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鍔
【中圖分類號】G642.4
研究式教學思想源遠流長。早在兩千年前,東方孔子積極倡導的啟發(fā)式教學和西方蘇格拉底力行的“助產術”式教學都是研究式教學的思想萌芽。近代盧梭提出的“發(fā)現(xiàn)教學”思想更是研究式教學的直接理論來源。20世紀80年代后,研究式教學從理念走向實踐并獲得蓬勃發(fā)展,影響范圍越來越廠,程度越來越深。
一、研究式教學的概念及特性
研究式教學是指在教學過程中創(chuàng)設類似于科學研究的情境或途徑,以學生研究問題為主,教師講授知識為輔,通過教學互動實現(xiàn)學生提高認識、轉變觀念、增強能力的一種教學模式。研究式教學是一個類概念,只要符合研究式教學特性的教學方法,如互動式、案例式、課題式等教學方法都屬于研究式教學的范疇。正確理解它的內涵,就需要準確把握其特征。
(一)研究性
在研究式教學中,教師根據自己學科領域的研究現(xiàn)狀,經過廣泛調研,將學生關注的當前重大理論問題和緊貼部隊實際的重大現(xiàn)實問題集中起來進行前瞻性思考,再將它們帶進課堂,交給學生進行深人研究,引導學生加深對理論的認識,提高研究問題的能力。
(二)實踐性
學生在研究式教學中處于主體地位,圍繞教師提出的問題展開動腦、動手、動口、動耳的實踐性活動,自覺擔負起學習的責任,努力挖掘潛在學習能力。在學習過程中,學生進行自我計劃、調整、指導、強化,不斷發(fā)現(xiàn)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從中體驗和感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思路、方法和過程。
(三)互動性
教師要密切關注學生查找資料、提煉觀點等自主研究階段的進展情況,對他們研究過程中出現(xiàn)的困難和問題給予幫助和指導。教師還要善于通過組織課堂討論、辯論賽等形式把學生個人的研究成果轉變?yōu)榧w共享資源,引導學生廣泛參與、共同提高,使教學過程真正成為教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多向互動的過程。
(四)發(fā)展性
研究式教學與科學研究不同,它更關注學生研究的過程,關注學生在這個過程中做了什么、如何做、如何思考、有何收獲,不刻意追求最終研究結果。研究式教學不僅給學生某個理論和某項技能之“魚”,更要給學生獲取知識之‘漁”,達到“教是為了不教”的效果,給學生自己學習的本領。
二、實施研討式教學的總體要求
為有效開展研討式教學,在教學設計和實施過程中,需要協(xié)調好“一”與“多”的關系。
(一)在目標上堅持一個核心和多個方面
實施研討式教學,在目標上必須堅持以能力為核心,達成知識、方法、思維、觀念等的全面提升。任何一次研討式教學,其目標不能止于知識的獲取和學習,而應從人的知、情、意等基本素質的培養(yǎng)和提升上加以考量和引導。因此,無論是教師授課、學生研究、師生交流還是機關業(yè)務部門管理,都應洞悉每一次課的教學日標,以分清主次、把握核心。
(二)在內容上堅持一個主題和多元結論
研討式教學目標應服從和服務干整門課程的教學目標。為確保研討的深度和效果,必須凝煉研討內容,集中研討主題,每次以一個主題為宜。研討的結論必須反映研討的價值與意義,應是多元的和發(fā)散的。否則,就失去了研討的意義,成為變相的理論講授。
(三)在方法上堅持一個中心和多種策略
研討式教學是對“一類多式”教學方法的統(tǒng)稱?!耙活悺敝赶嗤ㄏ嗨疲┑难杏懶再|,“多式”指多種多樣的研討策略。啟發(fā)滲透于研討式教學的全過程,包括研討問題的提出、研討交流的深人、研討日標的觸類旁通,都需要教師依據研討內容和口標,通過言語或非言語的形式加以引導和點撥。
三、組織研究式教學的步驟
研究式教學是一個系統(tǒng),以研究問題為主線,能力培養(yǎng)為目的,強調研究式地“教”和研究式地“學”,這就要求把研究性貫穿于教學全過程。具體來說包括六個步驟。
(一)搜集資料
搜集資料是為研究式教學做準備。教師應根據所講授的內容廣泛搜集資料,把握該專題的理論前沿和面對的突出實踐問題,然后對這些資料進行分析取舍、加工整合,提煉出具有研究意義的問題,這個問題不僅具有引向教學重點的順承性,而且具有一導人學生未來實際工作的潛在性,能夠對學生的思想和今后的工作產生持久和深遠影響。
(二)調查研究
圍繞初步確立的研究課題深人教學對象進行調查研究,一了解學生情況和學生關注的問題,了解學生的學習需求、職業(yè)結構和職業(yè)特點等做到心中有數,并在此基礎上對研究課題進行再充實、再提煉,提高教學針對性。
(三)確定研究課題
在搜集資料、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圍繞研究課題進行教學設計,對教學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要詳細考慮、精心安排,保證教學活動在一定時間內有步驟地順利進行。
(四)自主研究
教師系統(tǒng)介紹課程內容和相關背景知識,提出問題和要求,提供必要參考書目和信息檢索方式,把問題分給若干由有共同興趣的成員組成的團隊。團隊成員之問互相討論,通過實踐體驗研究過程、培養(yǎng)研究能力。在學生自主研究的過程中,教師要與學生保持經常性聯(lián)系,把握研究開展情況,了解困難,適當給予學生幫助和鼓勵,引導學生圍繞專題去尋找、綜合、處理資料,鼓勵學生提出自己的見解。
(五)組織研討交流
在學生分散進行比較充分的研究性學習基礎上,開展教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信息交流與反饋。教師引導學生把心中的疑問表達出來,把見解和建議發(fā)表出來,并時時注意學生表現(xiàn),及時把握課堂發(fā)展方向,對達成共識的問題及時歸納說明,對達不成共識的問題進行梳理,提出進一步研究思路。
(六)評價總結
研究式教學評價偏重過程,主要考察學生的研究態(tài)度、研究能力及變化,是一種動態(tài)式的發(fā)展性評價。如在評價總結的主體上,既有教師對學生的評價,也有學生的互相評價和自我評價;在評價的內容上既強調課堂知識與技能的掌握,更偏重學生在探究過程中的實際表現(xiàn);在評價的結果上,既對學生的學習情況作出明確結論,又要給學生指明前進方向。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