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旭燕
【摘 要】目的:研究慢性鼻竇炎鼻息肉鼻內鏡手術整體治療的效果。方法:選擇2014年10月-2017年9月本科接診的慢性鼻竇炎鼻息肉病患80例,利用隨機數(shù)表法將之進行分組:A組和B組各40例。A組采取鼻內鏡療法,B組采取常規(guī)療法。綜合分析兩組不同方法治療的效果,并對其作出比較。結果:A組的臨床總有效率為92.5%,明顯比B組的72.5%高,組間差異顯著(P<0.05)。結論:采取鼻內鏡手術整體療法對慢性鼻竇炎鼻息肉病患進行治療,可有效提升其臨床療效,促進病情早日康復。
【關鍵詞】慢性鼻竇炎鼻息肉;激光;鼻內鏡手術;療效
臨床耳鼻喉科疾病中,慢性鼻竇炎鼻息肉比較常見,具有癥狀明顯、發(fā)病率高以及難以根治等特點,可對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較大損傷[1]。現(xiàn)階段,臨床醫(yī)師在治療慢性鼻竇炎鼻息肉病患之時可采取多種治療手段,比如:激光治療,藥物治療,微波治療,針灸治療等。但在近幾年中,隨著我國鼻內鏡技術的進一步發(fā)展,慢性鼻竇炎鼻息肉手術整體治療的效果得到了顯著的提升。對此,本文將重點剖析鼻內鏡手術整體治療在慢性鼻竇炎鼻息肉中的應用價值,總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2014年10月-2017年9月本科接診的慢性鼻竇炎鼻息肉病患80例,按照隨機數(shù)表法原理將之進行分組:A組和B組各40例。其中,A組男性患者23例,女性患者17例;年齡在25-67歲之間,平均(41.3±8.2)歲;病程在2-9年之間,平均(4.6±1.1)年;伴鼻塞癥狀者,4例;頭痛者,3例;嗅覺減退者,6例;膿性鼻涕者,3例;Ⅰ型18例,Ⅱ型15例,Ⅲ型8例。B組男性患者24例,女性患者16例;年齡在24-67歲之間,平均(41.5±8.1)歲;病程在2-10年之間,平均(4.9±1.3)年;伴鼻塞癥狀者,3例;頭痛者,2例;嗅覺減退者,4例;膿性鼻涕者,2例;Ⅰ型19例,Ⅱ型16例,Ⅲ型6例。兩組都經(jīng)相關檢查確診符合慢性鼻竇炎鼻息肉診斷標準,簽署知情同意書,有完整的病歷資料,且能積極配合完成治療。比較各組的臨床癥狀和疾病類型等基線資料,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A組實行鼻內鏡整體手術治療,具體為:全麻成功后,選擇國內鼻內窺鏡和成套手術器械,同時嚴格按照Meserkkliger術式的實施流程,于鼻內鏡下,對患者的息肉進行徹底的切除。此后,再根據(jù)患者的病變情況,開放篩竇,同時對額竇和上額竇的自然口作擴大處理,讓竇口鼻道復合體保持引流通暢。手術過程中,需對患者的其它合并癥進行有效的處理。術后,予以患者常規(guī)抗生素治療。
B組實行傳統(tǒng)治療,也就是微波治療、藥物治療和激光治療,當中,Ⅰ型病患采取藥物療法,包括:鼻炎康以及鼻速通等,Ⅱ型病患采取微波療法,Ⅲ型病患采取激光療法。
1.3 療效判定標準
根據(jù)如下標準[2],對兩組不同方法治療的效果作出判斷:(1)治愈,內鏡檢查提示竇口開放良好;無膿性分泌物;竇腔黏膜上皮化;相關癥狀徹底消失。(2)顯效,內鏡檢查提示竇口開放較好;無膿性分泌物;竇腔黏膜上皮化;相關癥狀明顯緩解。(3)有效,內鏡檢查提示手術局部區(qū)域中有水腫現(xiàn)象;膿性分泌物較少;相關癥狀好轉。(4)無效,病情未改善或者惡化。其中,以治愈率、顯效率和有效率之和作為各組的臨床總有效率。
1.4 統(tǒng)計學分析
數(shù)據(jù)以統(tǒng)計學軟件SPSS 20.0分析,以( )表示計量資料,經(jīng)t檢驗;以[n(%)]表示計數(shù)資料,經(jīng)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經(jīng)計算,A組的臨床總有效率為92.5%,比B組的72.5%高,組間差異顯著(P<0.05)。
3 討論
當人體的鼻粘膜上皮受慢性炎癥等因素的影響而出現(xiàn)增生的情況之時,將會在黏膜表面上形成新生物,從而對鼻腔造成阻塞,并由此引發(fā)鼻腔通氣不暢亦或者是引流不暢等,也就是臨床上所謂的慢性鼻竇炎鼻息肉[3]。相關資料顯
(下轉第3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