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凡嬌
摘要:在心理咨詢過程中,共情是指治療者設身處地體會來訪者的感受、需求、痛苦等心理活動的心理歷程和能力。隨著我國高校研究生招生規(guī)模不斷擴大,研究生輔導員需求量不斷加大,提高研究生管理質量迫在眉睫。而將心理學理論中的共情應用到研究生輔導員工作中,能夠有效促進其學生管理工作,提高其學生管理質量。本文將對共情的定義及其在研究生輔導員工作中應用的必要性及可行性進行闡述分析,希望對高校研究生輔導員工作有所啟發(fā)。
關鍵詞:共情;高校研究生輔導員;合理應用
中圖分類號:G64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7)36-0228-02
20世紀50年代,人本主義心理學創(chuàng)始人之一卡爾·羅杰斯提出了“共情”一詞。在其提出的“來訪者中心療法”的咨詢理論中,共情被認為是一種重要的心理咨詢技能,受到各流派心理咨詢和治療家的推廣及應用。而將共情應用到高校研究生輔導員的工作中,能夠有效提高其工作效率,利于其各項學生工作的開展,從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共情的定義闡述
共情來自于德文術語“Einfühlung”。1987年,德國心理學家Theodore Lipps第一次將Einftlhlung這個詞應用于心理學中。1909年,美國心理學家Titchener首次使用英文術語empathy取代了“Einftlhlung”,并沿用至今。在我國《心理學大辭典》中,共情(empathy)可譯為“投情”、“共感”、“神入”、“感情移入”,是指治療者設身處地體會來訪者的感受、需求、痛苦等心理活動的心理歷程和能力。共情分兩個層次,一個是初級的共情,體現(xiàn)在一般會談技巧當中,局限于對某種情境作出具體情感反應;二是高級而準確的共情,即治療者進一步從對方的角度出發(fā),表明自己若處于同樣的情境將會有何種反應或態(tài)度,以啟發(fā)來訪者作更深入的自我檢討[1]。
高校很多輔導員剛畢業(yè)就加入學校教育的工作,缺乏必要的工作經(jīng)驗和人生歷練。作為高校教師隊伍和學生管理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為與他們年齡相差無幾的研究生服務,這是一個巨大的挑戰(zhàn),也是一項艱巨的任務。面對如此艱難的任務和挑戰(zhàn),研究生輔導員了解及學習有關心理學方面的知識是非常必要的。而心理咨詢中的共情技術恰能幫助他們更加準確地理解學生,并與學生建立良好的信任關系,勇敢而有把握地迎接工作中的困難,有利于其學生工作的順利開展。
二、共情在研究生輔導員工作中應用的必要性
研究生輔導員是開展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其隊伍狀況及工作水平對于研究生思想的引領、提升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而當前的現(xiàn)狀是十分復雜的。一方面,高校研究生輔導員的隊伍建設存在諸多問題;另一方面,高校研究生的特點突出,紛繁復雜。兩方面相互影響成為了研究生輔導員工作中的絆腳石,也讓共情技術的應用應運而生。
1.研究生輔導員數(shù)量配備不足,缺口大。目前,大部分高校都針對研究生這一群體配備了輔導員,但各高校的配備數(shù)量和人員結構卻不盡相同,總體比例還比較低。以我校研究生群體為例,我校研究生院2016級新報道注冊研究生共459人,分為6個班級,分配的輔導員僅4位,一位輔導員要面對上百名研究生,這無形中為其工作的有效開展及日常管理增加了壓力。
2.研究生輔導員對自身工作內(nèi)涵認識淺薄,工作能力亟待提高。近年來,國家對人才培養(yǎng)質量的要求不斷提高,各高校選聘研究生輔導員一般都要求碩士及以上學歷,博士研究生優(yōu)先考慮。但博士研究生擔任輔導員的意愿并不強烈,所以最終選聘結果一般為碩士畢業(yè)的研究生。他們對輔導員工作的內(nèi)涵認識不深,把握不準,缺乏洞察力及共情意識,經(jīng)常找不準自己的位置;在面對同齡人開展工作時,往往由于年齡、經(jīng)驗、學歷等問題而顯得力不從心;綜合素質不高,能力不強,加之自己所學專業(yè)與所帶研究生學習的專業(yè)并不相同,也給其工作開展加大了難度。
調查資料顯示,46.9%的研究生專職輔導員的專業(yè)背景與所負責的研究生專業(yè)相同或相近,32.9%的研究生輔導員具有心理學、教育學、管理學、思想政治教育學背景,這與研究生所期望的具有相同學科背景差距較大[2]。
3.研究生的組成結構復雜,分散性及流動性較大。高校研究生的年齡跨度大,他們中既有應屆本科畢業(yè)生,也有參加過工作的往屆生,更有甚者已有多年社會經(jīng)驗;有脫產(chǎn)學習的,也有在職攻讀的;有未婚的,也有已婚的。因此在學習能力、經(jīng)濟狀況、心理素質、社會閱歷等方面有著顯著的個體差異。
再者,我國研究生研究方向不盡相同,每個專業(yè)多則十幾人,少則幾人。他們上課時間不集中,在校時間短,集體活動參與不多,呈現(xiàn)出分散性的特點;部分研究生經(jīng)常跟隨導師到外地進行課題調研、項目合作或社會實踐等,流動性很大。這就給研究生輔導員的管理工作帶來了巨大的挑戰(zhàn),而共情技術的應用正好是這一挑戰(zhàn)的最佳砝碼。
4.研究生培養(yǎng)模式特殊,其成熟性較高。目前,我國研究生培養(yǎng)模式普遍實行的是導師制。研究生在校期間基本上是以導師為中心,進行專業(yè)學習和科研,他們有獨立的思考方式,處理問題的能力強,有的甚至超過輔導員,對其依賴程度也就大大降低,研究生輔導員的影響力和威信也隨之下降,在如何更好地與研究生溝通交流、實現(xiàn)相互配合模式方面也需要共情技術的支撐。
三、如何在研究生輔導員工作中應用共情技術
共情是一種人與人溝通的方法,研究生輔導員在應用共情技術輔導學生的過程中,要能夠知覺、體驗、分享和感受學生的情感變化,而不是只將其停留在工作理念上,相反,要轉化成一種有效的工作方式,達到對被教育者的理解、認同和支持,進而逐漸形成一種職業(yè)習慣。
1.用尊重和平等去對待。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認為,大多數(shù)時候人都有被尊重的需要,也就是說,每一個人都有渴望得到他人尊重的心理需求。作為研究生輔導員,要尊重每一位學生,這意味著既要完整接納與自己價值觀、人生觀相同或相類似的、出類拔萃的研究生,也要無條件接納有些許缺點或與自己個性特點不太融合的研究生,并能夠一視同仁,建立和諧、平等的師生關系。利用共情讓學生對其敞開心扉,建立相互信任和平等的朋友式關系,尊重學生的情感和人格,從而積極引導學生,幫助其自我管理和自我負責[3]。
2.用真誠和熱情去感化。熱情和真誠是每一位優(yōu)秀的研究生輔導員必備的素質和品格。所謂熱情,就是要對學生提出的合理要求及需要解決的相關問題正確對待,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nèi)幫助學生解決困難;所謂真誠就是要正確認識自己的角色位置,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情感交融。研究生輔導員要理解學生,站在學生的角度看待問題,思考解決問題的辦法,使共情達到更高的層次,并不斷審視自己是否擁有熱情和真誠的態(tài)度,站在學生的角度看學生出現(xiàn)的各種問題,不斷問自己是否做到了真正的共情。
3.表達共情要因人而異且適度?!肮睬樽鳛橐豁棞贤夹g,被認為是建立良好人際關系的最關鍵因素?!盵4]研究生輔導員的共情要面對不同特點的學生所帶來的各不相同的表現(xiàn)與問題,因此,表達共情要有所區(qū)別。對于性格內(nèi)向,迫切需要得到理解的學生更需要共情。一般來說,情緒穩(wěn)定的與情緒反應強烈的,表達清楚的與表達混亂的,需要理解愿望一般的與理解愿望強烈的,應給予后者更多的共情。同時,共情要適度,應與學生產(chǎn)生問題的嚴重程度和感受程度相匹配。
四、結語
共情在研究生輔導員工作中的合理應用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交往互動師生關系;有利于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有利于促進研究生的道德素質內(nèi)化及提高。研究生輔導員不能照搬管理教育本科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老方法,而應樹立以研究生為本的工作理念,恰當應用共情技術,加以敏感的政治覺悟及高度的責任感,為研究生提供科學的管理、富有成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優(yōu)質的服務,并為其學習、科研、生活等提供強有力的保障。
參考文獻:
[1]林崇德,楊治良,黃希庭.心理學大辭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2]倪瀟瀟,薛鳳蓮,孫信麗.研究生專職輔導員隊伍建設的調查與思考[J].北京教育:德育,2011,(05):73-75.
[3]李瑞瑞.共情在高校輔導員工作中的詮釋和應用[J].湖北科技學院學報,2014,34(02):130-131.
[4]于魯文.共情在心理咨詢中的作用[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3,11(04):272-27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