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增 宋尉官
小切口切除術與傳統(tǒng)開腹闌尾切除術治療急性闌尾炎的療效比較
王俊增 宋尉官
目的 探討小切口切除術與傳統(tǒng)開腹闌尾切除術治療急性闌尾炎患者的臨床效果。方法 選取2015年10月至2016年12月于大連市第五人民醫(yī)院就診的92例急性闌尾炎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抽簽原則予以分組,研究組患者應用小切口切除術治療,對照組患者應用傳統(tǒng)開腹闌尾切除術治療,就兩組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切口滿意度以及手術指標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結果 研究組患者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4.3%,手術時間、住院時間以及術后排氣時間分別為(33±5)min、(3.6±1.0)d、(19.7±2.4)h,其切口滿意度為97.8%;對照組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19.6%,手術時間、住院時間以及術后排氣時間分別為(58±6)min、(7.0±1.9)d、(35.9±4.9)h,其切口滿意度為 87.0%;兩組指標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結論 小切口切除術用于急性闌尾炎治療中的臨床效果突出,具有操作簡單、康復快、安全性高、切口美觀等優(yōu)勢。
小切口切除術;傳統(tǒng)開腹闌尾切除術;急性闌尾炎
目前,臨床上對于急性闌尾炎主要采取手術方式進行治療,傳統(tǒng)開腹闌尾切除術對操作技術、醫(yī)療設備等要求相對不高,在臨床上應用頻率較高,但存在創(chuàng)傷大、康復慢等缺陷,建議采取微創(chuàng)手術[1]。小切口切除術具有微創(chuàng)、并發(fā)癥少等優(yōu)勢,但相關研究較少,應進行進一步研究。本研究就小切口切除術與傳統(tǒng)開腹闌尾切除術治療急性闌尾炎患者的臨床效果進行分析,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10月至2016年12月于我院就診的92例急性闌尾炎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抽簽原則將其分為研究組與對照組,各46例。研究組患者中,男25例,女21例;年齡19~74歲,平均(52±5)歲;病程2~21 h,平均(13.3±2.0)h。對照組患者中,男 24例,女 22例;年齡19~73歲,平均(52±5)歲;病程3~21 h,平均(13.3±2.0)h。兩組患者性別、年齡及病程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均存在典型急性闌尾炎體征、臨床癥狀,炎癥、壓痛等較局限,部分患者伴嘔吐、惡心等胃腸道癥狀,與急性闌尾炎臨床診斷標準[2]相符合;②美國麻醉醫(yī)師協(xié)會(ASA)分級為Ⅰ~Ⅱ級;③臨床資料完善,患者配合行為良好,已簽訂了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合并腸梗阻、胃十二指腸潰瘍穿孔;②急性腸系膜淋巴結病變、泌尿系統(tǒng)結石;③胰腺炎以及膽囊炎等引發(fā)的急性腹痛。
1.3 治療方法 研究組患者應用小切口切除術治療,其具體操作如下:將近痛點或麥氏點作為中心,做一長2~3 cm斜形小切口,以此切開患者皮膚、腹外斜肌腱膜以及腹膜,隨后使用甲狀腺小拉鉤將腹膜切開,沿結腸帶在盲腸末端探尋闌尾,將網膜分離后,使用組織鉗切除闌尾,最后間斷縫合腹膜、腹外斜肌腱膜和皮下組織,手術完畢。對照組患者應用傳統(tǒng)開腹闌尾切除術治療,具體操作如下:將麥氏點作為中心,做一長5~7 cm切口,依據其壓痛點,適當調整,逐步切開患者皮膚、腹外斜肌腱膜和皮下組織,鈍性分離其腹內斜肌、腹橫肌,將腹膜切開,準確辨認盲腸、升結腸后,沿結腸帶探尋闌尾,在闌尾根部予以結扎處理,隨后環(huán)繞闌尾根部在盲腸壁上進行荷包縫合處理,在闌尾根部距離結扎線0.5 cm處切除闌尾,對殘端做好消毒處理后,予以荷包包埋處理。最后,使用0號腸線對腹膜予以間斷縫合處理,手術完畢。
1.4 觀察指標 統(tǒng)計兩組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率,自擬切口滿意度調查問卷,分析患者對切口長度、大小、瘢痕、不適感等項目的滿意度,按照十分滿意、滿意、基本滿意、一般、不甚滿意、極不滿意 6級標準進行評估,對上述4個項目分別評為5分、4分、3分、2分、1分、0分,總分為12~20分為滿意,不滿12分者為不滿意。切口滿意度(%)=滿意例數/總例數100%。同時,觀察兩組患者圍術期各項手術指標,包括手術時間、住院時間、術后排氣時間。
1.5 統(tǒng)計學分析 采用 SPSS 19.0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 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并發(fā)癥發(fā)生率 研究組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
2.2 切口滿意度 研究組患者中,對切口情況滿意45例,不滿意1例,其切口滿意度為97.8%;對照組患者中,對切口情況滿意40例,不滿意6例,其切口滿意度是 87.0%。研究組患者的切口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3.866,P=0.049)。
2.3 手術時間、住院時間以及術后排氣時間比較 研究組患者手術時間、住院時間以及術后排氣時間均明顯短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手術時間、住院時間以及術后排氣時間比較(±s)
表2 兩組患者手術時間、住院時間以及術后排氣時間比較(±s)
組別 例數 手術時間(min) 住院時間(d) 術后排氣時間(h)對照組 46 58±6 7.0±1.9 35.9±4.9研究組 46 33±5 3.6±1.0 19.7±2.4 t值 19.460 9.995 18.800 P值 0.000 0.000 0.000
急性闌尾炎作為臨床常見外科疾病之一,以轉移性右下腹疼痛為主要臨床表現,實驗室檢查可見其中性粒細胞、白細胞數量增多,容易確診。據報道,急性闌尾炎在急腹癥中占比可達 8%~21%[3],早期病理表現為包括漿膜面充血、闌尾黏膜腫脹等,可見嗜中性粒細胞浸潤、纖維性滲出物等,需積極治療,避免闌尾血液發(fā)生循環(huán)障礙等,導致闌尾穿孔、壞死。現階段,絕大部分急性闌尾炎患者一經確診,需立即接受手術治療,以免病癥惡化,進展成化膿性闌尾炎、慢性闌尾炎等,從而影響患者生命質量。
傳統(tǒng)開腹闌尾切除手術在闌尾炎治療中的應用頻次較多,其療效尚可,但其所需切口長度為6 cm,對患者造成損傷較大,且出血量較大,存在較大感染風險[4]。同時,傳統(tǒng)開腹闌尾炎切除術手術時間較長,容易遺留瘢痕,且術后并發(fā)癥較多,給患者造成較大痛苦。隨著外科領域醫(yī)療技術日益發(fā)展,小切口切除術作為新型微創(chuàng)術式,具有微創(chuàng)、美觀、安全性高等優(yōu)勢,可有效克服傳統(tǒng)開腹闌尾切除術中的缺陷。
小切口切除術用于急性闌尾炎治療中的優(yōu)勢主要如下:①小氣口切除術所致切口相對短小,其切開、縫合所需時間均較短,術后切口愈合后遺留的瘢痕較小,美觀度高;②小切口切除術因術中所取切口較小,對患者組織、皮膚等造成的損傷也較小,便于患者術后皮膚和組織快速愈合,縮短其住院時間,并減輕患者經濟負擔[5];③小切口切除術對患者腹腔臟器、血管、神經造成的損傷較小,且腹腔臟器與空氣接觸時間較短,因而發(fā)生細菌感染等并發(fā)癥的概率較低;④小切口切除術微創(chuàng)優(yōu)勢突出,患者康復時間短,有助于其早期下床活動,可加速其胃腸蠕動進程,縮短術后肛門排氣恢復時間,最終加快患者完全康復進程[6]。然而,相較于傳統(tǒng)開腹闌尾切除手術,小切口切除術對臨床醫(yī)師操作技術的要求較高,要求醫(yī)師嚴格把握適應證,術前對患者進行常規(guī)B型超聲檢查,若發(fā)現回腸處存在低回聲團塊,或者闌尾周圍存在明顯腫脹癥狀,則避免使用小切口手術,應該用其他術式;同時,臨床醫(yī)師在游離并探尋闌尾根部、結扎等手術環(huán)節(jié),應注意操作輕柔,避免引發(fā)闌尾穿孔、感染、斷裂等嚴重并發(fā)癥,進一步保證患者手術的安全性。本研究結果提示,研究組患者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較低,而切口滿意度較高,且其各項手術指標均優(yōu)于對照組。充分證明了小切口切除術用于急性闌尾炎手術治療中的突出優(yōu)勢。
綜上所述,急性闌尾炎患者在手術治療中應用小切口切除術的臨床效果優(yōu)于傳統(tǒng)開腹闌尾切除術。
[1]鄒貴軍,張炎,吳仕和,等.腹腔鏡手術治療不同類型急性闌尾炎的臨床效果分析[J].現代生物醫(yī)學進展,2013,13(29):5723-5725.
[2]晏茂釗,黃永生,何學彥.腹腔鏡與開腹闌尾切除術治療急性化膿性闌尾炎的療效比較[J].世界臨床醫(yī)學,2017,11(10):82-83.
[3]伊馬木·賽買提,艾力江·吾斯?jié)M.妊娠期急性闌尾炎應用兩種治療方法治療的效果對比分析[J].臨床醫(yī)學研究與實踐,2016,1(16):61.
[4]塔力道·加開.腹腔鏡手術和開腹手術在急性闌尾炎患者中的療效對比觀察[J].世界最新醫(yī)學信息文摘(連續(xù)型電子期刊),2016,16(68):58-59.
[5]徐孝義,李波.腹腔鏡與開腹手術治療成人急性闌尾炎的療效對比(附60例報告)[J].中國繼續(xù)醫(yī)學教育,2017,9(9):150-152.
[6]吳延德.傳統(tǒng)闌尾切除術與腹腔鏡下闌尾切除術治療闌尾炎的療效對比分析[J].臨床研究,2015,23(6):32-33.
10.12010/j.issn.1673-5846.2017.09.043
大連市第五人民醫(yī)院,遼寧大連 116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