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淳
摘要:魯迅是中國精神思想的革命家,是反抗封建傳統(tǒng)思想的文學家。魯迅的文學作品的影響力不僅在于文學方面,在思想方面也起到了重要作用。近年來關于在中小學課本中減少魯迅作品的意見不斷地被提出來。究其原因也只是因為魯迅的文學作品創(chuàng)作出來的時代和現(xiàn)在完全不同,懷疑魯迅的作品在中小學教育中起到的作用。為了理清魯迅作品在當今社會有沒有教育意義的爭論,我們有必要重新審視魯迅文學作品的思想意義以及這個思想意義對于青少年的教育意義。
關鍵詞: 魯迅 課文 教學 思想意義
中國分類號:G4
引言:在梁啟超呼吁小說界革命之后中國迎來了前所未有的新文化運動,激發(fā)了中國無數(shù)個接受了先進思想的知識分子的小說創(chuàng)作熱情?,F(xiàn)代文學史上能稱得上文學名家的人很多,被稱為文學名著的作品也很多。即使是這樣,這么多的作家和文學作品都無法遮蔽魯迅和他的作品的光芒。魯迅的《狂人日記》是白話文小說的里程碑,在作品中反應國民性的批判意識和揭露封建思想吃人本質(zhì)也是幾千年中國文學史上的獨一無二的。從20世紀20年代到現(xiàn)在中小學語文教材中選入的作品中數(shù)魯迅的作品最經(jīng)典,也最有教育價值。魯迅作品的思想價值、文體的創(chuàng)新嘗試在中國文學史上都是有開創(chuàng)性意義的。近年來總有懷疑魯迅的文學作品在現(xiàn)在的教育意義,提議中小學語文課本中減少魯迅的文學作品的聲音。出現(xiàn)這種聲音的原因在于我國的中小學語文教學中對于魯迅作品的教學重點偏向于工具性作用,即白話文創(chuàng)作實績和先進思想的傳播。魯迅作品的作用是多方面的,用白話文創(chuàng)作固然是重要作用,但是更重要的是魯迅作品的思想意義。
一、魯迅作品的思想意義
首先,反抗一切的傳統(tǒng)和立人的主旋律。魯迅在日本留學期間接觸到了尼采的哲學思想之后被尼采反抗傳統(tǒng)的思想所吸引,后來魯迅作品的主流思想就是反抗封建禮教。尼采的一生都在揭露和批判傳統(tǒng),他的一句:“上帝死了”反抗基督教的統(tǒng)治,主張尊重個人的要求和欲望。魯迅的作品中貫穿著反封建思想、揭示封建禮教吃人的本質(zhì)、重新評價人的價值的思想。他在作品中塑造和批評了封建禮教的衛(wèi)道者、封建禮教的受害者、試圖反抗封建禮教卻不得的知識分子形象,對于這些被封建禮教毒害的中國人表達了“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絕望。魯迅的《狂人日記》中就滲透著尼采的反抗傳統(tǒng)的思想。故事中的狂人想起自己的兄弟吃了妹妹,又想到這次準備吃自己,覺得閬中也是幫助人們“吃人”的閬中。兄弟告訴狂人“從來都是如此”的時候狂人指出“從來如此,便是正確的么?”,這正是反抗封建傳統(tǒng)的“吶喊”。同樣屬于“狂人”系列的《長明燈》中的“瘋子”不顧周圍人的反對要滅掉吉光屯的那盞從梁武帝時就在的長明燈,當人們堅決阻撓他的提議時他更是提出“我放火!”,因為“瘋子”覺得這盞被奉為神明的長明燈不僅不能保護吉光屯的百姓而是所有災害的根源,在這里長明燈代表的是人們世世代代傳承下來的封建傳統(tǒng)思想,《狂人日記》中的“我”和《長明燈》中的“瘋子”都是覺醒的知識分子,他們對于封建傳統(tǒng)產(chǎn)生了抗拒心理并且呼吁人們反抗封建傳統(tǒng)、重視人的價值。這就反映出了魯迅的反封建傳統(tǒng)禮教和立人這兩個主要思想。
其次,作為革命者的魯迅在其作品中表現(xiàn)了他的革命意識。魯迅師承章太炎,而這章太炎先生有個外號叫“民國罵圣”,這位飽讀詩書的民國大學者罵過袁世凱、孫中山、蔣介石,只要是引起他注意的都被他罵過。知道魯迅的老師是個喜好罵人的學者就不難理解魯迅走到哪兒罵到哪兒的“怪癖”的根源了。魯迅拜在章太炎先生門下的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魯迅敬佩章太炎先生的“革命戰(zhàn)斗精神”。對于革命者來說革命沒有成功的時候,革命者一直走在發(fā)現(xiàn)問題再改革問題的道路上,至少對于魯迅來說他的革命就是這樣的。魯迅從日本留學回國以后主持或者發(fā)起過不少的文學團體,但是每次這些團體剛要成熟一些魯迅就脫離這個團體而且批評這個團體。魯迅的行為是一個看似不斷的否決他人,其實是自我否決的革命者的行為。魯迅在1936年病逝之前的那段日子都說出“一個都不饒恕”這種話。魯迅的革命意識不僅體現(xiàn)在他的文壇活動上還體現(xiàn)在魯迅的每一篇作品中。魯迅在仙臺醫(yī)專學習的時候發(fā)生的幻燈片事件讓他認識到了中國人的劣根性,這劣根性就是人與人之間的冷漠和隔閡以及封建禮教思想下的奴性。魯迅不滿中國人“沉默”的國民性,因為“沉默”就是人與人之間冷漠和隔閡的變相表現(xiàn)。在封建統(tǒng)治者和外國列強的欺壓下國人也沒有奮起反抗,而是改變自己而適應不同統(tǒng)治者的欺壓。所以他在《紀念劉和珍君》中說:“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無聲息的緣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再沉默中爆發(fā),就在沉默中滅亡?!濒斞敢恢狈磳駥W習古書,他認為學一點古書有點基礎就可以,稍微多學點就會讓人學會阿諛奉承、對強者諂媚、對弱者是欺壓的本領。個人是國家最小的單位,個人的思想進步才能從根本上除掉國家落后的根源,使國家強盛。魯迅找到了國家衰弱的原因,那就是封建禮教毒害下形成的國民劣根性。魯迅一生的創(chuàng)作都是為了革掉國民劣根性的命,尊重個人的要求、欲望,達到國富民強的目的。
二、魯迅作品的時代意義
第一次鴉片戰(zhàn)爭開啟了中國近代歷史,從封建社會轉(zhuǎn)型到半封建半殖民主義社會。從《南京條約》開始清政府在列強的強迫下不斷地簽署不平等條約。清政府忙于應付不平等條約的高額賠款,民不聊生;國土也一點點被列強瓜分。康有為和梁啟超呼吁發(fā)起的維新變法敵不過以慈禧太后為首的保守派,在開始變法的103天就被迫結(jié)束;維新派提出的新政策被全部廢止,唯一保留下來的是京師大學堂(今北京大學)。中國急需一場改革推翻封建制度,趕走列強。當時覺醒的知識分子開始反抗封建制度和列強的殖民主義,但是不僅是受到了殖民列強的鎮(zhèn)壓,還受到了國民政府的殘酷鎮(zhèn)壓。留學海外的愛國青年回到殘破不堪的祖國,傳揚西方文化、組織發(fā)起了一系列學生運動?!缎虑嗄辍返膭?chuàng)刊、新文化運動的發(fā)起可以說是現(xiàn)代中國的啟蒙運動。在新文化運動中,魯迅的文學創(chuàng)作在揭示國民性、批判封建思想的毒害性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魯迅走上文學道路有內(nèi)因和外因,內(nèi)因是魯迅的童年陰影外因是當時的國情。魯迅的祖父因為科場舞弊案受牢獄之災,魯迅的父親又抑郁成疾,年幼的魯迅作為家里的長子承擔了很大的壓力。魯迅在回憶他的童年拿著東西到典當行換錢再去藥鋪買藥的情形,他就發(fā)現(xiàn)周圍的人異樣的眼神和態(tài)度,這成為了后來魯迅作品中反復指責的冷漠的旁觀者形象。外因是魯迅留日期間接觸到國外進步思想以及當時中國處在內(nèi)憂外患的艱難處境而國民只知道一味的接受卻不知道奮起反抗。魯迅開始反思和探索民眾愚昧、國家落后的根本原因。要想國家富強,必須使國民從幾千年的封建傳統(tǒng)思想中覺醒,認識到個人的價值,從封建思想的催眠中清醒過來。作為揭示國民劣根性的里程碑,《狂人日記》把中國“吃人”的習俗指出來并予以指責;《祝?!?、《故鄉(xiāng)》、《無聲的中國》等作品揭示國民劣根性、批判封建傳統(tǒng)思想對國民的毒害。endprint
中國已經(jīng)是新中國,而不是半封建半殖民主義的民國。如今社會經(jīng)濟高速發(fā)展、科技發(fā)達、國家昌盛、人民富裕,那是不是國民劣根性已經(jīng)被革新,魯迅等人提出的的國民性改造的問題已經(jīng)解決了呢?其實,國民劣根性是幾千年的封建禮教一代代傳承下來又慢慢滲進中國人心靈深處的一種性格,絕不會因為國家政體的改變或者經(jīng)濟情況的轉(zhuǎn)變而從中國人的精神中除去。魯迅的改造國民性的號召停留在揭示和批評國民劣根性,卻沒能改造國民性。回顧文化大革命就能發(fā)現(xiàn)人與人之間的冷漠、人“吃”人的現(xiàn)象沒有因為時代的變遷、政體的改變而改變。而阿Q式的自欺欺人的心態(tài)也一直存在于國人心中,比如近年來流行的選秀節(jié)目中每次有被淘汰的選手,在離開選秀舞臺之前淚流滿面的告訴觀眾自己沒有失敗、自己還有機會等等,這些話聽起來像是鼓勵自己的話,其實細分析的話和阿Q被打了耳光還想著是被兒子打了耳光的那種心態(tài)。作為老阿Q的后代,現(xiàn)在的中國人也完整的遺傳了精神勝利法。
改造國民性這一問題在上世紀20年代被提出,過了將近一個世紀也沒有得到本質(zhì)性的改善。魯迅批判諷刺的國民劣根性依然存在,封建禮教的毒害依然影響著國人的思想進而影響國家的發(fā)展。如果我們不會尊重個人的要求就不會追求個人的發(fā)展,作為國家的最小單位的個人不尋求發(fā)展,國家也就止住了發(fā)展的步伐;如果我們沉浸在阿Q式的自欺欺人的心態(tài)中,就發(fā)現(xiàn)不了國際社會的發(fā)展趨勢而沉浸在往日的繁榮中慢慢落后于國際社會的發(fā)展趨勢。中國人的國民性是幾千年的沉淀物,絕不是幾十年就能根除的。魯迅的作品指出國人性格中的弊端,也指出這筆斷不會輕易改造。改造國民性的任務還需要繼續(xù)。
參考文獻
【1】 張夢陽.魯迅在今天的意義〔J/OL〕.人民網(wǎng).http://art.people.com.cn/GB/14759/21867/4951799.html
【2】 常林.魯迅文本的時代意義及其解讀〔J〕.湖南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9月p48-p50
【3】 常紀.魯迅國民性批判及其當代意義〔D〕.長春.吉林大學.2006
【4】 陶力.魯迅小說國民性批判主題的建構(gòu)與發(fā)展〔D〕.沈陽.遼寧大學.2012
【5】 蔣帥.魯迅小說人學意蘊淺析〔D〕.大連.遼寧師范大學.2012
【6】 靳叢林.竹內(nèi)好的魯迅研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
【7】 潘劍冰.大先生也挺逗〔M〕.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201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