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亮亮
【摘要】史料教學是指在歷史教學過程中,教師指導學生對相關的史料進行處理,使學生自主地從材料中獲取歷史信息,并利用這種信息完成對歷史探究的一種教學模式。史料教學在我們的歷史教學中越來越重要,如何選擇準確的史料,成為歷史教師共同追求的目標。在史料教學中,選材要貼近學生,要有思考性,要適量。
【關鍵詞】史料教學 學生主體性 思考性 適量性
中國分類號:K05
一、選材要突出學生主體,貼近現(xiàn)實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是一個引導者、支持者、幫助者”我們進行史料教學也一樣,也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選擇史料要從學生的角度出發(fā)。
現(xiàn)實生活是歷史生活延續(xù)過程里的一種“現(xiàn)在進行時”狀態(tài),沒有歷史,就沒有現(xiàn)實。越是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材料,越能引起學生的好奇心。例如,上《物質(zhì)文化生活的變遷》一課時可以從學生熟悉的清宮戲的官服來導入,體現(xiàn)出來的等級差異,能馬上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過來。在講到現(xiàn)代服飾的時候可以讓學生觀察一下自己班同學的著裝,除校服外有沒有穿著一樣的?然后得出,現(xiàn)在服飾款式層出不窮,無論男生、女生都充分展示個性,不受身份等級的限制。接著進一步引導這是為什么呢?現(xiàn)在中國的政治民主制度,經(jīng)濟和生活水平的提高。
教師只有關注現(xiàn)實、關注思想,將歷史教學與學生的生活體驗相結合,才能使歷史教學發(fā)揮其應有的現(xiàn)實功能。以上例子力求在歷史聯(lián)系現(xiàn)實的思考中讓學生認識生活中的歷史,讓學生歷史地認識生活,達到課標所提出的使學生“學習從歷史的角度去了解和思考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系”,從而培養(yǎng)學生尊重歷史,追求真實的學習態(tài)度和人生態(tài)度。
二、選材要有思考性
史料教學雖然非常有必要性,但并非每節(jié)課,每一個問題都需要增加史料。我們在進行教學設計時,需要考慮在完成教學目標過程中是否需要運用史料,運用哪些史料。
選材要有針對性
選材要有針對性,就是選取的材料最好是能集中說明要論述的觀點。最好能圍繞教材的重點、難點,選用最具典型性和啟發(fā)性的史料作為素材。比如《羅斯福新政》,新政的實質(zhì)、評價是重點也是難點。針對這個問題我們可以設計這些史料。
材料一:羅斯福新政從一開始就遭到一部分資本家的反對,報紙上連篇咒罵羅斯福是“向富人敲竹杠”,說羅斯福天天都吃“烤百萬富翁”;在關于《社會保障法》的聽證會上,有人高喊“這個法案是從《共產(chǎn)黨宣言》第18頁逐字逐句抄來的”。
材料二:一部分無產(chǎn)階級人士認為羅斯福新政完全是維護壟斷資本家利益的,沒有任何進步作用,他以少量的所謂救濟來麻痹工人的斗志。
通過這兩則材料學生可以很容易得出實質(zhì)是在維護資本主義制度的前提下,對資本主義生產(chǎn)關系的局部調(diào)整。
值得注意的是教師在選擇史料時,在注重選擇史料內(nèi)容的針對性的同時,不能導致史料在真實性和科學性上產(chǎn)生問題。
(二)選材形式要多樣
一是應注重史料類型的多樣。
史料可分為文字史料和圖片史料兩大類?;蛘邔⑹妨戏譃榈谝皇质妨虾偷诙质妨?。前者是指接近或直接在歷史發(fā)生當時所產(chǎn)生,可直接作為歷史根據(jù)的史料,后者是指經(jīng)過后人運用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及詮釋。教師在選擇時盡可能選擇不同種類的史料,做到文字、圖片、口述等史料兼顧,第一手和第二手史料兼顧。如講述《古代手工業(yè)經(jīng)濟時》時,把考古發(fā)現(xiàn)、史家著述、文學作品相結合,這樣學生既可以學會區(qū)分原始材料和第二手材料,又可以了解不同史料的價值。
二是史料內(nèi)容或視角、立場的多樣。
如對同一主題、事件或同一歷史人物選擇評價不同的文獻史料,既可以拓寬學生的視野,又可以讓學生理解一些史學的基本理論。比如上《中國古代藝術》中書法藝術時,可以多展示一些書法家的作品,使學生體會書法問什么被稱為藝術。講京劇是可以插播視頻、音樂,展示京劇里不同角色的臉譜,服裝等,使學生深刻體會到京劇是中國的國粹。這樣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又避免學生出現(xiàn)審美疲勞。
三、選材要適量
在教學過程中如果過多的運用史料,會增加學生的負擔,也會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中國俗話說“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越滩睦镉械谋M量引用教材的史料,教材沒有的才進行適當?shù)匮a充。
(一)教材中現(xiàn)成的史料是史料教學的主體。
教材現(xiàn)成有的史料盡量用教材的,能減少學生的學習負擔。新教材有一個明顯的特征,就是增加了大量歷史的原始材料,文獻資料﹑圖表﹑照片等,這些材料蘊涵豐富的歷史信息,基本上都是圍繞教材的重點、難點內(nèi)容選取的,具有情境性、典型性、深刻性和啟示性。教師在備課時應該分析史料,結合教材內(nèi)容,精心推敲,預先做出簡明扼要的答案,把史料、思考題有機融合進教案之中,以促進難點和重點內(nèi)容突破。
(二)教學圍繞教學目的,有時還需適當補充史料。
由于篇幅等原因,高中歷史教材重點和難點內(nèi)容并不是都有史料及思考題的,但是教材中有些重點內(nèi)容教師一下子難以說明,或者只有歷史結論而沒有說明的過程,使學生難以理解,所以需要史實說明,做到論從史出。在講《漢代儒學》中選官制度時,教材只提到了世官制和察舉制,因此很有必要做補充。
材料一:世官制:始于夏商,盛于周,終于戰(zhàn)國。周世官制與當時推行的宗法制分封制緊密結合,擔任王室或諸侯國官職的大小貴族,均遵照嫡長子繼承的原則世代壟斷官職,占有封地。春秋戰(zhàn)國時,社會開始大變革。出于爭霸斗爭的需要,一些大國突破世官制的框架,實行明賢制度,世官制時代結束。
材料二:察舉制:一種由下而上推選人才的選官制度。此制選官,先經(jīng)官吏察訪,然后推薦給中央予以任用。薦舉的標準主要看德行和才能,即“選賢使能”。東漢時期,豪強地主把持鄉(xiāng)舉里選,使門第族望成為選舉的依據(jù)。察舉制作為一種比較完備的選官制度,對當時的政治、經(jīng)濟發(fā)展起了一定的作用。
通過補充學生可以更清楚地理解科舉制的設立,體現(xiàn)出了公平、公正性等特點。
補充史料時,史料過長,學生閱讀所需時間長,影響歷史課堂教學任務的完成。史料過短,無法為學生提供必要的思維空間。筆者認為一則史料的長度在70~200字是最適宜的,。
作為一線歷史教師,我們一定要準確地運用史料教學。這對于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意識與科學精神,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培養(yǎng)學生歷史地、辨證地分析問題,通過歷史表象認識事物本質(zhì)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閱讀、理解史料,并運用有效信息進行論證的能力等等,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詹姆斯·洛溫《老師的謊言》
(2) 李稚勇:《論史料教學的價值》
(3) 聶幼犁主編:《歷史課程與教學論》,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4) 龔愛琴 《在史料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歷史教學問題》2005年第2期
(5) 陳新民《英國歷史教學中的史料教學》《國外學科教育》 2001年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