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科護理
運用品管圈方法提高早產兒經口喂養(yǎng)率
劉真真張先紅高雄申玉潔何莎莎范娟劉艷
目的:運用品管圈方法提高矯正胎齡<34周住院早產兒經口喂養(yǎng)率。方法:按照PDCA原則擬定改善步驟,根據現(xiàn)狀制定目標,采用原因分析、對策方法、效果評價等程序改善住院早產兒喂養(yǎng)現(xiàn)狀。結果:品管圈實施后組矯正胎齡<34周住院早產兒的經口喂養(yǎng)率從27.45%提高至71.15%,實施前后組經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品管圈實施后組圈員在自信心、解決問題能力、團隊凝聚力、責任心、積極性、成就感、溝通協(xié)調能力、品管手法8個方面的能力均有所提高。結論:開展品管圈活動有利于提高住院早產兒經口喂養(yǎng)率,減少鼻飼管喂養(yǎng)時間。
品管圈;早產兒;經口喂養(yǎng)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7.17.030
充足均衡的營養(yǎng)供給是決定早產兒存活與否的關鍵因素之一,安全有效的全經口喂養(yǎng)是早產兒喂養(yǎng)的最終目標[1]。如何幫助早產兒形成經口喂養(yǎng)技能,盡快從管飼喂養(yǎng)過渡到全經口喂養(yǎng)是新生兒??漆t(yī)護人員共同關注的重要問題之一。研究發(fā)現(xiàn)[2],矯正胎齡<34周早產兒的吸吮型態(tài)和吸吮-吞咽-呼吸協(xié)調功能尚未發(fā)育完善,但其胃腸道機能已能適應腸內營養(yǎng),只要輔以合理的喂養(yǎng)技術支持,可以盡早實現(xiàn)早產兒有效安全的經口喂養(yǎng)。住院期間早產兒經口喂養(yǎng)困難若不能妥善解決,這一問題將在其兒童期早期繼續(xù)存在,表現(xiàn)為厭惡經口喂養(yǎng)和長期的喂養(yǎng)困難[3]。早產兒大多通過非經口喂養(yǎng)方式,如鼻飼管喂養(yǎng)、輸入靜脈營養(yǎng)液等來實現(xiàn)其營養(yǎng)需求。造成早產兒經口喂養(yǎng)率不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醫(yī)護人員對于經口喂養(yǎng)認識不足;吞咽功能評估及干預技術由于重視程度不夠,人力不足,尚未大力開展;只有極少數護士能實施吞咽功能評估及干預,且動作欠標準,加之工作繁忙,真正能夠進行吞咽功能干預的早產兒不多,收效甚微。通過臨床調研發(fā)現(xiàn),常有早產兒體重等各方面指標都已達到出院標準,卻因為無法實現(xiàn)完全經口喂養(yǎng)而遲遲不能出院,增加了院內感染的機會,加重了家長的經濟負擔和心理負擔?;谝陨犀F(xiàn)狀開展品管圈活動提高早產兒經口喂養(yǎng)率,現(xiàn)將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納入標準:出生體重<2500 g,矯正胎齡<34周的住院早產兒且未經口喂養(yǎng),生命體征平穩(wěn)無合并其他嚴重先天畸形及嚴重并發(fā)癥等。排除標準:有神經并發(fā)癥,如腦室內出血Ⅲ~Ⅳ級、室周白質軟化等;先天性疾病,如染色體或基因異常、復雜的先天性心臟病、唇裂、腭裂等;已進行經口喂養(yǎng)的早產兒。選取2016年1~6月在我科住院符合納入標準、排除標準的早產兒52例設為實施品管圈后組,其中男23例,女29例;平均胎齡(32.24±2.53)周;平均出生體重(1558.98±305.31)g;日均每次奶量(10.92±2.23)ml;日均體重增長值(10.94±5.14)g。選取2015年8~12月符合納入標準、排除標準的住院早產兒51例設為實施品管圈前組,其中男28例,女23例;平均胎齡(32.19±2.52)周;平均出生體重(1549.94±374.88)g;日均每次奶量(10.39±2.10)ml;日均體重增長值(10.63±4.86)g。兩組早產兒胎齡、出生體重、日均每次奶量、日均體重增長值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主題選定 圈員采用頭腦風暴的方法挑選主題,依據迫切性、重要性、圈能力,按照5,3,1分進行評分,初步選定提高早產兒經口喂養(yǎng)率作為本次主題。
1.2.2 計劃擬定 按照計劃、實施、確認、處置分別占30%,40%,20%,10%的比例開展品管圈活動,繪制本次活動進度表,圈員按照活動計劃實施相應措施。
1.2.3 現(xiàn)狀解析 根據早產兒經口喂養(yǎng)現(xiàn)狀,繪制出早產兒經口喂養(yǎng)評估流程圖,通過腦力激蕩法討論并設計出“影響早產兒經口喂養(yǎng)因素調查表”,充分利用現(xiàn)場、現(xiàn)物、現(xiàn)實的“三現(xiàn)原則”進行臨床調研并制定查檢表。根據查檢表繪制柏拉圖,得出了影響早產兒經口喂養(yǎng)的主要因素:缺乏吞咽功能干預措施,早產兒環(huán)境舒適度欠佳,醫(yī)護人員對早產兒經口喂養(yǎng)的培訓不足等。按照“80/20原則”,將吞咽功能干預,提高早產兒環(huán)境舒適度,提高責任護士對早產兒經口喂養(yǎng)的培訓等三方面作為本次改善的重點。
1.2.4 目標設定 根據品管圈方法目標值設定公式[4]進行目標設定,現(xiàn)況值通過現(xiàn)況調查得出為27.45%,改善重點通過柏拉圖得出為80.85%,通過圈小組成員的綜合評定圈能力為66.75%。因此,目標值=現(xiàn)況值+(1-現(xiàn)況值)×改善重點×圈能力=27.45%+(1-27.45%)×80.85%×66.75%=66.60%,即擬定將早產兒經口喂養(yǎng)率由27.45%提高至66.60%。
1.2.5 對策擬定、實施及檢討 通過頭腦風暴尋求改善對策,對每一對策依可行性、經濟性、圈能力來進行評分,按 5,3,1 分進行評定,以80/20定律選出17個小對策,歸納為三大類對策,即品管圈后組對早產兒行吞咽功能干預、提高早產兒病區(qū)環(huán)境舒適度、加強責任護士培訓力度,具體如下:
1.2.5.1 早產兒吞咽功能干預 外派醫(yī)護人員學習新生兒吞咽功能干預評估及實施方法,制定早產兒吞咽功能評估及干預流程,護士實施吞咽功能干預時加以輕音樂輔助操作,每天專人負責對需要干預的早產兒進行吞咽功能干預,每日2次,并觀察早產兒吸吮情況,準確記錄經口喂養(yǎng)奶量。
1.2.5.2 提高早產兒病區(qū)環(huán)境舒適度 早產兒病區(qū)環(huán)境的改善對提高早產兒經口喂養(yǎng)和睡眠質量有一定的積極作用。通過使用早產兒護理支持包替代原有的“鳥巢”,提高了早產兒在暖箱內的舒適度;護理操作盡量集中進行,減少對早產兒的不良刺激;保持病區(qū)環(huán)境安靜,減少因工作人員說話、監(jiān)護設備報警等對早產兒聽覺產生不良刺激;暖箱均使用遮光布遮蓋,利用光線建立合理晝夜交替節(jié)律,幫助早產兒建立生物鐘。
1.2.5.3 加強責任護士培訓力度 查閱國內外有關早產兒喂養(yǎng)及吞咽功能評估干預的文獻,利用科務會、質控會組織醫(yī)護人員學習。圈員及時更新補充吞咽功能評估干預相關資料,便于醫(yī)護人員自學。對科內醫(yī)護人員進行早產兒喂養(yǎng)及吞咽功能評估干預相關知識理論考核,對護士集中培訓新生兒吞咽功能評估及干預操作方法,兩項考核合格后方能實施吞咽功能評估及干預。
1.3 觀察指標 (1)比較實施品管圈前后早產兒經口喂養(yǎng)的情況。(2)調查實施品管圈前后對圈員自信心、解決問題能力、團隊凝聚力、責任心、積極性、成就感、溝通協(xié)調能力、品管手法等8個方面的情況。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應用SPSS 20.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計數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檢驗水準α=0.05。
2.1 有形成果 目標達成率=(改善后-改善前)/(目標值-改善前)×100% =(71.15%-27.45%)/(66.60%-27.45%) ×100%=111.62%。開展品管圈活動前后組早產兒經口喂養(yǎng)情況比較,見表1。
2.2 無形成果 實施品管圈后圈員在自信心、解決問題能力、團隊凝聚力、責任心、積極性、成就感、溝通協(xié)調能力、品管手法8個方面的得分均有明顯提升,表明品管圈活動能夠幫助臨床護士解決臨床護理工作中的實際問題并取得良好效果,對于提升護士職業(yè)價值及職業(yè)認同感有一定積極意義,見圖1。
表1 實施品管圈前后組早產兒經口喂養(yǎng)情況比較 例(%)
圖1 品管圈無形成果雷達圖
品管圈活動是通過科學的方法找出并確定工作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有針對性地解決這些問題[5]。開展品管圈活動,培養(yǎng)圈員從臨床護理工作的實際問題出發(fā),從各方面因素中找出要因,制定有效的護理對策,提高早產兒經口喂養(yǎng)率,減輕了早產兒家長對喂養(yǎng)問題的心理負擔,提高了護士對早產兒經口喂養(yǎng)的重視程度,使臨床的護理工作及管理質量得到進一步提升。早產兒盡早從管飼喂養(yǎng)安全有效的過渡到全經口喂養(yǎng),減少了相關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縮短了住院時間,減輕了家長經濟負擔,提高了住院早產兒家長滿意度,對早產兒遠期生存質量有一定作用,對減輕護士的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和護理質量有一定的意義。對培養(yǎng)臨床護士學會運用品管圈方法,解決臨床實際問題提供了切實可行的方法。通過品管圈方法提高早產兒經口喂養(yǎng)率,對早產兒的生長發(fā)育及營養(yǎng)攝取均有積極作用,能幫助早產兒盡早回歸家庭,適合在早產兒病房及新生兒重癥監(jiān)護室進行推廣。
[1] 彭文濤.早產兒經口喂養(yǎng)準備的臨床研究[D].北京:北京協(xié)和醫(yī)學院護理學院,2010.
[2] 李琳琳,陳京立.小于34周早產兒的經口喂養(yǎng)管理效果觀察[J].山東醫(yī)藥,2015,55(28):88-90.
[3] 李琳琳,張勝男,孫 靜.早產兒口腔運動干預方法研究進展[J].護理學報,2014,21(6):38-41.
[4] 張幸國.醫(yī)院品管圈活動實戰(zhàn)與技巧[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0:5.
[5] 王秀芳.品管圈活動對住院病人護理工作滿意度的影響[J].全科醫(yī)學,2011,9(4C):1089-1090.
(本文編輯 白晶晶)
Improvementoforalfeedingrateofprematureinfantswithqualitycontrolcircle
LIUZhen-zhen,ZHANGXian-hong,GAOXiong,etal
(Children’s Hospital of Chongqing Medical University,Chongqing 400014)
Objective:To use quality control circle method to improve the oral feeding rate of hospitalized premature infants with corrected gestational age <34 weeks.Methods:Improvement steps were formulated according to PDCA principle, an objective was established according to the current status, and cause analysis, countermeasures method and effect evaluation etc. were used to improve the feeding status of hospitalized premature infants.Results:After implementation of quality control circle, the oral feeding rate of f hospitalized premature infants with corrected gestational age <34 weeks improved from 27.45% to 71.15%, and through comparison of the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implementation,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 After implementation of quality control circle, the personnel in the circle improved their confidence, problem solving ability, team cohesion,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activity, sense of achievements, communication and coordination abilities and quality management methods.Conclusion:Carrying quality control circle activities could increase the oral feeding rate of hospitalized premature infants and reduce the time of feeding through nasogastric feeding tube.
Quality control circle;Premature infant;Oral feeding
400014 重慶市 重慶醫(yī)科大學附屬兒童醫(yī)院新生兒中心
劉真真:女,碩士,護師
張先紅,女,本科,副主任護師,護士長
2013-2014年度國家臨床重點專科建設項目(臨床護理)(國衛(wèi)辦醫(yī)【2013】544號)
2017-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