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建安
張伯苓:“不可救藥”的樂觀者
文|張建安
在中國的歷史長河中,張伯苓的名字注定要永遠與南開連在一起,然而很少有人知道,學生們還曾經(jīng)給張伯苓起了一個特殊的綽號,叫“不可救藥的樂觀者”。對于這個綽號,張伯苓本人基本認同,并說:“我的做事的秘訣,就在快樂。你們?nèi)缒鼙3诌@種樂觀的態(tài)度,成功如操左券?!?/p>
張伯苓1876年生于天津。他的父親久庵公滿腹才學,更以彈琵琶聞名,天津人稱其為“琵琶張”。然而,由于貪圖享樂,久庵公把一份很好的家業(yè)消耗殆盡,非常后悔,決心將兒子培養(yǎng)成材。
張伯苓幼年時接受了嚴格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教育,父親還隨時指點他做人處世的道理?!叭嗽绞窃诘姑沟臅r候,越要勤剃頭打辮”,父親的這句話,張伯苓終身不忘,常用來鼓勵自己,越是困難的時候,越是要把精神振作起來,決不氣餒。
13歲時,張伯苓以優(yōu)異的成績考取了北洋水師學堂。北洋水師學堂是中國北方第一所海軍學校,在列強侵迫加劇的情況下,為中國培養(yǎng)最好的軍事人才是建校宗旨,所謂“立中國兵船之本”。張伯苓進入北洋水師學堂學習時,學堂總辦是嚴復,學堂的老師有中外籍人士,英文為主科,開設的課程有地理、代數(shù)、幾何、水學、熱學、測量以及槍炮操演、機械儀器使用等。在這里,張伯苓如饑似渴地學習近代科學知識,他也希望畢業(yè)后馬上進入北洋水師,為國效力。
1894年,張伯苓最終以航海班第一名的成績畢業(yè),然而這一年也正值中日甲午戰(zhàn)爭爆發(fā),中方大敗,張伯苓畢業(yè)后沒有地方可去,苦等一年后才得以到海軍練習艦同濟號上當學兵軍官。工作后,他一再親身經(jīng)受中國被列強欺辱的現(xiàn)實,切身地感受到晚清政府的腐敗以及中國人才的匱乏。1898年,5月23日,在英國和日本的幕后操縱下,威海衛(wèi)的中國海軍基地由日本交還給中國,可是,僅僅一天之后,基地又被迫租借給了英國。中國自己的土地隨便讓人家屠割,這些情景令張伯苓終身難忘。在日后的演講和文章中,他一再提到:“我親眼看見威海衛(wèi)的旗子兩天之內(nèi)換了三次。接收時,先把日本旗降下,用中國的龍旗替代,隔一天,又看見龍旗被英國旗代替了。對此,我真是悲憤填胸,深受刺激!想到國家積弱至此,海軍救不了中國,而自強之道,只能創(chuàng)辦新教育,造就新人才。我決心把我的生命用在教育救國的事業(yè)上。”他還說:“余時在北洋水師,感觸種種國恥,知我之不如彼者,由于我之個人不如彼之個人。故欲改革國家,必先改革個人;如何改革個人?唯一方法,厥為教育。”
青年張伯苓
1898年,想要改變中國現(xiàn)狀的中國人不只有張伯苓。在北京,康有為、梁啟超等人發(fā)起了維新運動。然而,舊勢力顯然更為強大,百日維新很快失敗,戊戌六君子被殺,許多支持變法的官員受到打壓或排擠。
在張伯苓回到天津想要辦新式教育的時候,曾擔任貴州學政的天津籍官員嚴修也回到了家鄉(xiāng)。嚴修雖受傳統(tǒng)文化濡養(yǎng)較深,然而他主動尋求新的強國之路,曾奏請改革科舉制度,受到保守勢力的排擠。返回天津后,嚴修馬上聘張伯苓為家塾老師,用新式教育教授家中的孩子。此時,張伯苓所教的學生只有5名,然而,他所探索和施行的現(xiàn)代教育由此展開。
胡適在《張伯苓先生傳》中這樣介紹當時的情形:
我的朋友陶孟和——中央研究院社會研究所所長——就是嚴館時代的一個學生。他對我講伯苓先生的教學法,即使早在那個時期,就很可以稱作“現(xiàn)代教育”。他是一位很好的“西學”教師——英文、算學和自然科學。他對學生們的體操很注重。他從在上水師學堂時記得的啞鈴和體操用棍棒,畫出圖樣讓木匠定做了,給他的學生們練習。他同學生們在一起玩,并且教給他們各種操練和室外運動,如像騎自行車,跳高,跳遠,踢足球。陶孟和還記得他的第一次用撲克牌做游戲和彈子戲,就是從張伯苓先生學會的。
胡適還如此評價:“這種承認科學和體育在教育上的地位,這種師生間自由而民主的共同教學和游戲,顯露出年輕的張老師,是中國現(xiàn)代教育的一位創(chuàng)立者。”
1904年8月3日,張伯苓與嚴修花了兩個多月時間考察日本學校教育。他們看到日本先進教育對國家發(fā)展的影響,深受刺激。剛登上返回中國的輪船,嚴修便大發(fā)感慨:“吾安得于吾津試辦民立中學一處,以作中學之模范?”陪同考察的張伯苓頗有豪情地回答:“是不難,所慮者無地與錢耳。茍有此二者,吾極愿效綿薄?!倍艘慌募春?,用嚴修提供的一部分房屋開辦了私立第一中學堂,將學生擴充到73名。他們的辦學也得到天津名人王奎章的幫助,學校每月所需的二百兩銀子就是由嚴修、王奎章兩家共同承擔的。
張伯苓手書校訓
由于辦學成果顯著,到1906年,張伯苓得到社會各界有力地支持,邑紳鄭菊如捐助了天津西南城角的十二畝地;嚴、王兩家以及徐菊人等人共助銀二萬六千兩,建設新校舍,開辦新中學,這便是南開中學。作為創(chuàng)辦人與校長,張伯苓將自己的一生與南開緊緊地綁在了一起。
南開中學建立在水洼地上,但很快變成了美麗的校園,充滿了青春的活力。在這里,張伯苓全面展開了他的新教育。他說:“南開學校是產(chǎn)生在中國的國難中。因此他的目標是改革舊的生活習慣?!彼阎袊姆e弊總結為五類:(一)體力軟弱和健康不良;(二)迷信和缺乏科學知識;(三)經(jīng)濟的貧窮;(四)不團結和太缺乏共同的生活與活動;(五)自私。為了糾正這些弱點,張伯苓提出新教育的五項改革:(一)重視體育;(二)提倡科學;(三)團體組織;(四)道德訓練;(五)培養(yǎng)救國力量。這五項改革,又以“公”和“能”為依歸。“公”就是“公心”,“能”就是能力。惟“公”,故能化私、化散,愛護團體,有為公犧牲之精神;惟“能”,故能去愚、去弱,團結合作,有為公服務之能力。“公”“能”二字,不僅是張伯苓在南開中學的辦學宗旨,后來也成為南開大學校訓“允公允能、日新月異”的核心內(nèi)容。
2017年,一場大型運動會正在南開大學舉行。學校的組織者希望同學們加強體育鍛煉,具備很好的身體素質(zhì),只有身體好,才能好好學習、好好工作;不僅如此,體育活動還有更豐富的內(nèi)容,奮斗精神、合作精神,都是南開大學非常重視的素質(zhì)教育。其實,南開的這一傳統(tǒng)早自張伯苓創(chuàng)辦學校時就開始了。張伯苓重視體育可謂人盡皆知。他在當時國民體質(zhì)普遍較弱的現(xiàn)實下一再強調(diào):“中國人所最缺者為體育?!彼M最大的努力推進學校的體育活動,其高大的身材也常常出現(xiàn)在體育場中,成為中國最有名的“體育校長”。在歷屆華北或全國運動會上,張伯苓總是擔任總裁判,他還因為1907年最早著文提出中國辦奧運會的夢想,而被稱為“中國奧運第一人”。當2008年奧運會真的在中國成功舉辦時,國際奧委會主席雅克·羅格特為《中國奧運先驅張伯苓》一書書寫賀詞,其中便有這樣的話:“作為天津南開中學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他認識到,在提倡普及與參與體育的同時,把教育同體育結合在一起具有重要意義。他同時卓有遠見地倡導中國加入世界奧林匹克運動?!?/p>
就像奧運會不只是單純的體育運動一樣,張伯苓也把體育與做人緊緊聯(lián)系在一起,把“體育精神”化為“南開精神”。有一次,南開的兩位學生分獲天津中等學校聯(lián)合運動會百碼賽跑第一名和二百碼賽跑第一名。張伯苓在周會上模仿學生最后沖刺時的姿勢,意氣風發(fā)地說:“嗯!到啦!這就是南開精神!不怕難,不怕苦,干!干!干!什么事都會成功!這就是南開精神!”
體育教育中,有一種極為可貴的精神叫合作。張伯苓一再提倡合作精神。他多次在演講中提到并讓人示范拉繩比賽。繩子一共是六根。一個力氣大的人拉一頭,五個力氣小的人在另一頭。如果五個人分向各處拉,就拉不過來;如果五個人同心合力往一處拉,就拉過來了。這正是合作起了作用。張伯苓進一步引導學生:“如果把體育中的這種合作精神推而廣之,中國人都團結合作了,就一定不讓任何外來勢力侵略?!?/p>
周恩來曾是南開中學的學生,年輕時深受張伯苓的影響,喜歡體育,獲得過兩次野跑(長跑)比賽的優(yōu)勝,一次班級運動會跳高第三名。不過,更被世人熟知的是,周恩來曾在南開中學的新劇團中扮演角色,而且扮演的是女角。
在當時南開學生的課外活動中,新劇團的表演不僅異?;钴S,而且開風氣之先,這自然與校長張伯苓的倡導有關。有一次大家去看戲,發(fā)現(xiàn)戲里的主角竟由校長本人扮演!
在張伯苓的主持和倡導下,南開中學在德智體三育外,還提倡群育,以新劇團、勵志社、青年匯、敬業(yè)樂群會開展各種活動,有意識地培養(yǎng)和鍛煉學生團體合作精神,開新教育的新風氣。
1924年,中華全國體育協(xié)進會部分董事合影(前排左起:馮少山、盧煒昌、沈嗣良。后排左起:陳時、張伯苓、王正廷)
由于辦學效果顯著,南開中學的生源每年都在迅速增長,但這并不意味著學校的發(fā)展一帆風順。
從開辦以來,南開幾乎無日不在風雨飄搖之中,中國動蕩的時局,以及自然災害的侵迫,似乎時刻都要致南開于死地。每每在學校四周槍聲緊密的時候,張伯苓總會和師生們共患難,把大家聚到禮堂,用一種誠懇而幽默的語調(diào)來訓話,使大家在一種緊張的環(huán)境中都能感到輕松和愉快。
“南開難開,越難咱越開”,這是張伯苓談及南開經(jīng)費緊張的情形時所說。頻年經(jīng)費的困乏,使張伯苓不得不四處化緣,免不了吃很多閉門羹,遭遇很多失敗。好在張伯苓總能適時地調(diào)整自己,以拳拳愛國之心,百折不撓地發(fā)展教育事業(yè)。南開取得的成績,使學校慢慢得到社會各界更多的重視和支持,捐助款不斷增加。這自然緩解了張伯苓的壓力,但他又主動給自己加擔子,因為他要培養(yǎng)更多的有能力的中國人,所以即便募集來的捐款再多,也總是不夠用。
1917年,南開中學已經(jīng)有一千多名學生,教學設施已逐漸完善。然而,此時的張伯苓卻時常感覺內(nèi)疚。每每看到畢業(yè)生離開學校依依不舍的神情,張伯苓總覺得這些學生應該有一個繼續(xù)深造的機會。他強烈地意識到:“普通教育僅為國民教育之初步,創(chuàng)辦高等學校乃是國家發(fā)展的根本大計。”于是,他開始籌劃另一件大事。
1917年、1918年,張伯苓兩次赴美,考察了許多私立大學的組織和運行,歸國后他便開始行動了。距1904年創(chuàng)辦南開中學14年后,張伯苓要創(chuàng)辦南開大學。這同樣是一次巨大的挑戰(zhàn),有人直截了當?shù)卣f:“北平許多學校正在欠薪欠得一塌糊涂,政府的學校都快要關門了,這位張伯苓先生有什么本事,卻要在這個時候來辦個私立大學,這不是自己對自己開玩笑嗎?且看他將來如何吧?!睆埐叩呐笥岩矂裾f他考慮自己的聲譽,還是慎重一些好。張伯苓則一如既往地充滿著樂觀,認為:“過去辦教育是為了揚名聲,顯父母,現(xiàn)在的觀點不同了。教育是為社會謀進步,為公共謀幸福?!奔热蝗绱耍悴槐乜紤]自己的成敗得失。
令人振奮的是,張伯苓在創(chuàng)辦南開大學時,出乎意料地得到社會各界更有力的支持。有位天津籍的江西督軍李純,他與張伯苓并沒有交往,但臨終遺囑中,將所有財產(chǎn)的一半,約五十萬銀元,捐給南開做基金。1919年9月,南開大學正式成立。與北京、上海許多私立大學只辦文、法科不同,南開大學一開始便針對中國的現(xiàn)狀,在文科外,設立了中國教育所欠缺的理科和商科,不久又添設了礦科。
此后數(shù)年,南開女中、南開實驗小學、南開經(jīng)濟研究所、南開化學研究所先后成立,最終形成了大學部、研究所、男中部、女中部、小學部合而為一的學生總數(shù)達三千人的南開學校體系。在戰(zhàn)亂頻仍、國家危弱的環(huán)境中,張伯苓靠私人力量創(chuàng)辦南開學校體系,可與國辦的一流大學北大、清華并肩而立,稱得上中國教育界的奇跡。雖然有了這樣的成就,但張伯苓這樣教導子女:“我是一個笨人,沒有什么特長,但是我有一顆恒心,一生專心從事于南開教育事業(yè)不變,所以今天才能有這些成就?!彼M约旱暮⒆硬灰疤斆鳌绷?,而要懂得自己不比別人聰明,要能夠傻干、硬干、努力干,這樣才能干出一番事業(yè)。
20世紀30年代的南開大學校園,恢弘建筑與湖光水色融為一體,堪稱中國最美的校園。詩人柳亞子賦詩贊嘆:“汽車飛駛抵南開,水影林光互抱環(huán)。此是桃源仙境地,已同濁世隔塵埃?!比欢l也沒有想到,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fā)不久,這個桃源仙境、教育圣地就受到了日軍的瘋狂踐踏。
7月28日,日軍迫不及待地由天津日租界用密集火力,晝夜不停地炮轟南開大學。
7月29日,日本又以轟炸機低飛,投擲大批炸彈轟炸。之后,日軍軍車開進校園,把未炸平的樓房,潑油縱火燒毀,美麗的校園全部被摧毀成廢墟。
這是日本侵略者對中國犯下的滔天罪行??墒?,為什么日軍會如此迫不及待地對一個學校進行如此毀滅性的打擊?這與張伯苓及南開師生長期的愛國行為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
張伯苓有強烈的愛國心,早在1928年,他便專程去東北考察,回來后便說:“不到東北,不知中國之大;不到東北,不知中國之險?!彼麖娏业囟床斓饺毡镜睦亲右靶?,迅速在南開大學部成立了東北問題研究會,集中調(diào)查日本侵略東北情形,搜集日本侵略中國的鐵證。日本對東北問題研究會非?!凹狄暋?,在報紙上稱“南開為排日根據(jù)地”。張伯苓不畏攻擊,在校刊上開辟“東北研究”專欄,出版“日本問題專號”,加強對日本罪行的揭露。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日軍侵略加劇,在張伯苓的支持下,南開學生更加積極投身于愛國運動,這勢必引起日本軍國主義者的極端仇恨。而張伯苓則不無自豪地說:“在民國廿六年七月平津陷落以前,華北的學生愛國運動卻大多是我們南開學生領頭?!?/p>
正因為如此,張伯苓與南開成為教育界愛國抗日的典范,卻也成為日軍的眼中釘。在“七七事變”后不久,日軍不僅完全毀壞了南開大學的校園,南開中學部和小學部也遭到同樣厄運。南開中學部的西樓、南樓和小學部的教室,均化為一片廢墟。不僅如此,日本特務還到張伯苓家中抓人,幸虧張伯苓與家人均已提前離開,特務們只把沒有搬走的衣物搶掠而去。當時,張伯苓正在南京,驚聞日軍暴行,想到40年來辛勤經(jīng)營,一草一木,一磚一瓦,均是親力親為,辛苦得來,而今一旦慘遭毀壞,不禁悲憤交加。
可以說,南開是為中國而犧牲的。蔣介石因此安慰張伯苓說:“南開業(yè)已為中國犧牲了。只要中國存在,南開也會存在?!?/p>
事實上,張伯苓當時不僅要忍受南開被毀的痛楚,他還飽嘗喪子之痛。
1937年8月,他的兒子張錫祜在駕駛飛機前往前線途中,不幸失事身亡。張伯苓聞此噩耗后,久久沉默,最后他抬起頭來,說:“吾早以此子許國,今日之事,自在意中,求仁得仁,復何慟為!”
在家難、校難、國難迎頭而來之時,張伯苓以最強的毅力,迅速從悲痛中擺脫出來,保持著一貫的奮斗精神,只管奮勇而前。為鼓勵南開師生和國人,他多次發(fā)表講話:“被毀者為南開物質(zhì),而南開之精神將因此挫折而愈益奮勵。”
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南開大學校園
位于中國西南的昆明、重慶,抗戰(zhàn)時期是中國的大后方。在昆明,南開大學與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組成國立西南聯(lián)合大學,繼續(xù)招收全國各地的學子。而重慶的南開中學更是馬上成立起來。
原來,早在1936年抗戰(zhàn)形勢緊迫時,張伯苓就未雨綢繆,親自前往重慶,購地800余畝,創(chuàng)辦了南渝中學。天津的南開被毀,張伯苓著力經(jīng)營南渝中學,1938年將其更名為重慶南開中學。更名典禮上,張伯苓勉勵全體師生和校友:“日本人炸得毀我們的校舍,炸不毀我們的愛國心……人說逢兇化吉,我說逢小兇化小吉,逢大兇化大吉……有中國,就有南開!”
抗戰(zhàn)期間,重慶南開中學成為全國最有名的中學之一,也成為戰(zhàn)后復興中國的象征。當時,所有來重慶的國際友人,都想到重慶南開中學參觀,都想見見張伯苓這個人物。當時的美國總統(tǒng)羅斯福的代表威爾基,在參觀重慶南開中學的生物、物理、化學實驗室之后,得出的結論是:“像南開這樣的中學,在美國都不多見?!彼€在《天下一家》一書中盛贊:“張伯苓氣宇軒昂,有學者嚴肅沉思的風度,但又具有一種溫爽的幽默感?!瓱o論我們論到印度、戰(zhàn)爭或是美國的大學,他的知識背景和判斷,在美國都是難以望其項背的。”
日寇破壞南開的企圖并沒有結束。1939年5月,國民黨政府遷都重慶后,日機追蹤而來,投下大量炸彈。8月,日機開始以重慶的南開中學為目標,多次轟炸。每次被炸后,張伯苓都會帶領全體師生宣誓,一定要將抗戰(zhàn)進行到底。曾有人擔心地問:“日寇再來轟炸怎么辦?”張伯苓保持一貫的不屈不撓的精神:“再炸,再修!”大家對張伯苓的樂觀精神都佩服得很,有人干脆稱他為“不可救藥的樂觀者”。其實,中國人也就是在這樣的樂觀和不屈不撓中,最終迎來了抗戰(zhàn)的勝利。
1945年,全面抗戰(zhàn)終于迎來了勝利,南開大學也由云南遷回天津。已經(jīng)69歲的張伯苓老驥伏櫪、雄心萬丈,他先到美國治療困擾自己多年的疾病,還愉快地接受了哥倫比亞大學授予的榮譽博士學位,然后他便回國,立志要辦一個比抗戰(zhàn)前更大更好的南開學校體系。然而,也就是在這個時候,張伯苓的命運悄然間發(fā)生了變化。
1948年5月,張伯苓收到一封特殊的電報。蔣介石通過杜建時,敦請張伯苓出任國民政府考試院院長。張伯苓并不愿意做官,所以回復:“我不愿做這些事。黎元洪當總統(tǒng)時曾約我當教育總長,說什么我也不干?!薄拔沂寝k教育的,還是辦教育的好。”然而,由于張伯苓深有人望,蔣介石通過各種方式促使張伯苓出任,并在第四次派人來見張伯苓時帶了他的親筆信,信中大意是:“在行憲后,把教育部劃歸考試院,請先生要為全國的教育事業(yè)設想,再多盡一份力量?!边@封信打動了張伯苓。最終,張伯苓出任了考試院院長。沒想到,這也成為他終生的憾事。
事實上,張伯苓到考試院只呆了一個月,便發(fā)現(xiàn)國民黨政府已腐敗到了極點,達到無官不貪的程度,而自己已經(jīng)沒有任何用武之地,于是匆匆離開,回到重慶沙坪壩的南開中學。南京國民黨政府雖然屢次來電催促張伯苓履職,但張伯苓始終未應。
到1949年蔣介石將要逃往臺灣的時候,曾兩次親自到沙坪壩的南開中學,非常懇切地催請張伯苓前往臺灣或是美國,張伯苓都沒有答應。
與此同時,張伯苓的去留也引起了中共領導人的高度重視。1949年9月的一天,張伯苓突然收到一封發(fā)自香港卻并未署名的信,信的內(nèi)容是:“老同學飛飛不讓老校長走?!薄帮w飛”,正是自己的學生周恩來在南開時的筆名。周恩來的這封輾轉發(fā)來的信件,使張伯苓拿定了主意。
1949年11月,重慶解放,張伯苓仍住在沙坪壩南開中學寓所。第二年春天,一天晚飯后,滿懷心事的張伯苓突然一陣口角歪斜,第一次患了中風,躺了幾天才漸漸恢復過來。
1950年6月,政務院總理周恩來特地派人接張伯苓及其夫人由重慶飛往北京,借住在傅作義在西城小醬坊胡同的寓所。此后,周恩來以學生身份多次看望張伯苓,暢談國內(nèi)外形勢,這給予張伯苓很大的慰藉,他欣喜地看到新中國在清除貪污、經(jīng)濟建設和外交政策上的進步,高興地說:“我現(xiàn)在已經(jīng)老了,但是一生盡心力為國家民族復興事業(yè)而奮斗,今日雖是退休了,但對于國家民族的大事,又豈能淡然置之耶?”同年9月15日,張伯苓回到天津,再一次來到了他日思夜想的南開學校的身邊,他還希望再為南開盡一份力。
1951年2月14日晚,75歲的張伯苓再次中風,經(jīng)搶救后病情有所穩(wěn)定,神志也還清楚,但已不能進食,只能靠鼻飼法維持生命。南開校友總會會長閻子亨提議,為張伯苓寫遺囑,這樣的想法得到張伯苓的同意。大家公推黃鈺生代擬遺囑。
就在張伯苓逝世前的三四天,黃鈺生將寫好的“遺囑”讀給張伯苓聽。黃鈺生一段一段地念,張伯苓一段一段地表示贊同。等黃鈺生讀完全稿后,在場的另一人大聲問張伯苓:“您說寫得行不行?”張伯苓豎起了大拇指。
1951年2月23日,張伯苓與世長辭。3天后,《天津日報》公開刊載了張伯苓的遺囑:
一八九七年,余憤于帝國主義之侵略,因嚴范孫先生之啟發(fā),從事教育,五十年來,矢志未渝。凡余所嘗致力而未逮之科學教育,健康教育,愛國教育,以允公允能,日新月異,與我同學共勉者,今將在人民政府之下,一一見諸實施。余所嘗致力之南開大學,南開中學,重慶南開中學,在人民政府之下,亦將積極改造,迅速發(fā)展。今日之人民政府為中國前所未有之廉潔良好政府,其發(fā)展生產(chǎn)、友好蘇聯(lián)之政策,實為高瞻遠矚,英明正確之政策。凡我友好同學,尤宜竭盡所能,合群團結,為公為國,擁護人民政府,以建設富強康樂之新中國。無限光明遠景,余將含笑待之。友好同學,務共努力。
周恩來得知老校長去世的消息,特地趕來吊唁,他曾以惋惜的口吻說:“張伯苓校長是卓越的教育家,不是政治家?!彼麑Χ鲙煆埐叱錆M了敬意。
確實,張伯苓終究不是一位政治家,而是一位教育家,一位偉大的教育家。
從一片水洼地平地而起的南開中學,到美麗宏大的南開大學,再到南開女中、南開實驗小學、南開經(jīng)濟研究所、南開化學研究所,直至重慶的南開中學,新中國成立后欣欣向榮的南開大學,這些地方無不飽含著張伯苓的希望。張伯苓是建立南開教育體系的第一人,他用畢生的心血去實現(xiàn)教育救國的偉大理想,也對南開有著無法斷絕的牽掛。他生前一再叮囑兒子們:“我死后,一定要葬在南開大學內(nèi)。我要永遠看著南開的存在和發(fā)展?!比欢斈陞s未能如愿。
48年后的1989年10月16日,張伯苓的骨灰終于遷葬于南開大學中心花園內(nèi),他的塑像蔚然聳立于南開的校園。
鄧穎超(右一)與南開好友在重慶拜訪老校長
責任編輯/胡仰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