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艷虹
摘要:隨著社會信息化步伐的加快和互聯(lián)網(wǎng)的逐步普及,我們的學生閱讀視野不斷擴大,我們教師的教學模式也在不斷的變化。在信息技術的大背景下,地理教學課堂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信息技術已逐漸融入到了課堂教學中。
關鍵詞:天氣系統(tǒng);信息技術
我們的社會正處于高速發(fā)展的階段,現(xiàn)代信息技術讓我們的生活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也讓我們的教學課堂發(fā)生了革命性的進步?,F(xiàn)代信息技術和教學課堂的整合成為了當前一個重要的研究的課題。面對教育信息化的挑戰(zhàn),傳統(tǒng)的教育教學模式受到了很大的沖擊,改變傳統(tǒng)的教育教學模式成為了當下不可阻擋的趨勢。作為地理教育最前線的我,如何探索教育信息化,總結教育信息化,已成為了一項重中之重的任務。
《常見的天氣系統(tǒng)》主要論述影響我國天氣變化的幾種常見的天氣系統(tǒng),在這堂課的教學中,學生要達到的過程與方法目標是通過對氣旋和冷鋒的案例學習指導,培養(yǎng)學生知識遷移能力,從而掌握“常見天氣系統(tǒng)的特點及其與天氣的關系”這個教學重點,克服“理解冷鋒、暖鋒與天氣的關系”這個教學難點,能結合生活,本課的學習還為后面第五單元氣象災害臺風、寒潮等的學習提供理論基礎。本校的學生基礎比較差,很多學生的初中地理幾乎是沒有認真學過,空間思維能力較弱,那如何幫助學生掌握本節(jié)的學習目標呢?很多那就需要現(xiàn)代教育信息在課堂中的融入。結合本校學生的實際情況,以下我粗淺地來談一談本人對地理教育信息化在《常見的天氣系統(tǒng)》中運用的一些體會和看法。
一、提供立體化的學習資源,拓寬學生視野
《常見的天氣系統(tǒng)》在傳統(tǒng)的教學中,主要是依賴教師在黑板寫和畫,本校的學生由于思維能力較弱,很多學生理解不透,有了豐富的網(wǎng)絡教室學習資源支持,也就是目前所指的立體化教材,它除了教材提供的文本、圖像以外,教師設計一些與學習主題有關的媒體資源和相關網(wǎng)站學習資料。教學課堂不再是枯燥,從此有了動畫、視頻等多樣的教學內容,提供立體化的學習資源,拓寬學生視野。
例如,在新課導入的時候,可以引用“天氣預報”的視頻,可以增加學生的興趣;在冷鋒、暖風的教學中,冷暖氣團是如何運動的,課本中只有一個靜態(tài)的圖,但是在現(xiàn)實中它們的不斷運動的,通過網(wǎng)絡教室學習資源,找到冷鋒、暖鋒形成的動態(tài)圖。又如氣旋與反氣旋的氣流立體運動圖(水平和垂直方向),直觀的給學生展現(xiàn)空氣的流動,幫助學生建立空間感;此外,在列舉大量天氣例子的同時,可以通過網(wǎng)絡上各種各樣的圖片和視頻,讓學生更加客觀,生動的理解,如臺風、沙塵暴等。特別是臺風,很多學生無法想象臺風是怎樣的,有了網(wǎng)絡教室學習資源支持,我們可以找到臺風的動態(tài)模擬視頻,這些都是傳統(tǒng)教學中難以做到的。
二、創(chuàng)設了多樣的學習情境,活躍課堂
有了網(wǎng)絡教室學習資源支持后,再結合多媒體技術和網(wǎng)絡技術,就能提供良好的界面、形象直觀的交互式學習環(huán)境,給學生創(chuàng)設了多樣的學習情境。多樣的學習情境可充分發(fā)揮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和興趣。從學習情境中,讓學生發(fā)現(xiàn)與總結出探究性的學習問題,成為學習任務完成的關鍵。
如,在分析“冷暖鋒面過境前、過境時、過境后的天氣變化”,我們制作FLASH的動畫(以梧州為例)創(chuàng)設學習情境,生動的展現(xiàn)出梧州的天氣變化,既貼近生活,幫助學生理解這個動態(tài)的過程,這時,我問學生:“我們梧州經歷了什么天氣系統(tǒng)過境???”學生活躍起來回答:“冷鋒”,然后再用表格的方式提出問題,讓學生分小組討論,總結出冷暖鋒過境的天氣變化。又如,在氣旋和反氣旋的教學中,學生對氣流的水平運動和垂直運動一直難以理解,我們可以利用白板作圖等功能,讓學生在我們課件中的高壓、低壓圖直接畫出氣流的運動;還可以利用網(wǎng)絡中的相關視頻結合多媒體幫助學生建立空間感,因為氣旋在水平面上是動的而不是靜的,比如說北半球的氣旋在水平面上的運動是逆時針輻合,這種動態(tài)的運動就會導致天氣的變化;然后給出動態(tài)圖示,讓學生試做天氣預報員,大家興趣盎然,紛紛發(fā)言,覺得這些知識學完后原來這么有用。將信息技術引入地理課堂教學后,通過建立不同的教學情境,減少課堂的枯燥無味,增加學生的興趣和培養(yǎng)學生思考問題的習慣,無形之中促進了變教師的“教為主”為學生的“學為主”這一目標的實現(xiàn)。
三、合理安排課堂練習
如果還是“一支粉筆、一塊黑板、一本教本”的傳統(tǒng)模式,《常見天氣系統(tǒng)》的教學會消耗很多時間在教師作圖、筆記板書上,課堂上還要讓學生拿出練習出來,花費時間較多,而且每本習題資料都不能完全合適本校學生的學情。有了信息技術的幫忙,促進了因材施教,我們可以通過課件的形式把合適學生學情的題目展現(xiàn)出來。課堂上,我們可以針對教材的重點、難點、疑點進行課堂練習,讓學生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如,在學完鋒面系統(tǒng)后,馬上展現(xiàn)常考的知識點和題型。還可以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選擇不同難度的練習,由易到難,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自我表現(xiàn)的機會,保持其良好的學習心態(tài),有利于學生的發(fā)展。
四、從課堂延伸到課外
除了注重課堂教學,也不能忽視了課外學習的作用,。在《常見的天氣系統(tǒng)》教學中,正當是在11月,此月份我國各地的天氣都因為冷空氣南下的影響出現(xiàn)了不同程度的變化,我根據(jù)課文的內容,讓學生上網(wǎng)查詢資料,深化對“冷空氣南下對我國的影響”這一主題的認識。學生根據(jù)自己的興趣在網(wǎng)上尋找相關的的信息。有的學生找來了梧州近段時間冷空氣入侵前后的天氣數(shù)據(jù);有的學生找來了影響我國冷空氣的來源資料……孩子們將學習的樂趣延伸到課堂之外,在查閱資料的過程中,深化了對課文內容的理解、認識,“樂學”由課內延伸到課外。
地理教學是一門充滿智慧的學科,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經常會遇到一些難于理解與掌握的內容。這些知識用常規(guī)方法很難突破,巧用信息技術,變抽象為具體,運用多媒體的直觀性,可使教學內容由虛變實,化靜為動,化復雜為簡明。有了信息技術手段與地理教學的結合,讓教師在《常見的天氣系統(tǒng)》教學中更加得心應手,讓學生在學習中充分調動了積極性、主動性,輕松愉快地投入到活動中。信息技術的運用,為地理教學增添了無窮魅力,真正優(yōu)化了地理課堂教學,為提高教學效率提供了廣闊的空間。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