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雨鳳+李彥秀
摘 要:學習興趣是學生主動學習的前提,只有當學生對所學的學科知識產(chǎn)生濃厚興趣時,才能使其學習有動力,才覺得學習是一種樂趣和享受,同時有興趣的學習不僅能使學生全神貫注,積極思考,還能克服困難,增強意志力,從而提高學習效率和學習效果。
關(guān)鍵詞:化學課堂;導課;制疑設趣
就如何提高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淺談自己的幾點看法:
一、導課入趣,吸引學生
著名心理學家皮亞杰指出“思維從動作開始,切斷動作和思維的聯(lián)系,思維就不能得到發(fā)展?!比耸趾湍X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通過動手操作,把生活中積累的經(jīng)驗轉(zhuǎn)變成豐富的表象,例如在講述“科學探究的基本方法”時,利用江蘇衛(wèi)視非?;鸨墓?jié)目“最強大腦”,主持人在該節(jié)目的開幕詞是“我們要讓科學流行起來”,上課起始,就讓學生集體大聲朗讀這句話,學生的熱情一下子就被點燃。然后,我順其自然:“是啊,科學流行。今天這節(jié)課,就請同學們用科學的方法、科學的思想解決問題?!边@樣,一方面使學生以愉快的心情進入學習環(huán)節(jié),另一方面,也就給學生交代了我這一節(jié)課對學生的基本要求,激勵學生積極探究化學變化的奧秘,樹立為社會進步而勤奮學習的志向。
可以說“引課”也是一堂課的關(guān)鍵,如果我們設置豐富的情景,有了良好的開始,吸引了學生,抓住學生的心理,那么這堂課也就成功了一半。
二、語言風趣,喚起激情
教師借助生動形象、活潑風趣的語言,把化學課講得繪聲繪色,富有感情,讓學生聽了,不但簡單易懂,而且詼諧幽默,具有音韻感和節(jié)奏美,使語言在反映內(nèi)容的同時,又能給學生以美的感受,這樣教師就能把學生的心思吸引到化學學習中來,從而喚起學生學習化學的激情。學生在課堂就會專心聽課,積極思維,認真觀察,自覺愉快地完成教師布置的學習任務。
教師的衣著外貌,言談舉止,興趣愛好,思想學識,情感態(tài)度,都會給學生以潛移默化的影響,有一位初三畢業(yè)多年,已從大學畢業(yè)走上崗位的學生給他心目中的優(yōu)秀班主任的來信中說:“老師,您傳授給我的知識很多,有許多我已經(jīng)記不清了,但您最有特點的表情,最有個性的語言,最偉大的人品,做人做事的態(tài)度,給我留下的影響最深,讓我終身不能忘記?!比绻處熉暻椴⒚蓽\入深,語言風趣幽默,喚起學生的激情,那么學生就會受到感染,學到更多的東西。
三、制疑設趣,學則有趣
制疑就是設置疑惑,制造障礙,始終讓學生帶著疑惑去學習,古今中外的教學實踐告訴我們:為學患無疑,疑惑則有進。學生對所學內(nèi)容有了疑問,他們就會在強烈的好奇心的驅(qū)使下,去尋根究底地進行探索,直到問題水落石出,正因為如此,在化學課堂教學中,教師不僅要善于解釋疑惑,還要善于設置疑惑,要讓學生無疑處生疑,以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引發(fā)他們的注意力,喚起學生對化學這門學科的興趣,學生才會全身心地投入到化學的學習中,自覺努力地學好化學知識。
四、幽默順口,愉悅心境
好多人認為化學本身是一門乏味的學科,沒有更好的方法去教,也沒有更輕松的方法去學,也有一句話說化學是清楚的,是好學的,正因為學生對化學不清楚,好多東西沒弄明白,所以學不好,在課堂教學中,如果教師用幽默順口的方式來講述抽象的化學概念的意義。剖析化學原理的內(nèi)涵和外延,往往比直截了當?shù)年U述更能為學生所接受。
五、予美引趣,賞心悅目
美感是人們在領略了美的事物時產(chǎn)生的情感體驗。大自然存在著無數(shù)美麗的化學現(xiàn)象,可以使人賞心悅目,這些美麗的化學現(xiàn)象,有的在大自然中可以看到,有些在化學課堂上可以通過實驗再現(xiàn)出來,使人觀后心曠神怡。在化學課堂上,教師對這些化學現(xiàn)象繪聲繪色地描述,對化學實驗直觀而又完美的演示,都可以使人產(chǎn)生愉悅的情感體驗,一激起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使其在學到化學知識的同時,又在愉悅的情景中得到美麗的享受。
六、創(chuàng)設思維,激發(fā)熱情
教師在課堂上講授新課后,若能選擇一些具有趣味的音視頻或者圖片再融入一些趣味的實驗,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就會把學習當作一件有趣的活動而愉快地完成。
七、以情激趣,努力發(fā)奮
教師對學生賦予深厚的情感,也可以喚起學生的興趣。一般來說,學生對某位教師的感情越深,就越愛聽他的課,并會以加倍的努力來學習這位教師的課,但如果受到教師的冷淡和厭惡的學生,不僅會對教師所教的課程不感興趣,而且還會產(chǎn)生厭惡的情緒,甚至棄而不學,因此,化學教師只有與學生建立良好的師生關(guān)系,學生才會對化學課產(chǎn)生興趣,才會積極參與教學活動,才會更好地調(diào)動積極性。
參考文獻:
宋秋前.有效教學的理念與實施策略[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