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紅巖
今年小麥赤霉病在我縣重流行,全縣發(fā)病面積100萬畝,占麥播面積100%。據(jù)5月上、中旬普查,一般麥田病穗率為8.0%,最高70%以上。發(fā)病特點一是見病早,該病在我縣一般見病期在5/15日以后,而今年始見期在5月3日,較常年提前10天左右。二是發(fā)病重,特別是中、東部的沙土、沙壤土區(qū)發(fā)病明顯偏重,而西部粘壤土區(qū)發(fā)病稍輕。三是該病菌抗藥性增強,許多農戶施藥后效果不佳。因此,研究該病菌新的發(fā)生規(guī)律及防治技術是我們值得注意的一項內容。
影響今年小麥赤霉病發(fā)病的原因分析:
1、4月中、下旬小麥抽穗揚花期,雨日多,4月15-16日、19-20日、22-23日我縣均有小雨天氣,26-28日陰天,以上6次降水雖雨量不大,中間接連出現(xiàn)大霧天氣,空氣濕度及溫度一般(12-24℃之間,4月15、4月22日最高氣溫分別達29℃和30℃),對該病前期子孢子發(fā)育有利。5月上旬接連出現(xiàn)4次降水,分別在5月1日、2日、4日和5日,這四次降水均為小雨天氣,但溫度偏高,最高氣溫均在35-35℃,對該病加重侵染繁殖有利。5月13-14日又接連出現(xiàn)小-中雨天氣,對赤霉病流行更為雪上加霜。
2、4月中、下旬至5月上旬,麥田嚴重干旱,小麥長勢弱,抗病力下降。今年我縣的小麥遭受了歷史上的大災之年。苗期因凍害使全縣受害面積較大。而春季3-5月份,雖有幾次降水,但多為小雨天氣,麥田墑情差,旱情較重,特別是在小麥抽穗揚花以后,大多麥田極度缺水,對小麥后期生長極為不利,抗病能力明顯下降,這也是今年赤霉病偏重流行的因素之一。
3、近年來我縣玉米播種面積較大,而后期玉米收獲時均采用秸稈還田技術。因大多地塊秸桿還田質量差,未粉碎的玉米殘存物較多,這是小麥赤霉病病菌寄生繁殖的重要場所,由于菌源量大,易導致后期赤霉病的嚴重流行。
4、防治質量差。目前生產上農民僅對治蟲重視,而在小麥抽穗揚花期沒有穗蚜的情況下,眾多農戶對預防赤霉病重視不夠。雖然政府及技術部門多次宣傳指導,但能及時提前施藥防治的農戶不多。有部分農戶雖也施藥,但只有一次,且時間又不夠準確,連續(xù)二次噴藥的農戶很少。因此說,今后加大農技推廣體系建設,擴大示范推廣力度仍是一項十分重要的工作。
小麥莖基根腐病一般在小麥苗期多雨天氣發(fā)生,后期個別地凹潮濕地塊時有發(fā)生。今年我縣總體發(fā)生不重,其主要原因是今年我縣小麥苗期凍害嚴重,群體偏少。而春季3-5月份雨量偏少,麥田干旱,對該病流行不利。
防治對策:
1. 麥播前,玉米秸稈還田時,要保證質量,秸稈掩埋要充分,并確保腐熟到位,最大限度減少田間殘存量。
2. 提倡藥劑拌種。
3. 小麥齊穗后抓緊進行第一次施藥,視天氣變化情況及時進行第二次施藥,施藥品種應不斷進行新的試驗和更新。
(作者單位:466600河南省周口市西華縣植保站)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