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素芬
摘 要:懲罰成為一個有爭議的話題和懲罰的不當使用產生的副作用有一定關系。本文分析了懲罰的不當使用及其負面效應,并運用強化理論對懲罰的研究,從技術策略上提出恰當?shù)厥褂脩土P應遵循的幾個原則。
關鍵詞:懲罰 矯正 強化理論
【中圖分類號】G640
每一個從學生時代過來的人都有過程度不同地受到老師懲罰的經歷。每一位教師在他的從教經歷中也不同程度地使用過懲罰這個工具。但隨著素質教育的實施,快樂教育、賞識教育等觀念的引入,懲罰越來越成為一個有爭議的話題。老師在教學中到底可不可以用懲罰?如果不可以,當學生出現(xiàn)不當行為的時候,教師該怎么辦?但如果允許使用懲罰,該如何才能用好?因為在我們的身邊經常會發(fā)現(xiàn),很多教育過程中懲罰在被不恰當?shù)厥褂?,造成很多我們不愿意看到的結果甚至是惡果。那么如何才能避免不當使用?
一、懲罰的不當使用及其負面效應
例舉(同學講述的經歷):語文課上老師讓我們寫一篇話題作文,圍繞一個題目展開?;丶液螅蟛糠滞瑢W都自己寫了一篇作文交了上去,只有少數(shù)同學抄了一篇差不多主題的。第二天,老師覺得大多數(shù)同學寫得不好,讓我們退回去重寫。還嚴厲批評我們沒好好聽他的課。而被他通過的作文都是那些抄襲的同學的作品。他又給我們上了一節(jié)課專講如何寫好這篇作文。第二天,差不多所有同學都是抄了一篇或模仿該老師講的幾個類似的故事。而我由于第一篇寫得較隨便被批評了,因此就很認真地重寫了一篇并且自認為寫的還不錯,就交了上去。結果上課時,老師一進教室就發(fā)火了,叫我和幾個同學上講臺讀自己的作文。并在全班同學面前訓斥了我們幾個“為什么還是寫不好”“上課不認真”等等,還叫其他同學評判我們幾個哪里寫得不好。后來又叫我們重寫一篇交上去。我們幾個當時都很無語,我心里也很不甘,就賭氣交了一篇旁邊同學抄過的原封不動地交了上去。原以為老師會叫我再次重寫,結果沒想到,交到他老師面前時他居然還挺“欣慰”,就這樣讓我通過了。
同學當時的心里體驗:由于第一篇寫得較隨便被批評時,心里是服氣的;第二次認真重寫了一篇被在全班同學面前訓斥時心里也很不甘;第三次賭氣抄了同學抄過的一篇居然讓老師“欣慰”,就在心理產生了對老師教學方法的排斥。
同學后續(xù)的行為:從此以后開啟了我抄作文的行為,甚至該老師布置的其它作業(yè)大多也都開始抄了;將該老師說的話當成耳旁風;上課該老師提問我問題時,不管知不知道答案我都說不知道;在接受該老師教語文的一年時間里我整個人的心理都很消極的。
很明顯,在上例中,老師使用懲罰的效果是負面的,背離了使用的目的——老師的初衷本來是想讓學生認真對待他布置的作文,但一次次使用懲罰后引起的后果卻是學生不但沒有了認真對待作文,連其他作業(yè)也都失卻了認真。甚至在學生的心理還產生了長達一年的消極情感,影響了學生心理的健康發(fā)展。
二、 強化理論對于懲罰的研究
美國的行為主義心理學家斯金納在他的強化理論中對懲罰及其作用進行了仔細的研究。他認為,懲罰是一種呈現(xiàn)厭惡刺激或剝奪滿意行為的手段,它可以起到減少某種行為發(fā)生率的作用。因此它可以用來控制行為。但是,斯金納同時認為,懲罰并不是一種改變行為的理想方法。因為它是通過讓行為者產生痛苦的心理體驗而起作用的,因此可能會帶來不良的情緒反應。而不當?shù)膽土P則會引起適得其反的效果。
三、基于強化理論,對不當懲罰的矯正
1、懲罰不宜用在學生付出努力的行為上
懲罰的作用只是抑制并不能消除某種行為的發(fā)生,更不能為行為者指出改進的方向;因此,只有當學生出現(xiàn)行為違背規(guī)則的失當行為(如抄襲作文,損害他人正當利益)時才適合使用懲罰。而當學生在學習中(如作文時)付出了努力只是結果不夠令人滿意時,懲罰學生等于懲罰了學生的努力和探索精神,屬于不當使用,會產生較大的負面效應,損害學生的學習動機和創(chuàng)造性。
2、懲罰需結合正、負強化一起使用
正、負強化都是斯金納強化理論的核心概念。正強化是通過呈現(xiàn)愉快刺激增加行為的發(fā)生率;負強化是通過撤銷厭惡刺激增加行為的發(fā)生率,正負強化都可以增加行為的發(fā)生率。
由于懲罰這種控制行為的手段不是簡單地起作用的,而是通過給人制造痛苦來起作用的,因此一味地單獨運用懲罰來教育學生也會產生較強的副作用,主要是學生體會太多的負面情緒會產生消極心理甚至避敗性心理。因此,當學生在懲罰的狀態(tài)下有所改悟時,教師應及時地減少懲罰,即采用負強化;當學生一旦出現(xiàn)適當?shù)男袨榻處焺t應抓住時機進行表揚,即采用正強化。正、負強化的結合才能讓學生知道什么樣的行為是被接受的、正確的,什么樣的行為是不被接受的,也才會有明確的努力方向。
3、避免使用體罰
體罰是一種極其痛苦的身心刺激,孩子經常受體罰刺激,就會在心理累積無限的痛苦,等到他有能力釋放的時候,就會模仿暴力性行為,粗暴、殘酷地攻擊別人。體罰因其巨大的副作用,在我國的法律中已被明令禁止。
4、避免在公眾場合下使用懲罰
公眾場合的懲罰最容易使受罰者的尊嚴受到威脅,產生不安全感甚至焦慮。特別是對自信力不夠強的學生,想要取得好的效果需要保護好其尊嚴。畢竟懲罰的目的不是為了發(fā)泄不滿,而是要讓學生明白什么行為是不被接受的。
參考文獻:
1.陳琦、劉儒德,當代教育心理學,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4
2.皮連生,教育心理學,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6
3.鄭文莉 畢新燕,懲罰與否——教師兩難選擇的原因與對策,現(xiàn)代教育教學·普教研究,2013.12
4. 劉煦,懲罰與負強化在大學生違規(guī)行為教育管理中的應用,科學管理,2013.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