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迪
在日本,讀博而心有旁顧,很難。讀博,心有旁顧而能有大成就者,更難。如還未讀,可好好想想不遲。如已決心讀,那真要有破釜沉舟的氣概了。
最近,有一在大學工作的朋友說:“有的中國赴日學子,還不懂讀博究竟是什么意思?!睘槭裁催@么說呢?至少在日本,一個選擇了讀博的人,那就意味著他立志拋棄其他誘惑,要一生“侍奉”學術。當然,現(xiàn)實中有許多例外,但至少在外人看,選擇讀博,是拋棄了常人的許多快樂,如在深山古剎中修行,走的是一條艱苦的“修道”旅程。
今天,對于想從事學術研究的人來說,博士學位日益重要。當然,即使在當下,也有不少日本大學的教授,沒有博士學位。這些人中,一類比較年長。因為幾十年前,應募日本大學教職,博士學位并非必需。因此,我們看日本教授履歷,往往有“某某大學博士課程修了”字樣。這意味著,博士是讀了,只是沒拿到學位。另一類人,閱歷豐富、社會知名度高,他們可以沒有博士學位。他們受聘,可替大學宣傳。不過,目前日本幾乎所有大學,都在提高招收教師的門檻。應聘教職,博士學位已是標配。
以前有人說,在美國,一張博士證書如汽車駕駛執(zhí)照,而在日本,一張博士證書則如“20年安全駕駛無事故證明書”。這就是說,美國的博士證書,是證明一個人可獨立搞學術研究了,而日本的博士學位,則如同一種名譽,證明你在這個領域成就斐然,獲得廣泛尊敬。這種說法不是沒有道理。
回顧日本學術史,19世紀至20世紀末,讀博沒學位很正常。但進入21世紀,國際化、全球化浪潮到達日本。日本政府也感到,如果大學不發(fā)博士學位太小氣,不利于日本大學國際競爭。于是,從本世紀開始,日本大學逐漸擴招博士生,也逐漸發(fā)放博士學位了。當然,這是一個令人歡欣鼓舞的事情,但結果卻是,許多人拿到博士即失業(yè),尤其文科博士,找工作很難。
盡管如此,日本大學中,還存在一個很大的讀博群體。仔細分析,這個群體內,有各種類型。其中一類是他們要學位,但卻決意不從事學術。這類人,從其目的看,可定義為“追求學歷圓滿型”。以一般人觀點看,大學文憑足矣,但這類人卻認為,只有拿到“博士”,學歷才算終點。因此,讀碩讀博本身,對他們來說就是目的。
在上述類型中,不少人有些“小作為”。有一博士生每天很忙。我很奇怪他忙什么。他說,他朋友辦一網站,需要小說連載“吸粉”。于是他兩肋插刀,沒日沒夜替朋友寫小說。這類博士生,學位要,但他們另有工作,志不在學術。
另一類人,讀博并無目的,他們僅是缺乏人生目標,所以跑來讀博。因為沒有目標,他們就把自己學習期延長。這類人屬“逃避人生型”。讀書期間,可以打打工糊口,加之日本讀博學費并不太貴,幾年博士,很容易混。這類人,拒絕早九晚五的工薪族生活,也不喜歡家室羈累,于是鉆進象牙塔中。我不知道他們是否快樂,但每每問及這個問題,他們都說“這種生活挺好”。
還有一類人,也許可劃歸為“生活型”。這類博士生,雖然也有拿博意向,但婚姻、生兒育子負擔沉重,無法安心向學。有一博士生,讀書期間生了幾個孩子,這一期間,喪失了讀書銳氣與自信。在日本,讀書育兒如若兩立,則十分困難。
讀博,真不輕松。一般來說,文科要讀四五年甚至更長?!凹葋碇畡t安之”。要潛心讀書、查閱資料、撰寫論文、發(fā)表論文。導師對博士生的學習,尊重自主性。而國內來的同學,以為老師沒催,就是沒要求。其實大謬不然。日本大學,強調“自主”“自立”,你要積極找導師報告,而非導師天天監(jiān)督。因此,在日本讀博,非有雄心大志者難以成就。沒人催你,你只有自己催自己;更沒人逼你,只有你自己逼自己。內心軟弱、缺乏堅定志向的人,往往都在此止步。
在日本,讀博而心有旁顧,很難。讀博,心有旁顧而能有大成就者,更難。如還未讀,可好好想想不遲。如已決心讀,那真要有破釜沉舟的氣概了。
在日本讀博,非有雄心大志者難以成就。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