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靜
摘 要:由于父母長期不在身邊,孩子很多時候只能從電話或匯款中感覺父親的存在,回味母愛的溫暖。長期的親情和家庭教育缺失,使這些孩子出現(xiàn)了性格缺陷、情感缺失、行為偏差等心理問題,這是家庭、學校、社會不可忽視的教育問題。那么這些問題又是如何形成的?筆者試作以下探討。
關鍵詞:農(nóng)村小學;寄宿生;心理問題;家庭氛圍;溝通交流
一、農(nóng)村小學寄宿生心理問題的形成原因
(一)父母與子女之間缺少陪伴和溝通
外出務工的家長大多數(shù)是從事體力活或是做小生意,勞動強度比較高,空閑時間也很少,因而回家的次數(shù)很低。據(jù)相關數(shù)據(jù)表明,六成半在外工作的家長平均一年在家待不到10天,大多數(shù)的孩子和父母之間幾乎沒有交流的時間,幼小的心靈得不到呵護。他們有心里話無處說,有委屈也無處傾訴,與生俱來的骨肉親情無法表達(比如撒嬌,親爸爸媽媽等),大多數(shù)孩子與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他們之間的溝通比較困難,在家里經(jīng)常會感到孤獨、寂寞。孩子由于長期缺少父母的疼愛和鼓勵,也很容易變得脆弱,往往情緒焦慮緊張,缺乏安全感,人際交往能力較差,導致沉默寡言,情緒低落,以自我為中心。
(二)父母缺乏心理健康教育意識
“望子成龍”給孩子的壓力過大。常年在外打工的家長,飽嘗了人間的艱辛與無奈,因此他們特別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出人頭地,能成為改變自己、家人甚至家族命運的承擔者,希望孩子處處比別人好。但現(xiàn)實情況恰恰相反,過于沉重的壓力使孩子自卑、憂慮、沮喪、內(nèi)向、敏感、易動搖。這種矛盾致使孩子的情感、認知心理出現(xiàn)障礙。加上教育方法簡單粗暴,導致孩子產(chǎn)生恐懼心理、逆反心理,并認為父母不愛自己。還有很多家長普遍認為孩子沒生病就是健康。不少家長把孩子送到學校時對老師說得最多的一句話就是:“老師,孩子就交給您了,勞您多費心?!笨此破降囊痪湓?,卻刻畫出“從此我就沒事了”的消極心態(tài),也透露出家長對家庭教育下意識的放棄。
(三)學校管理嚴苛、師生間缺乏溝通交流
農(nóng)村寄宿制小學的管理水平滯后,重制度輕細節(jié),重結果輕過程,重“管”輕“育”。農(nóng)村寄宿制學校學生人數(shù)多且年齡小、自律性較差,因此,學校往往將自己的角色定位在“看管學生”的低層次上。在寄宿生日常管理中,任課教師負責學生課上的學習,生活教師負責學生課后的休息照顧,教師之間分工明確卻缺少溝通交流,沒有充分認識并發(fā)揮他們引導學生心理健康的作用,寄宿生的情感問題便成了教師管理工作中的真空地帶。白天寄宿制學校和普通學校一樣要完成教學任務,晚自習后雖有一些空余時間,但學校很難組織發(fā)展學生個性、興趣和特長的活動。寄宿制學校從學生安全角度考慮,一般是封閉式管理,且學生生活和學習的安排較滿。學生看課外書的時間和選擇范圍會受到一定的制約,看電視、上網(wǎng)的機會相對較少,接觸社會的機會不夠多。時間長了,有的學生就變得不愛說話、不愿交流。
二、改善農(nóng)村小學寄宿生心理問題的對策
(一)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給予孩子更多的情感關懷
心理學家蘇霍姆林斯基作了這樣一個生動而貼切的比喻:“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識的種子就播種在這個土地上?!比绻x開“情感”這塊“肥沃的土地”,也就結不出“良好的發(fā)展”的果實。為此,父母要樹立正確的教育觀,用科學的方法指導子女的成長,正確認識和處理家庭同子女教育之間的關系,積極營造民主和諧的家庭氛圍,平等地對待孩子,給孩子創(chuàng)設一個良好的家庭生活環(huán)境。
(二)學校教育中老師的角色顯得非常重要
老師要彌補孩子沒有家長的缺憾,給學生營造一種家庭氛圍,在某種程度上就要扮演家長的角色,給孩子父母般的關懷和溫暖,成為孩子最可以依靠的人。比如:老師可以親切地撫摸他的頭,以一個父母的身份來安慰他們,還可以及時領他們就醫(yī)。在生活上,教師要經(jīng)常走進學生的宿舍和學生交流,不妨和他們開開玩笑,拉拉家常等。每天晚上臨睡前,教師要走進宿舍,幫助孩子整理床鋪,特別是等他們睡好以后,要給他們拉拉被子,叮囑他們晚上不要把被子蹬掉等等。盡管老師不能代替父母,但是,老師的這種角色扮演,會使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愛還存在。從而使他們不再感到孤單無助。
(三)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給予學生交流的空間
學生寄宿在校,每天生活在固定的環(huán)境中,難免因?qū)徝榔诙鴧挓?,導致浮躁不安。學校應開展豐富多彩的各種趣味活動,教師應定期帶學生走出校門、走進大自然、走進社區(qū)開展活動,讓他們在活動中學會團結協(xié)作,互幫互助,學會與人相處,與人交往,在交流和溝通中尋找溫暖和友誼。學校還應該充分發(fā)揮心理輔導中心的作用,經(jīng)常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對全體學生進行團體心理輔導,對個別有心理問題或出現(xiàn)心理障礙的學生及時進行認真、耐心、科學的心理輔導,幫助學生解除心理障礙。
總之,教育應該是對人的一種終極關懷,是感化心靈的工作。積極、科學地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工作者永恒的課題,更是時代發(fā)展賦予教育工作者的使命。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在今后的工作中,應不斷探索農(nóng)村小學寄宿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方法,使學生的人格得到和諧發(fā)展,為適應未來的社會需要在能力上和心理上作好準備,使他們真正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一代新人。
參考文獻:
[1]譚寒.農(nóng)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研究[J].科技創(chuàng)新導,2008(08).
[2]吳霓.對解決農(nóng)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建議[J].河南教育,200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