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優(yōu)佳
摘 要:大力提倡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當代教育中,中學歷史教育也需要實實在在的作出相應的改進,現代中學生的成長背景是信息開放、價值多元化、文化交流頻繁的當今社會,他們對于世界的認識處于較懵懂的狀態(tài),中學歷史教育應具有適合現代社會變革和學生發(fā)展的新的價值追求,應追求:知識價值,能力價值(自我教育的能力、審美和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精神價值、世俗價值。
關鍵詞:中學;歷史教育;價值
中國分類號:G633.51
關于中學歷史教育的價值,不少學者都有自己的見解。趙亞夫先生在《追尋歷史教育的本義》[1]中認為:中學歷史教育應該在公民教育、人格教育、自主學習三方面有更大的突破,使學生不僅能學到歷史的知識和技能更能學到快樂和自信。李佳佳在《歷史教育新價值觀下的中學歷史教學》[2]認為:學歷史教育應該追求公民教育、人文本質、個性教育、創(chuàng)新教育和終生教育的新價值取向。齊健的《歷史教育價值論》[3]認為:歷史教育應該追求公民教育、人文教育、情感教育、審美教育、終身教育、個性教育、創(chuàng)新教育這幾個方面的價值追求。各位學者對歷史教育的價值認識各有偏重,但是我認為在實施新課標的今天,中學歷史教育的價值追求結合時代特點,順應社會變革需求和中學生學習心理的要求,重點追求:知識價值、能力價值(自我教育的能力、審美和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精神價值、世俗價值。
一、知識價值
知識價值是指學生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掌握人類積淀下來的歷史經驗、知識成果的需要得到滿足或實現。作為一名中學生學習歷史知識是很有必要的,清代著名思想家龔自珍對歷史的重要性提出自己更深入的認識:“滅人之國,必先去其史;隳人之枋,必先去其史;絕人之材,湮塞人之教,必先去其史;夷人之祖宗,必先去其史。”[4] 所謂“滅人之國,必先去其史”,就是要除去本國的歷史,使其民族失去立腳的根基??梢姎v史對于一個國家、民族的重要性。中學歷史教育給學生傳授最基本的歷史知識,讓他們對歷史有一個整體的了解和認知。陶行知曾兩次請著名的史學家翦伯贊給他創(chuàng)辦的育才學校的學生講歷史,認為歷史是“給他們以做一個合格公民的知識”。只有重視歷史,做一個有基本歷史知識,歷史涵養(yǎng)的人,才能根據歷史啟示和歷史的發(fā)展規(guī)律來理解歷史、審視現實、展望未來,深刻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和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中國夢”。
在經濟全球化的文化交流互動的背景下,歷史教育與現代化的關系已經超越了歷史學科本身的范圍而在具有文化傳承和國家認同意義上有更重要作用。一方面考古的進一步發(fā)現,更正和補充以往的歷史知識和歷史觀念,這就要求教科書做相應的改動和中學歷史教師應該更加的關注前沿的歷史動態(tài),做好人類歷史文化的解釋者,給歷史教育注入新的活力。另一方面中學歷史教師應該按照中學生學習心理的要求,將歷史學科的知識重新組織成適應學生學習的知識。處理好中學歷史知識的邏輯順序和學生心理發(fā)展順序,學生才能更好的走進歷史,激發(fā)對歷史的學習興趣。
二、能力價值
能力價值是指“學生在教學過程中通過掌握知識學會運用知識和發(fā)展新知識的需要得到滿足或實現?!盵5] 中學生絕大多數是在改革開放以后出生的,其成長背景是信息開放、價值多元化、文化交流頻繁的當今社會,他們對于世界的認識、為人處世還處于較懵懂的狀態(tài),而歷史教育通過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的解讀給予他們最好的例證。中學生是現實社會中的人,要處理好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就要具備一些必要的能力,作為生活中行為處事的必要原則。中學歷史教育除了讓學生掌握必要、準確的歷史知識外,更應該將原有的歷史知識內化為學生日后行為處事必要的歷史資源。所以中學歷史教育應追求能力價值,我認為中學歷史教育在能力價值方面應著重追求:自我教育的能力、審美和創(chuàng)造美得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
(一)自我教育的能力
歷史教育旨在“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歷史觀,進而使學生學會辯證地觀察、分析歷史與現實問題”[6]歷史教育讓學生對過去中國悠久的歷史文化的橫剖面和縱剖面有一個很好的了解,同時在老師的引導下從中吸取精華,并且能將對人類自身發(fā)展有利的理論知識聯系實際生活,逐步具有自學能力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在日后生活和學習中無形的形成自我教育的能力?!皻v史的魅力首先觸發(fā)人們對歷史的興趣,繼而激勵人們有所作為,… …”。[7]“大禹治水”、“孔融讓梨”、“司馬光砸缸”、荀子“制天命而用之”、劉禹錫“交相勝,還相用”,等等,一些小故事,不僅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通過故事深層次的發(fā)覺人性中最美好的東西,如對長輩的尊敬,伙伴們的互幫互助,人類順應自然,尊重自然等等,學生進一步學習這些歷史知識一方面培養(yǎng)人在自身發(fā)展中的主體性,即通過引導科學地認識和把握人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使之具備改造自身、自我發(fā)展的能力,引導他們去認識自己在自我發(fā)展中的地位和價值,使之成為自我發(fā)展的主人。中學歷史教師不僅需要讓中學生從傳統(tǒng)思想文化中汲取營養(yǎng),并且還應讓給予更深層次的剖析讓其找到解決現實問題的思路和方法。老師在必要的時候給予正確的引導,特別在社會轉型時期,若要更好的成長,需要處理好人、社會和自然三者之間的關系。在浩瀚的歷史中,處處透露著這些道理,歷史老師可以在課內課外結合學生喜歡歷史這一特點給予學生正確的引導。比如在處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關系的問題上,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就有非常精辟的見解和理論。在處理人與人的關系上,我們從傳統(tǒng)文化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簡短的話語中我們應該看清楚平等和仁愛對于個人為人處世的重要性,更應該將這個道理上升到國家之間,不同民族之間,對多民族的平等,祖國的統(tǒng)一的重要性有更全面的認識;在處理人與社會的關系中,儒家提出了“能群”的主張,即和諧的家庭和社會生活。建立了一套“仁”、“愛人”道德規(guī)范,教育學生做事首先要為別人著想。在認識人與自然的關系問題中,我國古代的道家學派提出了“天和”的寶貴思想?!芭c人和者,謂之人樂;與天和者,謂之天樂”。所謂“天和”,即指人和自然的和諧?!疤旌汀钡乃枷腚m然是古人對世界普遍規(guī)律的表述,不僅對于今天具有歷史價值,而且也具有建設“中國夢”的現代意義。通過歷史教育,每個公民都將這些價值觀融入血液,付諸行動,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獻身的崇高理想。endprint
(二)審美和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
“社會的進步,就是人類對美的追求的結晶。人也按照美的規(guī)律來塑造事物?!盵8]可以說歷史就是美的創(chuàng)造史。歷史上不缺少美,缺少發(fā)現美進而創(chuàng)造美的眼睛。當今社會走向全球化、經濟化、信息化、學習化,需要的是復合型的人才,這就要求培養(yǎng)出來的學生是一專多能,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歷史學科具有綜合性的特點,蘊含豐富的美育資源,自然美、文化美、藝術美、科學美等等在歷史的中隨處可見。當中學歷史老師帶大家欣賞的時候,最終的落腳點應該是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將學生對于環(huán)境,自然和人類行為的認識有機的結合起來。培養(yǎng)學生對大好河山的熱愛,形成可持續(xù)發(fā)展觀的意識,激勵學生改造自然,造福人類,創(chuàng)造美麗家園的志向。欣賞“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北朝民歌《救勒歌》中“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的塞北風光;“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的西湖美景。我們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其中詩句的美,獨特風景的美,歷史文化的美。當帶領學生學習歷史的橫剖面時,即書法、繪畫、建筑、雕刻、音樂、科學、舞蹈等,這些體現了古人對于美的定義,美的提煉,可以看出他們的審美觀和思想情感,激勵學生向往美,創(chuàng)造美。在物欲橫流的今天,我們對于物質生活的強烈追求和輕視科學,學生從歷史中發(fā)現美,欣賞美,創(chuàng)造美。同時培養(yǎng)了學生的審美情趣,陶冶情操,凈化心靈,提高素質。
(三)創(chuàng)新價值
什么是創(chuàng)新?創(chuàng)新就是要不斷超越前人已有的成果,“不為權威結論所束縛,不為流行的觀點所淹沒,不因眼前的困難而退縮”??傊?,一句話,相對而言的“新穎性”,就應當是“創(chuàng)新”的本質特征。[9]中學歷史的創(chuàng)新教育是以繼承歷史知識為基礎,以促進學生創(chuàng)新性思維發(fā)展為目的,以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創(chuàng)新能力和創(chuàng)新人格的創(chuàng)新型人才為價值取向的新型教育。
時代的發(fā)展呼喚著創(chuàng)新性的人才,創(chuàng)新教育成為新世紀教育改革的最強音,為了符合社會發(fā)展的需要,中學歷史教育應追求創(chuàng)新價值。我認為中學歷史的教育追求中的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不僅僅限于學生也包括教師。對于老師來說怎么在講了多年的知識上面能講出不同,需要老師對歷史教材進行整合,這對歷史老師在知識面的寬度、廣度和深度上有更高層次的要求,同時結合中學生各階段的心理特征,合理巧妙地設計課的層次結構,結合中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的發(fā)展靈活的處理教材。例如:中學教師在講秦始皇陵兵馬俑的時候,可根據現代對秦皇陵的最新發(fā)現,運用多媒體播放現在考古學界對秦皇陵的最新研究,這樣的導入不僅可以是學生了解到最新的知識,也能培養(yǎng)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能力。中學歷史中古代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的是唐宋元明清時的政策措施及其結果。老師可以從創(chuàng)新的角度來處理教材,這有利于發(fā)散性思維的培養(yǎng)。從課堂環(huán)境的創(chuàng)設上面:中學歷史老師應當創(chuàng)造一個寬松、民主的學習環(huán)境,使學生獲得心理的解放,回歸本真的自己,學生敢于提出問題,闡明自己的觀點,能夠基于教材但是高于教材,提出自己突破性的見解?,F在學校歷史考試的題型更加側重材料題,側重學生在深刻理解知識的基礎上,盡情發(fā)揮,只要言之有理均可得分,這就要求教師在平時教課時注重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歷史學科所蘊涵的創(chuàng)新教育空間和魅力是巨大的,應該要在多大程度上發(fā)掘和利用它。
三、精神價值
精神是“人對物質世界的觀念把握方式和人的行為指令?!盵10]雖然精神是一種意識形態(tài),但是它是人的靈魂,是一個國家凝聚力和生命力的支柱。歷史已經證明并將繼續(xù)證明,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落后就要挨打,就會被欺凌,要擺脫這種狀態(tài),實現國家和平穩(wěn)定,民族繁榮昌盛,就必須樹立崇高的理想信念,營造健康向上的精神狀態(tài)。中學生從每個學科都能學到一些積極向上的精神,歷史教育在精神教育方面具有其他學科沒有的優(yōu)良“基因”。中學歷史教育的精神價值著重追求民族精神。
社會上存在一些不正之風,中學生缺少必要的社會責任感等等,都折射出我國教育的一大缺失,忽視了教育在塑造人精神層面的價值,歷史教育在培養(yǎng)學生的責任感、使命感、愛國主義和價值觀方面的作用是其他學科無法代替的,雖然新課標提出注重學生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培養(yǎng),并沒有把它放在和知識和能力同等重要的地位。中學生是國家的后備軍,中學歷史教育在引導學生對歷史知識學習的同時使學生具有國家和民族的歷史使命,進而形成正確的歷史觀、價值觀和人生觀。
民族精神是“民族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和共同遵守的價值規(guī)范?!盵11]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具有我們自己偉大的民族精神。中學生閱讀歷史,岳飛的“精忠報國”、屈原的“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長嘆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李清照“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直至顧炎武“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林則徐的虎門銷煙、“五四”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抗美援朝精神、大慶精神、焦裕祿精神等等。中學生不僅了解了中華民族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和思想情操,而且會使學生的心理和思想層面對于國家和民族的認識有一個質的飛躍。
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精神的主旋律,是推動中華民族前進的動力。新的 《全日制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 和《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指出: “人類進入 21 世紀, 經濟全球化進程日益加快, 世界范圍內各種思想文化相互激蕩, 政治多極化趨勢持續(xù)發(fā)展。在這種國際形勢背景下, 如何保持和發(fā)揚中華民族文化的傳統(tǒng), 激發(fā)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 就成為歷史教育不能回避的問題?!盵12]讀史使人明智,歷史是愛國主義的發(fā)源地,中學歷史教育應當發(fā)揮本學科的優(yōu)勢,更富感染力的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
四、世俗價值
世俗價值是指:歷史知識更加的“大眾化”、“生活化”。歷史具有過去性這一特點,與現實有一定的距離,使得學生難以真正的走進歷史,怎么樣在短短一節(jié)課45分鐘之內,讓學生真正的理解有距離感的知識點,只有讓歷史知識更加的“接地氣”。
新的歷史課程方案進一步強調中學歷史教育“大眾化”、“生活化”的理念。提及歷史教育的世俗性價值不是貶低歷史教育,而是對歷史教育的一種提煉,是歷史教育更加移植入“人”的追求。現階段的中學歷史課堂,更加強調的是歷史的有用,有益的功能。傳統(tǒng)的歷史教育是以“灌輸,強制記憶”為主要方式,就會造成學生喜歡歷史但是不喜歡歷史課的結果。而歷史教育的世俗性,重點強調的是歷史教育的“有趣”性。歷史教育在適當的時候應走出課堂和學校,到社會中和平民百姓之中。這樣的歷史教育給學生帶來快樂,學生就能更好主動地快樂地學習。
中學歷史教育是為了更好的明天,也更為了今天。它滿足了學生對于過去世界的好奇心與此同時更滿足了現在自身修養(yǎng)和當今政治生活的需要,為社會生活和休閑生活添資加彩。
參考文獻
[1] 趙亞夫.追尋歷史教育的本質[J].課程·教材·教法,2004(3):59-65.
[2]李佳佳.歷史教育新價值觀下的中學歷史教學[J].基礎教育論壇,2012(1): 6-8.
[3]齊健.歷史教育價值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1-222.
[4]龔自珍.龔自珍全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22.
[5]陳理宣.教育價值論[M].四川:四川大學出版社,2003:46.
[6]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訂.全日制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J],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1.
[7][法]馬克·布洛赫著,張和聲、程郁譯.歷史學家的技藝[M].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2:10.
[8]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6):334.
[9]張志勇.創(chuàng)新教育實驗與研究(上冊)[M].陜西: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4.
[10]衛(wèi)世文.中華民族精神論[M].鄭州:鄭州大學出版社 , 2002:3.
[11] 衛(wèi)世文.中華民族精神論[M].鄭州:鄭州大學出版社 , 2002:6.
[12]全日制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J]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