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永生,高 潔
(北京電力醫(yī)院內分泌科,北京 100073)
淺談智能型血糖儀在臨床中的應用
邢永生,高 潔
(北京電力醫(yī)院內分泌科,北京 100073)
目的 探討血糖信息化管理模式下智能型血糖儀在臨床中的應用效果。方法 選取2016年1~8月我院內分泌科病房住院的300例2型糖尿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將其隨機分成觀察組和對照組,各150例。觀察組采取血糖信息化管理模式與智能型血糖儀(GLUPAD)對血糖進行監(jiān)測,對照組采取傳統(tǒng)血糖監(jiān)測模式與傳統(tǒng)便攜式血糖儀對血糖進行監(jiān)測,對兩組患者進行持續(xù)2個月的治療,并對比兩組完成血糖檢測、記錄及反饋用時、轉抄誤差率、血糖數值準確率、信息識別準確率、血糖達標時間、低血糖發(fā)生率及醫(yī)護人員與患者的滿意度。結果 觀察組完成血糖檢測、記錄及反饋用時、轉抄誤差率、血糖達標時間、低血糖發(fā)生率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血糖數值準確率、信息識別準確率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觀察組醫(yī)護人員及患者對血糖檢測的滿意度分別為92.67%、88.00%,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結論 血糖信息化管理模式下智能型血糖儀應用于院內血糖管理中可有效控制患者的血糖,提高醫(yī)護人員及患者的滿意度。
智能型血糖儀;血糖信息化管理;血糖檢測;效率;滿意度
糖尿病作為常見的慢性終身性疾病,在我國具有龐大的患病群體,且近年來發(fā)病率有逐年升高的趨勢,即便是未合并糖尿病的住院患者,其血糖異?,F象也十分常見[1]。糖尿病的長期規(guī)范化治療有賴于糖尿病的長期管理,而在目前我國的醫(yī)療模式下,糖尿病的管理主要依靠的是被動就醫(yī)與患者自覺管理,但因缺乏系統(tǒng)性與規(guī)范性,血糖控制達標率并不理想[2]。血糖信息化管理系統(tǒng)是近年來逐漸在內分泌科推廣使用的一種臨床信息系統(tǒng)(HIS),其通過將糖尿病患者的血糖管理和床旁血糖檢測有機結合,實現了血糖數據的檢測、傳輸、管理的自動化以及信息化,有效提高了臨床診療率[3]。GLUPAD智能型血糖儀與傳統(tǒng)的便攜式血糖儀相比具有諸多優(yōu)勢,其綜合具備了識別患者信息、檢測血糖、數據傳輸、分析血糖以及質控管理5大功能。為探討血糖信息化管理模式下智能型血糖儀在院內血糖管理中的應用效果,將其與傳統(tǒng)血糖監(jiān)測模式下傳統(tǒng)便攜式血糖儀檢測及管理血糖進行對比。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1~8月我院內分泌科病房住院的300例2型糖尿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入選標準:①符合2型糖尿病診斷標準;②年齡18~80歲,性別不限;③初中以上文化程度,認知功能正常;④患者自愿參與此次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合并嚴重心腦血管疾??;②精神或神經系統(tǒng)疾?。虎墼袐D與哺乳期婦女。采取隨機數字表將患者分成對照組和觀察組,各150例。觀察組男87例,女63例,年齡22~79歲,平均年齡(59.1±7.6)歲,病程6個月~34年,平均病程(8.24±3.56)年;對照組男84例,女66例,年齡23~79歲,平均年齡(57.8±8.4)歲,病程6個月~32年,平均病程(8.16±4.25)年。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觀察組采取血糖信息化管理模式與智能型血糖儀對血糖進行監(jiān)測,引入北京華益血糖管理系統(tǒng)及智能血糖儀(GLUPAD),將其與我院HIS對接,由HIS提取患者信息,并下載至GLUPAD,護士在檢測血糖前,可通過GLUPAD對患者身份做出識別,血糖檢測完畢可將血糖數據經由GLUPAD同步至血糖信息化管理系統(tǒng)中,對數據做數字化處理及分析?;颊叨鄠€時段的血糖數據可自動形成圖表形式,醫(yī)生可通過查看圖文報告獲悉患者一段時間內血糖變化情況,指導降糖方案的實施及調整。對照組采取傳統(tǒng)血糖監(jiān)測模式與傳統(tǒng)便攜式血糖儀(拜安捷血糖儀)對血糖進行監(jiān)測。
1.3 觀察指標
(1)優(yōu)越性:統(tǒng)計兩種血糖儀完成血糖檢測、記錄及反饋用時、轉抄誤差率、血糖數值準確率,同時對比兩組患者信息識別準確率、血糖達標時間、低血糖發(fā)生率;(2)滿意度:采用血糖儀滿意度調查表評價醫(yī)護人員以及患者的滿意度。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取統(tǒng)計學軟件SPSS 19.0對數據進行處理,計數資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x2檢驗,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優(yōu)越性
觀察組完成血糖檢測、記錄及反饋用時、轉抄誤差率、血糖達標時間、低血糖發(fā)生率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血糖數值準確率、信息識別準確率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1)。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血糖檢測相關指標比較
2.2 滿意度
觀察組醫(yī)護人員及患者對血糖檢測的滿意度分別為92.67%、88.00%,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1)。見表2。
表2 兩組醫(yī)護人員及患者滿意度比較[n(%)]
隨著全球信息化的飛速發(fā)展,目前醫(yī)院信息系統(tǒng)已被公認是醫(yī)學信息學的一個重要分支,其對于改善醫(yī)院管理、提升醫(yī)療質量、促進醫(yī)院發(fā)展及全面建設起著關鍵性作用。與此同時,醫(yī)院對于臨床數據的管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利用信息化優(yōu)勢改善血糖數據的管理現狀,減輕醫(yī)護工作者繁重的工作量,成為醫(yī)院管理領域面臨的重要問題[4]。對于糖尿病患者而言,有效控制血糖是保障患者健康、改善患者預后的關鍵。目前在糖尿病患者血糖的管理上,國內絕大多數醫(yī)院仍舊采取的是單一的管理模式,即醫(yī)護人員采取便攜式血糖儀、血糖試紙對患者逐一進行血糖檢測,再根據測得的結果手工錄入微機中或一次性打印,上述過程既費時費力,也容易出錯,查閱起來十分不便。而在歐美發(fā)達國家,目前已普遍采取信息化管理模式對血糖檢測進行管理,并與其他系統(tǒng)相整合,通過數據集成化實現對數據的全要素管理[5]。
近年來,我國糖尿病患病人數呈快速增多趨勢,并給社會以及家庭帶來了較重的經濟負擔。糖尿病除了本身存在的危害外,血糖異常也可影響其他基礎疾病的發(fā)病與病情的緩解,還可增加手術患者圍手術期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嚴重感染的發(fā)生風險以及住院患者的死亡率[6]。對于糖尿病患者而言,及時了解患者血糖變化情況,并據此對降糖方案進行調整,對有效控制血糖、改善患者預后至關重要[7]。對于院內高血糖患者進行血糖控制時,還應重視降糖藥物或胰島素使用的安全性問題[8]。2010年美國糖尿病學會糖尿病治療指南中提出,控制血糖的目標應個體化,對血糖應做到密切監(jiān)測,盡可能減少低血糖的發(fā)生[9]。針對此,我院內分泌科開始引入血糖信息化管理系統(tǒng),以加強對糖尿病患者血糖的有效監(jiān)控。本研究中,觀察組的血糖達標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低血糖發(fā)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可見,血糖信息化管理系統(tǒng)的應用有助于快速有效的控制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同時提高降糖藥物或胰島素使用的安全性。
在糖尿病患者的血糖管理中,血糖監(jiān)測是至關重要的一環(huán),血糖監(jiān)測的結果對評估糖代謝紊亂程度、制定或調整降糖方案發(fā)揮著重要作用。本研究采取的血糖儀是GLUPAD,趙曉暉等[10]的研究顯示,GLUPAD在各血糖濃度范圍的檢測中,均表現出了很高的準確性與重復性。而經線性分析結果表明,GLUPAD的檢測結果和生化分析儀呈良好的相關性(r=0.9734)。GLUPAD除了能對患者信息、血糖數據、血糖測量時間等進行自動記錄外,還可有效管理血糖數據。GLUPAD支持高級算法,具有很高的準確性;其通過不同的顏色對血糖的高、低水平進行表示,更易于識別;可與工作站實現血糖數據一鍵交換,將分析結果以柱狀圖、餅圖、曲線等多種形式輸出,永久保存;可結合血糖曲線圖等對患者進行健康宣教。GLUPAD智能型血糖儀的上述功能均有助于提高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檢測的依從性,同時有助于提高醫(yī)護人員的工作效率,增強血糖管理效果。本研究中,觀察組完成血糖檢測、記錄及反饋用時、轉抄誤差率、血糖數值準確率、信息識別準確率均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醫(yī)護人員以及患者的滿意度均較對照組明顯提高。由此可見,智能型血糖儀應用的有效性。
綜上所述,血糖信息化管理系統(tǒng)以及智能型血糖儀的應用有助于提高對糖尿病患者的血糖管理效果,患者的血糖控制效果更佳,醫(yī)護人員以及患者的滿意度明顯提高,在醫(yī)院內分泌科室中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
[1] 廖 涌.中國糖尿病的流行病學現狀及展望[J].重慶醫(yī)科大學學報,2015,40(7):1042-1045.
[2] 嵇加佳,劉 林,樓青青,等.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行為及血糖控制現狀的研究[J].中華護理雜志,2014,49(5):617-620.
[3] 萬 青,曾天舒,胡 慧,等.醫(yī)院信息化血糖管理系統(tǒng)臨床應用實踐[J].護士進修雜志,2016,31(13):1186-1188.
[4] 伍 洪,王羽飛,王 力,等.基于信息化血糖即時監(jiān)測管理系統(tǒng)的建立與應用[J].中國醫(yī)學裝備,2014,11(7):42-44.
[5] Cook B, Moghissi E, Joshi R, et al. Inpatient point-of-care bedside glucose testing: preliminary data on use of connectivity informatics to measure hospital glycemic control [J]. Diabetes Technol Ther,2007,9(6):493-500.
[6] 中華醫(yī)學會內分泌學分會.中國成人住院患者高血糖管理目標專家共識[J].中華內分泌代謝雜志,2013,29(3):189-195.
[7] 王煜非,張愛芳,王鑒波,等.空腹和餐后手指末梢血糖與靜脈血糖濃度差異的比較分析[J].中華糖尿病雜志,2013,5(9):547-549.
[8] 中華醫(yī)學會糖尿病分會.新診斷2型糖尿病患者短期胰島素強化治療專家共識[J].中華醫(yī)學雜志,2013,93(20):1524-1526.
[9] Basevi V, Di MS, Morciano C, et al. Comment on: 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 Standards of medical care in diabetes-2011[J]. Diabetes Care,2011,34(8):1887.
[10] 趙曉暉,王曉靜,王麗麗,等.GLUPAD血糖儀的準確性和優(yōu)越性研究[J].山西醫(yī)藥雜志,2016,45(5):611-613.
本文編輯:張 鈺
R446.1
B
ISSN.2096-2479.2017.14.4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