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松梅 王于紅
[摘 要] 敘事傳輸通過故事的形式吸引人們高度的認知、情感參與,與故事世界中的態(tài)度產生共鳴,并把它帶到現(xiàn)實世界,進而促使人們現(xiàn)實生活中態(tài)度轉變的一種說服機制。文章從嚴肅與趣味并存、與學生認知相匹配、采用多種媒介等方面探討敘事傳輸對“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程教學的啟示作用,有助于增強對大學生思想上的教育和引導的說服效果。
[關鍵詞] 敘事傳輸;故事;說服;態(tài)度
[中圖分類號] G64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1008-2549(2017) 09-0088-03
“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簡稱“基礎”)課程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主線,促使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與法律素質的提升。在實際教學中,針對當前大學生關心的思想道德和法律法規(guī)問題,如何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進行科學分析與解答,吸引學生認知與情感的參與,從而改變現(xiàn)實中的態(tài)度,達到指引與教育的目的?
從觀眾喜愛與感動的幾則央視公益廣告中深受啟發(fā),如《打包篇》《筷子篇》《時光倒流篇》等。這幾則廣告避免用生硬空洞的口號向大眾灌輸?shù)赖掠^念,而是用敘事傳輸?shù)恼f服策略,用一個個精心設計的生動故事引發(fā)人們內心的感動與共鳴,達到指引和教育的目的。
一 敘事傳輸說服策略優(yōu)勢
敘事傳輸是通過故事的形式吸引人們高度的認知、情感參與,與故事世界中的態(tài)度產生共鳴,并把它帶到現(xiàn)實世界,進而促使人們現(xiàn)實生活中態(tài)度轉變的一種說服機制。它是一個“整合了注意、情感和意向的獨特心理過程”,當人們傳輸進敘事之中,因注意力高度集中,對敘事描述的場景身臨其境,隨著敘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體驗著強烈的情緒反應,即使當事人從敘事世界回到現(xiàn)實生活,其態(tài)度、信念,甚至自我概念都發(fā)生了改變,變得與敘事中相一致 [1]。在“基礎”課程教學中采用敘事傳輸可增強對大學生思想上的教育和引導的說服效果。
1 減少心理阻抗
課堂教學中,教師的理論灌輸遭到學生的抵抗,拒絕改變或者接受,甚至引發(fā)慣性的心理阻抗。經常出現(xiàn)教師在講臺上神情激昂,無比投入,學生無動于衷坐在下面,甚至玩手機、睡覺。已有研究表明,隱含在故事中的說服目的人們很少能感知到,這使得采用故事的說服方式不易引起人們反感。如果在課堂中,教師把要講解的觀點用敘事的方式傳輸給學生,當學生沒有意識到敘事的說服影響時,就不會對暗含的信息產生懷疑,自然而然少些抵抗情緒。
2 認同敘事角色
對敘事角色的喜愛和認同可增加敘事的說服效果,并可以加強或減弱人們已有的態(tài)度 [2]。Cohen定義認同為一個過程,在這個過程當中自我意識逐漸喪失,暫時被強烈的情緒所取代,并且與角色產生了精神上的聯(lián)系[3]。本質上,對角色的認同意味著將角色的觀點看作是自己的,以及分享角色的生活,這種意識狀態(tài)的改變是依靠傳輸進敘事世界實現(xiàn)的,當重新回到現(xiàn)實世界之后,人們因為和敘事角色發(fā)生了融合而改變了態(tài)度 [4]。社會認知理論觀點認為,對于喜愛的人,人們更容易接納和認同他的觀點,甚至會模仿他的行為,縱使這個人物是虛構的角色。選擇恰當?shù)臄⑹聜鬏?,會增強人們對敘事中人物角色的認同和喜愛,不由自主接受了角色的思想、情感、行為方式,甚至去模仿。角色的榜樣示范作用使得被傳輸進的個體越來越和敘事人物相似。
3 強烈情緒反應
研究者認為,當人們的情緒狀態(tài)與信息的情緒框架相匹配的時候,更容易被說服,傳輸可以使讀者的情緒與敘事中蘊含的情緒高度保持一致 [5]。當人們集中精力對敘事進行理解,或完全被吸引進敘事世界,會使得個體暫時脫離現(xiàn)實世界,達到忘我境地,強烈體驗著故事角色的情感。例如,有學生上課津津有味閱讀小說,絲毫沒有注意到老師走到身邊,甚至已經下課都不知道,即使小說讀完了,還半天回不過神,依然沉浸其中。當我們的情緒狀態(tài)與敘事說服信息的情緒框架高度匹配,也增加了敘事的說服效果。
4 臨場感的體驗
Fazio和Zanna研究表明,如果個體直接體驗了態(tài)度對象,則可以產生強而持久的態(tài)度[6]。雖然讀者知道故事并不真實發(fā)生,但傳輸進故事世界的人,會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好像親身經歷故事中的事件,這種近乎真實的臨場感在態(tài)度改變上具有強大的力量。生活中,我們有這樣的體驗:觀看影視劇時,跟隨主人公一起喜怒哀樂,然而生活中的自己根本沒有這樣神奇的經歷。在現(xiàn)實生活中,我們不一定親身經歷各種環(huán)境情景,通過不同媒介的敘述傳輸,可能覺得它描述的比現(xiàn)實更生動、更現(xiàn)實,我們正在身臨其中。
二 影響敘事傳輸效果因素
1 敘事的質量
敘事質量是敘事的結構、語言文采、呈現(xiàn)方式等是否有利于人們形成傳輸 [7]。在其它的因素都被控制的情況下,敘事質量越高,人們的傳輸程度將越高,傳輸?shù)陌l(fā)生,必須要創(chuàng)造一個故事世界,在這個世界中,不僅能喚起人們的情感,故事人物和情景也必須被喚起 [8]。如果所選故事時間混亂,結構松散,邏輯關系不清楚,或者畫面音質瑕疵太多都是敘事質量差的表現(xiàn)。比如,敘事角色的行為動機差異明顯,敘事情節(jié)和人們常識相違背或者不符合當前人們的認知就很難達到傳輸效果。另外,敘事情節(jié)緊湊,內容豐富,語言優(yōu)美,表達清晰,畫面質地感強,所傳達的信息具有時代感等能帶來好的傳輸效果。
2 個體因素
若個體之前的知識或經歷與敘事的主題相關則會有更高的傳輸性,并且個體的歷史文化背景與敘事世界中的歷史文化背景相近的話也可以對敘事產生更多積極的評價 [9]。以“基礎”課程為例,所選擇敘事描繪的場景,敘事所傳達的主題必須與當前大學生的知識背景、認知方式、個性特征和行為動機相匹配。此外,個體在想象力方面的差異也會影響敘事傳輸效果,如有的擅長以文本信息形式呈現(xiàn)敘事方式,有的偏好畫面展開想象,有的側重于聲像資料。因此在課堂上,宜采取多種形式的敘事傳輸方式。
3 情景因素endprint
敘事的媒介類型、題材形式、表達方式等情景因素也會對傳輸有一定的影響。依賴不同的媒介會有不同的傳輸效果,例如,文本類型的可自由控制閱讀速度,能充分滿足個體的想象空間,聲像視頻類的更容易吸引個體的注意力,帶來豐富的視覺表象。因不同的個體對不同媒介類型的偏好程度不一樣,至于哪一種更加優(yōu)越,目前還缺乏實證研究。此外,人們對自己喜歡的敘事題材形式更容易傳輸進去。在課堂教學實踐中,大學生們更偏好短小精悍的幽默喜劇、動漫等。還有研究表明,敘事的表達方式也可能影響傳輸程度,如果采用第一人稱的敘事方式,可以增加對敘事角色的認同感。
三 課堂教學中敘事傳輸?shù)膯⑹?/p>
1 嚴肅與趣味并存
“基礎”課程有嚴謹科學的理論學習。理論學習只有與生活實際相聯(lián)系才能生動而具體,特別是知行結合,應用于生活實踐方能凸顯該課程的意義。敘事傳輸是一種有趣和令人愉悅狀態(tài),人們渴望獲得傳輸體驗 [10]。將教材內容有機的融于敘事中, 可以增加課堂的吸引力,使學生在豐富的情感體驗中學習到相應的理論知識,并且由敘事創(chuàng)造一種態(tài)度改變的契機,促使在生活實踐中行為、立場的轉變。例如,在“基礎”教材第六章“學習憲法法律 建設法制體系”,為了更好地理解憲法的涵義,培育法制意識和法治精神,播放了時長5~6分鐘的動漫視頻《動畫憲法》《法治路,中國夢》《不做沉默的羔羊》等,畫面精美,語言通俗易懂,敘事情節(jié)生動緊湊。通過長長尾巴,萌萌的大眼睛卡通形象——阿普,用第一人稱方式把嚴肅、枯燥的理論闡釋出來。同學們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掌握了憲法的含義、地位、作用,理解了中國夢與法治的關系,感受到了法律就在我們的身邊,體會到了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2 與學生認知相匹配
傳輸相關理論表明,個體先前知識儲備,經歷背景會影響傳輸質量。“基礎”課教材內容與中學思想政治課教材有密切聯(lián)系,有部分內容是重復的,如一些基本概念:憲法特征原則、我國社會主義法律內涵、理想信念的含義特征、人生價值的標準與評價等,還有一些與時代特征緊密相連的內容:新時期的愛國主義、社會主義法制觀念等。在選擇敘事材料時,既要參考已有的知識基礎,又要避免簡單重復,充分考慮學生的心理發(fā)展特點和思想特點?!盎A”課程是大一新生的必修課,不同專業(yè)學生的知識儲備存在一定程度差異,特別是文科和理工科專業(yè)之間,普通專業(yè)和藝術類專業(yè)之間,這要求教師在組織和選擇敘事材料時,充分與學生多溝通,多交流,掌握其認知特點。
3 采用多種媒介敘事傳輸
羅蘭·巴特曾說:“這個世界的敘事數(shù)不勝數(shù),任何材料都適宜于敘述。”《基礎》課程授課內容既要講清楚每一章節(jié)的重難點,還要了解青年學生成長新特點,體現(xiàn)黨和國家的新要求,社會經濟發(fā)展對人才培育的新需求。敘事傳輸?shù)拿浇槎鄻踊兄谏鲜瞿繕说膶崿F(xiàn)。例如,用文字材料形式呈現(xiàn)國內外最新發(fā)展動態(tài),讓大學生體會自己和外部世界是緊密聯(lián)系的。在學習第二章《弘揚中國精神 共筑精神家園》,因內容和中學有一部分重復,學生有疲倦感,“愛國”只是停留在表面。在觀看了動態(tài)圖片《國家地理》航拍的《鳥瞰中國》,航拍了大半個華夏,悠然發(fā)現(xiàn)中國是最美的國家,一定要去祖國各地大好河山看看,尤其看到自己的家鄉(xiāng)原來在空中看是那么美,“維護祖國領土完整和統(tǒng)一”的使命感油然而生。BBC派幾個英國人來中國體驗了一把原汁原味的春節(jié),以他們的視覺拍了一部《中國春節(jié)》的紀錄片。看完后,很多學生淚奔,淚水中有民族自豪感,文化的自信。因為個體的差異性,不同媒介進行的敘事傳輸帶給學生的體驗與感受是不一樣的。課堂是差異性與共性并存,采用多種媒介進行敘事傳輸有助于提高受眾面。
4 課堂教學敘事傳輸面臨的問題
什么樣的敘事可以引起更高的傳輸水平,達到更好的說服效果?已有研究表明,敘事的質量,即精心設計的生動故事是重要的影響因素。經典文學作品、電影、優(yōu)秀紀錄片等都是質量很高的故事材料,教師如何利用它作為介質傳遞自己的觀點?教師自己在創(chuàng)造含有目標觀點的故事時,能否找到一個通用的模式?即故事的時間、人物、故事情節(jié)、環(huán)境描述等哪些因素是必不可少的,哪些可以忽略,在故事中占有比例如何?這需要在日后課堂教學中深入探討、研究。
參考文獻
[1]Dunlop, S. M. Pathways to persuasion: Cognitive and experiential responses to health promoting mass media messages. Communication Research, 2010, 37(1):133–164.
[2]李啟毅,胡竹菁,等.敘事傳輸理論與說服機制:以敘事型公益廣告為例[J].心理科學進展,2015, 23(11):2001–2008.
[3]Cohen, J. Defining identification: A theoretical look at the
identification of audiences with media characters[J]. Mass Communication and Society, 2001, 4(3):245–264.
[4]Oatley, K. Meetings of minds: Dialogue, sympathy, and
identification in reading fiction[J]. Poetics, 1999, 26:439–454.
[5]Green, M. C. Emotion and transportation into fact and
fiction[J]. Scientific Study of Literature, 2012, 2(1):37–59.
[6]Fazio, R. H. Direct experience and attitude-behavior consistency. In L. Berkowitz (Ed.), Advances in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M].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1981(14):162-202.
[7]嚴進,楊珊珊.敘事傳輸?shù)恼f服機制[J].心理科學進展,2013,21(6):1125–1132.
[8]Green, M. C. Understanding media enjoyment: The role of transportation into narrative worlds[J]. Communication
Theory, 2004, 14(4):311–327.
[9]Larsen, S. F. Cultural-historical knowledge and personal
experience in appreciation of literature[J]. Europe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1990(20):425–440.
[10]Green, M. C. Understanding media enjoyment: The role
of transportation into narrative worlds[J]. Communication Theory, 2004, 14(4):311–32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