利用人造煙幕抗霜的環(huán)節(jié)。直接把這段視頻截取下來用于地理課堂教學,學生看到生動有趣的電視情節(jié),同時對農業(yè)生產尤其是東北地區(qū)的農業(yè)生產有了深刻的印象,最關鍵的是讓學生記住了“人造煙幕能增強大氣逆輻射,大氣逆輻射對地面有保溫作用”這一知識點。一段視頻,一段實際的案例,生動有趣,遠遠超過了教書照搬書本的教學方式。
三、將生活與地理知識聯系起來,有利于學生形成良好的思維習慣
上周末,本地下了一場雪,下雪后氣溫下降很多。原本我在教學中并沒有講到這一塊的知識,但想到這么好的素材不利用,太可惜了,于是我就在課堂閑暇時間提到了這次降雪形成的原因,實際上就是因為蒙古西伯利亞高壓冷空氣向外爆發(fā),形成冷鋒,冷空氣迫使本地暖空氣上升,導致的降雪過程。降雪過后因為冷空氣控制本地,所以造成氣溫大幅度下降。我隨口一提的事情,自己都沒有當做一回事,沒想到很多學生課后進行的深入的研究,課后“揪住我”不放,把他對相應課本的研究和自己的想法提了出來,將鋒面這個知識點自學成才了。甚至推導出了我們當地的低溫天氣并不是僅僅有太陽輻射造成的。這一點讓我感覺到完全可以在這一點上大做文章,甚至在周四大膽的預測了本周末的天氣。今天是周六,我給學生預報的周六晚上到周日的小雪順利的出現了,我想,下周的地理課,一定會有更多的學生表現出對“神奇“”的地理知識的好奇心。
其次,我要談一談如何將地理知識融入生活。
在高中地理新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中,第一個理念就是“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這里更多的強調地理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學會從生活中捕捉到地理問題,主動的運用地理知識分析生活現象,在學以致用中靈活的掌握知識,增強學習興趣。
我認為提高地理課堂效率最重要的一個環(huán)節(jié)就是如何培養(yǎng)他們學習地理的興趣。而要培養(yǎng)他們學習地理的興趣,我們就必須要在平時課堂教學中將地理教學融入生活中,使學生明確我們的生活和地理密切相關,讓學生能夠真正認識地理知識的實用性、有效性,進而學會運用所學的地理知識來理解和解釋的地理問題和生活中相關的問題,最終讓學生真正的對地理這一科感興趣,達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目的。那么我們有如何將地理教學融入生活呢。我認為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
1.利用生活素材,喚起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
新課程改革使我們教師逐漸的認識到教材只是教與學的工具,要想把課堂教學融入生活,教師除了自己熟悉課本教材外,還應該以型課程標準為指導,以教材為框架,用學生熟悉的、感興趣的、又貼近學生實際的生活素材來替換、改造教學內容,盡可能在教學中有效的把地理知識與生活實際緊密聯系,讓學生感知身邊的地理事物和現象,激發(fā)地理學習興趣。
2.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識
生活是最好的老師,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從現實生活的經歷與體驗出發(fā),利用家鄉(xiāng)或現實生活中的地理時間和現象,去解釋教材中的理論問題,可以使地理學科概念由抽象變?yōu)榫唧w直觀。例如,在魯爾區(qū)產業(yè)轉型這個問題上,我們學知識并不能照搬照抄,高考不會考教材上的案例,我們學習魯爾區(qū),實際上是為了學習傳統工業(yè)區(qū)如何轉型。而東北,恰好是傳統工業(yè)區(qū)??墒菛|北對學生來說也太抽象了。那我們就說柴河林業(yè)局。讓學生分析柴河林業(yè)局過去和現在的產業(yè)結構特征,區(qū)別,改變,這個問題迎刃而解。
3.加強地理知識與生活知識的整合
我們生活在地理環(huán)境之中,不管是自然地理知識,還是人文地理知識,對生活的影響都非常的大。我們身邊發(fā)生的很多事物和現象,都可以用地理知識去解釋原因,比如某一年的大蒜價格特別高,就完全可以用地理知識解釋原因,而這個問題,也曾經出現在高考模擬試題之中。
總之,將地理教學融入生活中,可以改變學生的生活方式,不僅可以優(yōu)化教學過程,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效率,更有利于幫助學生認識我們生活的環(huán)境。讓地理知識成為對他終身發(fā)展有用的知識。
這樣的地理,你是否喜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