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玉梅
【中圖分類號】G4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2-0052-01
新課改使我們逐漸的更新課程理念,并以全新的理念,全新的教學目標指導我們課堂教學的實施,也隨之出現(xiàn)了一些難題與深層次問題,我們如何把課堂改革與知識的落實更好的結合是目前值得探討的重要問題。
首先,教學方法的創(chuàng)新是為了更好地幫助學生理解知識,更好地提高學生學習能力,學生如何去有效地學到更多新的知識是教學的主要目的所在,適合學生的方法才是好方法。
(一)尋求體現(xiàn)地理教學可生成性的方法
我們學生思維品質和綜合素質各異,不能用一種統(tǒng)一的模式去教育和培養(yǎng)他們。教學活動的目標指向僅僅是預設性目標,課堂應該將預設性目標和生成性目標相結合,達到教學共性和個性的共鳴與和諧共存。
(二)深入挖掘教材內涵,靈活運用教法
教師應“以學定法”,我們在備課時認真鉆研教材,熟悉課程標準后,從多角度設計方案來針對課堂上學生的具體情況。
1.活用教材
地理教材是“學”的材料而不是“教”的材料,地理教材不是教學的依據(jù),教師注重新圖表、新材料、新案例切入,注重培養(yǎng)地理學科思維和方法。注重學以致用,加強對學生綜合運用地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培養(yǎng)。
2.準確把握教與學的關系
在教法選擇上,還要注意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發(fā)揮學生的自主性。教法選擇的好,不僅可以增強學生的學習地理的興趣,還可以促進學生的發(fā)展,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創(chuàng)造能力。而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是新課程改革中的一個重要任務。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都是在教師為學生創(chuàng)設的各種情境中迸射的。同時,教材的核心內容:學科的原理、概念、規(guī)律、方法,都是依靠新課標編寫的,教材是組織學習的藍本,是學生自主學習的依據(jù),是聯(lián)系新課程標準的紐帶,是實現(xiàn)新課程標準的橋梁。
3.調控課堂氣氛,使課堂張弛有致,意趣盎然
討論給課堂帶來一份精彩,給學生帶來幾分自信,更可拓寬教師的教學思路,提高教學水平,教師不斷地提高教學的調控技巧,不斷地反思教學中的“偽探究”,避免在教學過程中出現(xiàn)“內傷”,使課堂探究更有效。
4.重視圖表的訓練和信息的提取
我們常說:“地圖是地理的第二語言”,“圖表是地理信息的重要載體”, 在地理教學過程中,不僅要讓學生熟悉各種圖表類型,把知識點落實到地圖上,還要讓他們建立圖表之間的聯(lián)系,把握圖表之間的變式,圖文之間的聯(lián)系。培養(yǎng)學生準確判讀地理圖表、從圖表中提取信息、分析推理,不僅是學生能否入題的關鍵,更是高考取勝的法寶。
5.立足基礎,重視過程與方法的歸納與表述
我們在地理教與學的過程中,不僅要立足基礎,更要要將知識體系網(wǎng)絡化、綜合化,建立起各知識點之間的聯(lián)系,而且要能用地理術語規(guī)范的表述出來。
6.開拓學生視野,注意與現(xiàn)實生活的聯(lián)系
地理學習中,我們應該緊密結合實際,插入新的案例,深入研究身邊的地理、生活中的地理。這樣,不僅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能提高學生的思維,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7.加強地理綜合實踐活動,提高學生綜合實踐能力
教學實踐表明:教學中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jīng)驗入手,緊密聯(lián)系生產(chǎn)生活實際,學生較容易理解和接受,學習興趣更加濃厚;新考綱注重實踐性,加強對考生綜合運用地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考查。在課堂教學中,引入地理實驗和地理模型,讓學生在觀察、比較、體驗中去分析、去思考,在深入理解地理現(xiàn)象與原理的同時,也培養(yǎng)了學生敢于探究、勇于創(chuàng)新的學科素養(yǎng)。
其次,學生的學習激情和興趣的持續(xù)更是教學可持續(xù)性的的體現(xiàn),突出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重視學生的能力培養(yǎng),實現(xiàn)學生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一) 加強情感投入,分層激勵
俗話說:“自信是成功的一半”,學生只有在學習中有成功的體驗,才能進一步激發(fā)他們學習興趣。教師要善于和常用激勵之計:多書面表揚或口頭表揚,努力形成廣大學生積極進取、勇于創(chuàng)新的良好學習氛圍。充分調動學生的“思維參與”課堂是學生主動參與教學活動的主陣地,我們應該建構在教師指導下,以學生為主體,以問題為中心,師生互動的教學模式。那么,要如何調動學生主動參與地理課堂教學活動呢?其本質是調動學生的“思維參與”。第一,地理教師應當“吃透兩頭”,即教學內容與學生實際,創(chuàng)設情境,巧妙地提出問題,激發(fā)學生心理上的認識沖突,使學生產(chǎn)生一種“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弗能”的心態(tài)。這是“思維參與”的前提與基礎,也是學生主動參與的主要動力。第二,在課堂上地理教師要給學生放權,讓學生有想、做、說的機會,讓他們能圍繞某些問題進行質疑,交流合作,討論辯論,提供時空,讓學生有充分進行思考,表達思維的機會。第三,學生主動參與,教師重在引導。在學生參與地理教學活動過程中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而要教師不斷加以引導。在探討問題的過程中,教師的思維既要與學生融化在一起,又要始終起主導作用,因此只有教師有的放矢的不斷引導,學生才能不斷興奮,參與的積極性不斷得到調動,也只有在這樣主動的參與教學過程中,學生才能不斷得到發(fā)展。
(二)成立學習合作小組,鼓勵學生團結協(xié)作
合作學習有利于學生合作學習,解決課堂上未能解決的問題,既有利于學生的和諧共處,又能促進學生的發(fā)展提高。
(三)建立錯題集,培養(yǎng)學生及時反思的學習習慣
有人說:“錯題是最好的老師”。讓學生克服思維缺陷,優(yōu)化思維習慣是學生能否突破自我的關鍵。對此,我要求學生建立錯題集,把每次大考的錯題匯編起來,用紅筆修改,并寫上解題思路和反思;在每次作業(yè)批改過程中,我都要針對性的寫上評語,鼓勵他們的進步,但同時指出問題、提出要求。指導學生養(yǎng)成及時反思的學習習慣,促進學生解題能力的提升。
再次,建立學習過程與結果并重的評價機制,使評價成為學生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動力。
地理新課程標準要求建立學學習結果與學習過程并重的評價機制。強化評價的診斷和發(fā)展功能,弱化評價的甄別和選拔功能。為了實現(xiàn)評價目標的多元化,評價手段的多樣化,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并舉,定性評價和定量評價結合,評價不僅關注學生的學習結果,還應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也要關注實踐活動中表現(xiàn)出來的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的變化。良好的評價氛圍,會真正地激發(fā)學生主動參與的積極性,鼓勵性的評價機制激活了地理的課堂教學。
總之,沒有學生的主動參與,就沒有成功的地理課堂教學。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新課程高考將會愈加成熟,將會體現(xiàn)新課改的特點和素質教育的要求。這對我們高三地理教師來說更是一個新的挑戰(zhàn)。但我相信:堅持在新課程理念下的科學備考,及時反思、與時俱進,是切實推行新課改,貫徹實施素質教育的有效策略。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