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挑戰(zhàn)沖擊并存,大數據給廣播媒體帶來的積極影響顯而易見:海量的互聯(lián)網信息,豐富了廣播新聞生產的信息資源;網絡廣播的發(fā)展,使得傳統(tǒng)廣播電臺的生存空間得以拓展。因此,廣播新聞內容生產應充分認識到大數據的價值,揚己之長,不斷變革與創(chuàng)新。
(一)堅持內容創(chuàng)新為本的原則
即便是網絡新媒體時代,內容為王依舊是大眾媒體的基本生存法則。當信息供給大大超過人體生理、心理極限時,信息也會成為沉重負擔。因此,負責任的媒體與媒體人需要以更加嚴謹的態(tài)度完整、深刻地表達新聞內容,以改造我們共同的精神家園。媒體要做的是內容創(chuàng)新,即對海量的信息進行有效整理、制作,幫助用戶找到重點、理出頭緒、發(fā)現意義,只有這樣,新聞傳播才能夠實現其價值。
(二)以用戶思維替代受眾思維
大數據分析的核心資源是用戶長期積累下來的各種意見、使用行為等。掌握這類資源是廣播媒體適應大數據時代的基礎條件。大數據時代是以用戶為中心的時代,只有建立起自己的用戶數據庫,廣播媒體才能夠開展更為精準和細致的傳播和服務活動。這方面,互聯(lián)網廣播的工作更為扎實,大都建立起了自己的用戶數據庫,而傳統(tǒng)廣播相對滯后。
(三)提高大數據收集、分析、應用水平
在大數據時代,信息泛濫,用戶的需求亦呈現出碎片化的狀態(tài)。廣播新聞生產必須適應這種特點,充分利用大數據,力爭為每個碎片用戶提供有針對性的服務。在這個方面,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中國之聲微信公眾號做了較為成功的嘗試,值得借鑒。中國之聲微信公眾號既有個性化的可視化新聞推送,也可以收聽廣播直播,還開設了微社區(qū),為用戶提供交流互動平臺,滿足用戶日常信息需求。
(四)探索廣播新聞的社會化生產模式
用戶生產內容(User Generated Content)已成為新媒體重要的內容生產方式。廣播媒體應以更加積極的態(tài)度迎接新聞生產社會化的到來,要充分利用互聯(lián)網,實現廣播與互聯(lián)網的無縫對接,探索利用互聯(lián)網進行廣播新聞社會化生產的方式和途徑。
(譚舒文,摘自《新聞界》,2017年第4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