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彪
摘要:行為習慣好似指南針,指引著每個人的行動。良好的行為習慣是人一生的根基和資本,良好的行為習慣,是保證我們順利學習的前提,也是樹立健康人格的基礎。在學校沒有良好的行為習慣的同學就可能目無紀律,不講衛(wèi)生,擾亂班級的學習環(huán)境。相反,如果我們養(yǎng)成了文明的行為習慣,學習環(huán)境就一定是良好的、有序的。我們知道:一個學校的學生具有良好的文明行為習慣,才能構建出優(yōu)良的學習環(huán)境,創(chuàng)設出優(yōu)良的學習氣氛。
關鍵詞:培養(yǎng) 學生 良好 行為習慣
G621
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說“在教育來學的人的同時,要特別注意引導他們知變、求變、善變,有所改革,有所創(chuàng)新?!?/p>
所謂習慣,就是人的行為傾向。是穩(wěn)定的、甚至是自動化的行為。用心理學的話來說,習慣是刺激與反應之間的穩(wěn)固鏈接。作為教師,是學生成長的引路人,不僅要給學生傳授知識,還要培養(yǎng)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為他們的健康成長打下扎實的基礎。行為是一種有目的的實踐活動,也是一個人品行的外在表現(xiàn)。兒童是否具備良好的行為習慣,關鍵是他的日常行為是否合乎規(guī)范要求。
“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毙W階段是行為習慣養(yǎng)成的最初階段,因此,加強兒童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yǎng),促進兒童行為能力的提高非常重要。如何培養(yǎng)小學生良好行為習慣?
一、 悉心引導,曉之于理
人的行為習慣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經過后天的實踐活動逐漸形成的。由于學生的年齡特點,對認識事物的能力還不夠深刻,一些懵懵懂懂的錯事容易被認為是不良行為。這就需要老師給予悉心、正面的引導。
教育引導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學生的思想認識,激發(fā)他們養(yǎng)成良好行為習慣的熱情。日常的學習生活中,學生往往會自覺不自覺地違反紀律或不遵規(guī)守矩。 教師要針對性設計內容,根據(jù)個性特點進行不同習慣的培養(yǎng)。如一年級的小學生要結合教學內容進行入學前的教育,讓先生,獲得基本的健康意識和生活能力。培養(yǎng)學生學習習慣、遵守規(guī)則的習慣、交往的習慣、增強交際能力、生活自理能力和自我保護的習慣。根據(jù)小學生好動、愛模仿的這些特征進行教育疏導,讓學生明白自己該做什么,不該做什么。這樣,有效地促進了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
良好習慣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必須經過較長時間的反復磨練才能形成。因此,我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情況,每周選取《小學生日常行為規(guī)范》中的內容,利用在課堂上、班會上、活動中,要求學生嚴格按照《小學生日常行為規(guī)范》的要求自覺遵守執(zhí)行。培養(yǎng)他們按時上學、準時回家、認真聽課、按時完成作業(yè)的好習慣,
二、樹立典范,潛移默化
列寧說:“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卑駱邮腔畹慕炭茣?,對學生具有很大的說服力、更強的感染力,對他們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具有潛移默化的暗示、指導作用。在培養(yǎng)學生行為習慣的時候,榜樣尤其是老師的示范教育是無聲的力量。模仿大人是孩子的天性,它是小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重要途徑,小學生特別希望從具體的人身上找到學習的目標,并做為模仿的對象。所以他們喜歡模仿自己崇拜的人,根據(jù)他們善于模仿的這一特點,使他們在榜樣的鼓舞下,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首先:運用學生身邊的典型事例,比較系統(tǒng)地給學生講清道理和要求,樹立榜樣,使學生逐步提高認識。讓學生初步認識到該學什么,不該學什么 。
其次:是用學生中的榜樣教育學生的良好行為。如在班上多表揚一些上課坐姿端正、認真聽講、作業(yè)工整、講文明講、懂禮貌、講衛(wèi)生、愛勞動的學生,可以在班上選出“學習之星”、“勞動之星”、“文明之星”等等。通過這些活動,可以把學生引向積極向善方面發(fā)展。
再次:要注意教師本身所起的榜樣作用。蔡元培說:“教員者,學生之模范也。故教員宜實行道德,以其身為學生之律度,如衛(wèi)生宜瑾,束身宜嚴,執(zhí)事宜敏,斷曲直宜公,接人宜和,懲忿而窒欲,去鄙倍而遠暴慢,則學生日熏其德,其收效勝于口舌徙矣?!痹趯W校教師是學生最崇拜的人,所以教師是學生最經常、最直接的模仿對象。特別是低年級的學生,往往把教師看成完美無缺的人物,一切都要向老師學習。因此,教師的示范作用對學生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有著及其深遠的影響。我做教師多年始終注重自己的行為習慣,盡力使自己的言行大方得體,給孩子們樹立好的榜樣。
三、家庭、學校協(xié)調,同步培養(yǎng)
家庭是學生成長的重要環(huán)境。家長的言行舉止直接影響著孩子,如果父母以熱情、支持和愛護的方式對待孩子,就會使孩子建立起一種助人為樂的心理傾向。反之,就會形成一種習慣,難以改掉。以上表明,每個家庭教育孩子的方法不同,收到的效果更不同。為了把學校、家庭有機整合起來,我們設立了“家長學?!?。我們開展一些專題性宣傳講座,讓更多的家長或家庭了解學校,了解孩子,了解教育。鞭撻一些家長盲目、甚至粗暴的教育方式,指導家長應怎樣教育孩子,怎樣創(chuàng)設良好的家庭教育環(huán)境,如:家庭成員之間應和睦相處,家長在孩子面前應做出正面的表率,單親家庭如何教育孩子教等。家庭與學校的統(tǒng)一協(xié)調,對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形成,有著很好的效應。
四、善于捕捉,真情鼓勵。
常言道“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缺點和不足,學生亦然如此。當學生出現(xiàn)一些行為不正時,如有的小朋友經常拿別人的東西,有的小朋友時常欺負他人等,每當這時教師要問清緣由,及時教育,幫助改正。
老師要善于捕捉學生的動態(tài),了解他們的情況,抓住生活中的各種教育因素進行隨機教育,對學生的行為教育應貫穿于學生一日生活中,應從點滴小事抓起。師應多觀察了解學生,多與學生溝通聯(lián)系,發(fā)現(xiàn)問題及時解決處理,使學生在從身邊的事例中接受深刻的教育,真正做到曉之以理,動之以情。要與學生之間建立一座心靈相通的愛心橋梁。以關愛之心來觸動他的心弦?!皠又谇椋瑫灾诶怼?,用師愛去溫暖他,用情去感化他,從而促使他主動地認識并改正錯誤。深入實踐,讓學生去參加有意義的活動,增強學生辨別是非的能力。
作為一名教師,應該“送人玫瑰,手有余香”。在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時,要給予學生更多真誠的鼓勵,無論是一個人的信心的獲得、價值觀的確立,還是一個良好習慣的形成,鼓勵無疑是非常重要。因此,只有尊重、賞識自己的學生,才能走進他們的心靈,才能讓他們充滿自信,成為身心健康的人。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