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海成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言文是我國幾千年文明的沉淀,是文學中的經(jīng)典,是培養(yǎng)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最好載體之一。文言文的考查越來越被重視,扎實做好文言文教學工作,是每個語文老師必須認真探索的課題。本文從就自己在文言文教學過程所念的五字訣--------讀、點、譯、探、遷談?wù)勔恍\見。
一、讀——誦“讀”入心
俗語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 讀,是學習文言文的基本要求,指導(dǎo)學生反復(fù)誦讀是非常必要的,只有通過反復(fù)誦讀,才能增強其語感,從而獲得初步的感性知識。讀的形式多樣,個人讀、小組讀、全班讀,不一而足。但無論哪種讀法,都要能“誦讀入心”,不要“小和尚念經(jīng)——有口無心”,要真正讀到心里面去,在讀中悟,悟中讀;在讀中賞,賞中讀。我認為,文言文的誦讀在達到“正確、流利、有感情”的程度上,再讓學生“誦讀入心”,那么文言文的教學已成功一半。
二、點——“點”石成金
“點”, 就是教師適時適當?shù)摹包c撥”,做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 “點”,在文言文教學中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恰到好處地運用,一定能更好地把握和理解文章的內(nèi)容和中心。
1、 點到即止
在文言文教學中,絕不可“亂點鴛鴦譜”,該“點”即點,不該“點”絕不能點,“點”時還要做到“點到即止”。如講《岳陽樓記》中“屬予作文以記之”中的“以”時,讓學生聯(lián)系《孫權(quán)勸學》中的“蒙辭以軍中多務(wù)”中的“以”。教師“點到即止”,讓學生自己去理解、歸納、感悟。
2、點一通百
“點”要能觸類旁通,點一通百。如《桃花源記》中“便要還家”,“要”是通假字,它通“邀”,“ 邀請”的意思。通假字是文言文的一個重要知識點,此時要告訴學生通假字一般是同音、形似或同音又形似,由此引伸到其它通假字,這樣就達到了“點一通百”的效果。當然,也要學生記住一些常見的通假字,并在翻譯時注意聯(lián)系上下文和具體語境。
3、 畫龍點睛
在翻譯過程中,有些古今差異較大的詞義或一些特殊的文言句式,學生費盡九牛二虎之力也未必能翻譯出來,這就需要老師“畫龍點睛”。如 “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選自《三峽》)中的“奔”譯為“奔馳的快馬”,動詞作名詞用,而如果翻譯成“奔馳”則語句不通,在此立刻提醒學生,一般兩個動詞連用,其中后一個很可能是作名詞用。又如《 三峽》中“隱天蔽日”運用了互文的修辭手法,正常順序是“隱蔽天日”,“素湍綠潭,回清倒影”運用了并提的修辭手法,正常順序是“素湍回清,綠潭倒影?!毕襁@些句子,只有通過老師的點撥,學生才能真正理解。這時的點拔也才能真正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三、譯——“譯”箭雙雕
“譯”,就是把難懂生澀的文言文翻譯成通俗易懂的現(xiàn)代文,“譯”,是正確理解文意及拓展文本最關(guān)鍵的一環(huán)。翻譯時要能做到:看到文言文能譯成現(xiàn)代文,看到現(xiàn)代文也能還原成相應(yīng)的文言文。達到“譯”箭雙雕的效果。初中階段,文言文翻譯一般以直譯為主。直譯大致有三種方法:直接替換法、拆字組詞連句法、補充調(diào)整法。
1、直接替換法
“直接替換法”,即用現(xiàn)代漢語直接替代文言詞語,形成一一對應(yīng)的形式。如《陋室銘》中的“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只要把“在”、“則”、“名”、“靈”分別譯成“在于”、“就”、“出名”、“靈驗”即可。這種方法只要翻譯一兩個相對較難的字則可,其它的字基本不譯。這種方法也最容易實現(xiàn)“譯”箭雙雕。
2、拆字組詞連句法
“拆字組詞連句法” 即把一個句子中的每一個字拆開組詞,然后再連詞成句。如《與朱元思書》中的“游魚細石”,“疏條交映”。
運用這種方法時,組詞要依具體情況而定,組的詞要能通暢又符合語境。如《三峽》中“清榮峻茂”的翻譯,“清”、“榮”、“ 峻”、“ 茂”可以組很多詞,就“清”字的組詞就有“清澈、清亮、清白、水清”等,那如何取舍呢?就看具體語言環(huán)境,“榮”“茂”都可以解釋成“茂盛”,而又只有樹草才能“茂盛”,這樣很易得知“樹茂、草盛”。另外文章寫的是三峽的山水,根據(jù)句子前后聯(lián)系,很容易得知該句翻譯為“水清、山峻、樹茂、草盛”。在熟讀課文的基礎(chǔ)上,這種方法也較容易實現(xiàn)“譯”箭雙雕。
3、補充調(diào)整法
按照“拆字組詞連句法,“見二蟲斗草間”(選自《 童趣》),則譯為“看見兩只小蟲爭斗草間”。這個句子不僅不通順、讀起來也拗口。這時,就需要補充調(diào)整法了,“補充調(diào)整法” 就是該補充成分的要補充,該補足音節(jié)的要補齊,該調(diào)整語序的要調(diào)整,上面列舉的“看見兩只小蟲爭斗草間”之所以拗口,是因為少了主語,狀語又后置了,整理之后應(yīng)為“(我)看見兩只小蟲(在)草間爭斗”。 當然這種方法,要實現(xiàn)“譯”箭雙雕還是有點難度,但只要你熟悉了文言文的一些基本的語法、句型等,還是能夠駕輕就熟的。
四、探——“探”微溯源
探,即探究、探討。探微溯源,就是指根據(jù)某種現(xiàn)象或細小問題來探究、探討文章的寓意、中心等?!疤健笔巧钊敕治鑫恼碌闹匾画h(huán),不容忽視。在分析文章時,要能以小見大,探微溯源。如講《黔之驢》時,我說全文著力描繪的是老虎,那題目改為《黔之虎》不是更好嗎?學生一時也愣住了,后來經(jīng)過學生的認真探討、分析,得出結(jié)論:這樣更有利于反襯驢的軟弱無能。
五、遷——“遷”木成林
遷,即遷移,就是利用課內(nèi)所學文言知識遷移到課外閱讀。達到以一當十,“遷”木成林的效果。學生是否具有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不是看他能否閱讀已學過的文言文,而主要是看他能否運用已學過的文言文知識,解決課外文言文閱讀。因此,在文言文教學中,“遷移”的訓練應(yīng)高度重視。遷移的方式常有兩種:一是向與課文難度相當?shù)恼n外文言文遷移,主要從文言文知識或思想內(nèi)容等方面遷移。如學了《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就可選《孫叔敖為楚令尹》進行比照閱讀,在鞏固課內(nèi)文言知識的同時,更進一步地把握孫叔敖這個人物形象。二是向現(xiàn)代漢語遷移,主要把文言課文中的詞義與現(xiàn)代漢語進行對比遷移,從而更好地理解詞義。如“可以為師矣”(選自《論語》)中的“可以”和現(xiàn)代漢語中的“可以”對照。當然,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yīng)注重教給學生辨析的方法,找出規(guī)律進行總結(jié),使之能舉一反三,遷木成林。
以上是本人在文言文教學過程中所采念的“五字訣”,很多看法或做法都比較膚淺。教無定法,只要能夠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能夠激發(fā)學生學習文言文的濃厚興趣,能夠提高學生文言文的考試成績,就可以在課堂教學中大膽嘗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