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浩然,駱小年*,韓如政,于翔,王興兵,劉宗英,王燕妮
(1.遼寧省淡水水產(chǎn)科學研究院,遼寧遼陽11000;2.遼寧省寬甸滿族自治縣水產(chǎn)苗種管理站,遼寧寬甸118200)
【生物科學與環(huán)境工程】
紅貴魚苗種培育試驗
徐浩然1,駱小年1*,韓如政1,于翔1,王興兵1,劉宗英1,王燕妮2
(1.遼寧省淡水水產(chǎn)科學研究院,遼寧遼陽11000;2.遼寧省寬甸滿族自治縣水產(chǎn)苗種管理站,遼寧寬甸118200)
2016年7—12月,對自繁的紅貴魚苗進行工廠化養(yǎng)殖試驗,結果表明:在水溫16.3~25℃條件下,1 000尾紅貴魚苗經(jīng)138d飼養(yǎng),全長從(5.44±0.97)cm增長至(9.50±0.43)cm,體質量從(1.75± 1.29)g增長至(10.05±0.95)g,成活率61.3%,變色率達51.5%??傪D料系數(shù)6.3。
紅貴魚;苗種;培育
觀賞漁業(yè)作為休閑漁業(yè)主要組成部分近些年發(fā)展迅猛,是我國發(fā)展?jié)摿薮蟮男屡d產(chǎn)業(yè)之一[1],據(jù)農(nóng)業(yè)部漁業(yè)局統(tǒng)計,中國觀賞魚規(guī)模已發(fā)展至2015年的34.7億尾[2],其中淡水觀賞魚類約有750種[3]。但是目前中國的淡水觀賞魚品種大多屬外來種,很多本土的觀賞魚類得不到有效選育和充分利用[4-6],因此開發(fā)本土原生觀賞魚意義重大。
紅貴魚(Siniperca scherzeri),是項目組于2009年偶然在鴨綠江野生斑鱖中發(fā)現(xiàn)變異種后進行人工選育的后代,通體金紅色,觀賞性強。該魚尚未見正式報道,本項目組對其進行人工選育,目前已選育至F2代,并對F2代苗種進行工廠化養(yǎng)殖和馴化,對其生長特性進行了初步研究,旨在對紅貴魚選育與工廠化養(yǎng)殖提供基礎材料。
1.1 試驗魚來源
2016年于鴨綠江水豐水庫一漁場,項目組在F1代基礎上,于5月22日選擇8組色澤純正紅貴魚進行繁殖試驗,獲得成功,5月24日獲授精卵20萬粒,6月2日獲開口水花12萬尾,經(jīng)53 d培育,獲夏花5萬尾(平均全長5.44 cm、體質量1.75 g)。7月25日將其中1 000尾夏花移至遼陽市太子河區(qū)東寧衛(wèi)鄉(xiāng)方家村觀賞魚養(yǎng)殖基地進行工廠化養(yǎng)殖,養(yǎng)殖基地采用玻璃暖棚結構,夏季溫度采用遮陽網(wǎng)降溫,冬季采用暖氣加溫,維持水溫在16~25℃。
1.2 養(yǎng)殖管理
試驗魚飼養(yǎng)于1個Φ200×100(cm)的圓形PP養(yǎng)殖桶內(nèi),保持水深0.5 m,DO 5 m/L以上,在桶的上方架設遮陽網(wǎng)遮陰。每天上午9:00換水并排出殘餌糞便,換水量2/3以上;水源為深井水,48 h高塔充分曝氣,養(yǎng)殖水溫16~25℃,每天定時投喂2次(10:00和18:00),投喂健康餌料魚(麥穗魚Pseudorasbora Parva、泥鰍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等,餌料魚苗前期平均全長3~5 cm,后期達5~8 cm,日投喂量為魚體質量的3%。每天記錄養(yǎng)殖池水溫和飼料投喂量,每半個月測量一次魚體體質量和全長。養(yǎng)殖用水各項指標見表1。
1.3 病害防治
為防治寄生蟲病,每半月定期進行3%鹽藥浴30 min。
1.4 生長測定
試驗期間,每次隨機抽取30尾魚檢測生長情況,魚體長度采用直尺測量全長(精確度0.1 cm),體質量采用分析天平測量(精確度0.01 g)。計算下列參數(shù):
特定生長率:SGR=100(lnW2-lnW1)/(t2-t1);
日增量:DWG=(W2-W1)/(t2-t1);
增重率:WGR=100×(W2-W1)/W1
肥滿度:K=(W/L3)×100;
存活率:SR=N1/N0×100%;
變色率:CR=N2/N0×100%。
其中W2為末體質量,W1為初始體質量,L2為末全長,L1為初始全長,t2為末時間,t1為初始時間,N1為末時魚的總尾數(shù),N2為末時魚體變色的總尾數(shù),N0為初始魚的總尾數(shù),X為平均數(shù),W為平均體質量,L為平均全長。
2.1 紅貴魚苗種培育
試驗期間,水溫保持在16.3~25℃,魚體的全長和體質量隨日齡的增加而增加,經(jīng)138 d養(yǎng)殖,魚體平均全長從(5.44±0.97)cm增長至(9.50±0.43) cm,平均體質量從(1.75±1.29)g增長至(10.05± 0.94)g,魚體的平均全長增長1.75倍,平均體質量增長5.74倍。成活率達61.3%。餌料系數(shù)6.3。試驗過程中,魚苗先從頭頂開始發(fā)紅,后遍及全身,變色率達51.5%。
表2 紅貴魚試驗養(yǎng)殖生長情況
2.2 水溫與生長關系
圖1是紅貴魚體質量特定增長率與水溫變化的關系曲線。由圖可知,在水溫24.8℃,特定生長率4.13,隨著水溫的降低特定增長率也降低,當水溫降至20℃以下時,特定增長率降至1.00以下。
圖1 紅貴魚特定增長率生長與水溫變化的關系
由圖2可見,紅貴魚的體質量增長量、增長率曲線變化基本是同步的,水溫25℃時,其平均增長率最高達138.2%,平均增長量2.42 g;隨水溫的降低,增長率與增長量也同步降低。當水溫降至20℃左右時,平均增長率為6.8%,平均增長量為0.38 g,隨著養(yǎng)殖時間增加,魚體適應后在水溫后,魚體平均增長率維持在6.8%~15%。
圖2 紅貴魚增長率、增長量曲線
圖3 紅貴魚肥滿度與水溫關系
3.1 開發(fā)紅貴魚的意義
中國河流眾多,魚類資源豐富,但中國的淡水觀賞魚市場充斥的大多品種多是外來種,本土資源得不到重視與開發(fā)[7-8]。研究和開發(fā)本土觀賞性魚類,是觀賞魚品種創(chuàng)新之路。斑鱖是中國淡水名貴野生經(jīng)濟魚類,目前對其生物學特性、人工繁殖、養(yǎng)殖及遺傳分析等技術掌握成熟。紅貴魚是其變異種類,其通體金紅,健康狀態(tài)時尾部左右翹擺,具較強的觀賞性。紅貴魚作為開發(fā)的新的觀賞性魚類的一個品種,一是符合供給側結構改革要求,培育新的優(yōu)勢品種的同時,又可以優(yōu)化水產(chǎn)品養(yǎng)殖結構,并為觀賞漁業(yè)市場需要注入新鮮的血液,二是掌握了成熟的人工繁殖和養(yǎng)殖技術[9-12],擁有一定數(shù)量的后備親魚,可保證穩(wěn)定的市場供應。
3.2 水溫與生長關系
水溫是影響魚類生長的重要因素,本試驗水溫16~25℃,在養(yǎng)殖水質滿足紅貴魚生長條件,在餌料魚保持穩(wěn)定的情況下,影響紅貴魚生長的主要指標是低溫。由圖3可以看出其生長速度隨著水溫變化,紅貴魚的適宜生長水溫為24~25℃,隨著水溫的回落,生長速度減慢。此溫度范圍接近鱖魚養(yǎng)殖最適溫度25~35℃[13-14]。
3.3 養(yǎng)殖過程中常見問題
3.3.1 餌料魚
在養(yǎng)殖過程中,餌料魚的規(guī)格大小至關重要,過大或過小都不易于鱖魚的捕食,進而影響魚體正常生長,造成魚體銷售、體質變?nèi)醯痊F(xiàn)象。本試驗在59 d時,由于餌料魚(麥穗魚)的短缺,更換為小規(guī)格的泥鰍魚(5~6 cm),試驗過程中時有發(fā)現(xiàn)紅貴魚在捕食吐咽過程中有部分泥鰍魚露在口外,偶有出現(xiàn)整體吐出餌料魚的情況。因此,餌料魚的適口性尤為重要。
3.3.2 疾病防治
養(yǎng)殖過程中,受餌料魚或操作不當影響,易患寄生蟲病,如車輪蟲、指環(huán)蟲等。剛被寄生時,魚體出現(xiàn)煩躁不安,離群繞壁獨游,游動緩慢或靜止不動,減少攝食等情況??上葘︷B(yǎng)殖水體中的魚體進行3%食鹽藥浴5 min以上,針對車輪蟲病可采用硫酸銅和硫酸亞鐵(5:2)0.7 g/m3全池潑灑[15],指環(huán)蟲病可采用潑灑1.8%的阿維菌素溶液,水體濃度0.08 mL/m3[16]
[1]王吉橋.水生觀賞動物養(yǎng)殖學[M].第2版.北京:中國農(nóng)業(yè)出版社,2011:1-50.
[2]農(nóng)業(yè)部漁業(yè)局.2016年中國漁業(yè)統(tǒng)計年鑒[M].北京:中國農(nóng)業(yè)出版社,2016:30.
[3]駱小年,劉剛,閆有利.我國觀賞魚種類概述與發(fā)展[J].水產(chǎn)科學,2015,34(9):580-588.
[4]朱偉偉,陳藍蓀.觀賞魚文化及對現(xiàn)代漁業(yè)經(jīng)濟的影響[J].現(xiàn)代農(nóng)業(yè),2007(7):64-65.
[5]李金忠.論長江野生觀賞魚的開發(fā)[J].水產(chǎn)養(yǎng)殖,2003(7):25-26.
[6]李東英,賴茂忠.我國習見淡水熱帶觀賞魚[J].福建水產(chǎn),1996(2):84-86.
[7]馬旭東.被遺忘在飼料魚中的中國觀賞魚資源[J].水族世界,2007(2):64-68.
[8]牟希東,胡隱昌,王學杰,等.中國外來觀賞魚的常見種類與影響探析[J].熱帶農(nóng)業(yè)科學,2008,28(1):34-40.
[9]駱小年,李軍,趙曉臨,等.鴨綠江斑鱖規(guī)?;斯し敝臣夹g研究[J].水產(chǎn)學雜志,2010(2):25-28.
[10]駱小年,梁旭方,易提林,等.斑鱖水庫網(wǎng)箱人工繁育與胚胎發(fā)育[J].水產(chǎn)學雜志,2014,27(6):22-29.
[11]閆有利,李敬偉,郭冰,等.斑鱖的人工繁殖與苗種培育試驗[J].水產(chǎn)科學,2009,28(2):97-99.
[12]駱小年,李軍,趙曉臨,等.鴨綠江斑鱖開口餌料初步研究[J].水產(chǎn)學雜志,2009,22(1):31-34.
[13]張曉華,蘇錦祥.不同溫度條件對鱖仔魚攝食和生長發(fā)育的影響[J].水產(chǎn)學報,1999,23(1):91-94.
[14]劉家壽,崔奕波,劉建康.鱖和烏鱧最適溫度的研究[J].水生生物學報,2002,26(5):433-437.
[15]卞云斌.鱖魚苗種階段疾病防治技術的研究[J].北京水產(chǎn),2004(6):28-30.
[16]金廣海,駱小年.北方土著魚類高效健康養(yǎng)殖技術[M].北京:海洋出版社,2017:35.
(責任編輯:龍海波)
Cultivation experiment of Siniperca scherzeri juvenile
XU Hao-ran1,LUO Xiao-nian1,HAN Ru-zheng1,YU Xiang1,WANG Xing-bing1, LIU Zong-ying1,WANG Yan-ni2
(1.Freshwater Fisheries Research Academy of Liaoning Province,Liaoyang 111000,China;2.Management Station of Aquatic Juveniles of Kuandian Manzhu Autonomous County,Kuandian 118200,China)
An industrial aquaculture experiment of Siniperca scherzeri juveniles was carried out from July to December of 2016.The results showed that,at the temperature from 16.3℃to 25.0℃,the body length of the 1000 juveniles increased to(9.50±0.43)cm from(5.44±0.97)cm,the body weight increased to(10.05± 0.95)g from(1.75±1.29)g.The survival rate was 61.3%,the discoloration rate was 51.5%and the feed coefficient was 6.3.
Siniperca scherzeri;juvenile;cultivation
S955
A
1673-4939(2017)03-0181-05
10.14168/j.issn.1673-4939.2017.03.06
2017-07-04
遼寧省海洋與漁業(yè)廳科研計劃項目“觀賞魚新品種研發(fā)與養(yǎng)殖技術研究”(201613)
徐浩然(1983—),女,遼寧海城人,工程師,研究方向:水產(chǎn)養(yǎng)殖學。
*通訊作者:駱小年(1975—),男,湖北蘄春人,研究員;研究方向:魚類遺傳育種與增養(yǎng)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