漆明霞,羅晶,楊雅麗,項華珍,張娟
(吉安市婦幼保健院兒童保健科,江西吉安343000)
小兒肥胖癥的影響因素分析
漆明霞,羅晶,楊雅麗,項華珍,張娟
(吉安市婦幼保健院兒童保健科,江西吉安343000)
目的觀察和探討本地區(qū)小兒肥胖癥的影響因素,并提出相應的對策。方法選取本院體檢的300例3~7歲小兒肥胖癥患者,根據世界衛(wèi)生組織(WHO)推薦的,以同性別身高標準體重法對兒童肥胖程度進行判定,分析其影響因素。結果肥胖兒童中有不良飲食習慣占92.33%,缺乏運動占75.33%,家族肥胖史占51.33%,新生兒期人工喂養(yǎng)占49.33%,性格缺陷占19.33%;本組男女患病率分別為63.33%和36.67%。主要為輕度肥胖和單純性肥胖。結論鼓勵新生兒期母乳喂養(yǎng),培養(yǎng)兒童科學健康的飲食和運動習慣有助于減少兒童肥胖癥發(fā)生。
小兒肥胖癥;影響因素;母乳喂養(yǎng);生活習慣
兒童期肥胖容易伴隨焦慮、自卑等心理問題,同時也是成人肥胖、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及其他代謝性疾病和腫瘤的潛在危險因素[1]。為了針對性的干預和治療兒童肥胖癥,我們對本地區(qū)300例3~7歲小兒肥胖癥患者進行了肥胖影響因素的調查分析,現(xiàn)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選取本院體檢的300例3~7歲小兒肥胖癥患者,男190例,女110例,3~5歲(滿3周歲至不足5周歲)91例,5~6歲(滿5周歲至不足6周歲)112例,6~7歲(滿6周歲至不足7周歲)97例。平均年齡(4.9±1.5)歲。
1.2 方法所有患兒采用電子測量儀測量體質量、身高及體重指數(BMI);測量時僅穿單衣,脫去外衣及鞋帽。根據世界衛(wèi)生組織(WHO)推薦的,以同性別身高標準體質量法對兒童肥胖進行判定,同等身高、營養(yǎng)良好的兒童體質量為標準體質量(100%),±10%標準體質量的范圍為正常,大于15%為超重,大于20%為輕度肥胖,大于30%為中度肥胖,大于50%為重度肥胖。
全部患兒進行詳細的病史詢問,包括患兒新生兒期喂養(yǎng)情況(以母乳喂養(yǎng)為主;以人工喂養(yǎng)為主)、近年來飲食習慣(不良飲食習慣包括:常吃零食、碳酸飲料、油炸食品等,少吃粗糧蔬菜水果,進食快等等)、運動習慣(缺乏運動包括:除一般的學校生活和日常生活的活動以外,不再有其他運動)、性格(內向、孤僻、不愛交際、脾氣暴躁等為性格缺陷)以及肥胖家族史等,并認真記錄。
2.1 影響因素分析本組輕、中、重度肥胖癥比例分別為56.0%、34.0%、10.0%。32例患兒血脂、血糖在正常高值。見表1。
表1 小兒肥胖癥影響因素分析
2.2 不同性別肥胖癥發(fā)病情況比較見表2。
表2 不同性別肥胖癥發(fā)病情況比較[n(%)]
肥胖不僅直接影響兒童的生長發(fā)育和社會心理發(fā)展,更會成為第二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高血壓、中風以及不同種類癌癥的主要危險因子[2]。導致肥胖的原因很多,最主要的就是熱量的攝取大于熱量的消耗[3]。本調查分析顯示,300例肥胖兒童中,不良飲食習慣占92.33%,缺乏運動占75.33%,分別占據此次調查肥胖因素的第一、第二位,這兩項因素一個增加了熱量的攝取,一個減少了熱量的消耗,都導致了卡路里的增加,促進肥胖形成。
不良飲食習慣,是本地區(qū)導致兒童肥胖的罪魁禍首。調查到的不良飲食習慣包括:經常進食糖果、糕點等甜食和干果類零食,經常喝碳酸飲料和其他甜飲料,喜歡油炸食品,雜糧蔬菜水果進食很少或不吃,進食快,以及暴飲暴食等等。
家庭的飲食習慣以及家長對健康飲食的認知程度,嚴重影響著孩子的飲食健康,多數家長認為“吃好一點”就是“多吃肉”,而不了解均衡飲食的內容和意義;同時,從小的“喂養(yǎng)模式”,也是影響孩子體重的一個重要的影響因素,“順應喂養(yǎng)”對減少兒童肥胖有意義[4]。平時家長喂養(yǎng)孩子時,往往只關注吃什么(即營養(yǎng)素的攝入),卻忽略了該怎么吃,即以何種方式攝入食物(即喂養(yǎng)模式),不關注孩子本身的感受,忽略孩子的饑餓和飽足信號,想當然地從成人的角度去判斷孩子有沒有吃飽,從而導致了孩子從小被迫進食,喂養(yǎng)過度。因此,我們在宣教均衡科學的膳食搭配的時候,也要注重“喂養(yǎng)模式”的宣傳教育,把“順應喂養(yǎng)”的理念和方法傳授給家長。
隨時代及科技的進步,兒童也和成人一樣,增加了坐姿生活形態(tài)而減少了身體活動量,部分學者認為兒童花在看電視的時間越多,肥胖的盛行率會越高[5]。同時居住環(huán)境與兒童的運動量也戚戚相關,若居住在有利于從事身體活動的環(huán)境,例如周遭有公園或體育場等,會促使家長帶領孩子多從事身體活動;反之,如果治安差或場所較危險的環(huán)境,家長較不放心讓孩童自行去活動,因此減少身體活動的時間,缺少身體活動者也容易導致肥胖[6]。
本文300例肥胖兒童中,有家族肥胖史的占51.33%,是引起肥胖因素的第三位。有研究調查顯示,父母有一方肥胖的,子女肥胖的可能性有32%~34%;父母雙方均為肥胖的,子女肥胖的發(fā)生率上升為50%~60%。另一方面,72%的胖孩子,父母中有至少一人也有肥胖。肥胖小孩的家長也是肥胖者高于非肥胖小孩家長的五倍[7]。所以有家族肥胖史的家庭更應注意從小培養(yǎng)孩子的健康飲食習慣和良好的運動習慣。
第四個導致肥胖的因素是新生兒期人工喂養(yǎng)為主(占49.33%)。影響母乳喂養(yǎng)的因素很多,涉及乳母的生理心理和社會環(huán)境等因素,以及這些因素的綜合作用。導致母乳喂養(yǎng)不成功的主要因素有:剖宮產、開奶時間過長等所致的奶量不足;沒有良好的哺乳環(huán)境;母親為保持體型而放棄母乳喂養(yǎng)等等[8]。創(chuàng)建愛嬰醫(yī)院實際上是促進、保護和支持母乳喂養(yǎng),重新創(chuàng)建母乳喂養(yǎng)的環(huán)境。對婦幼衛(wèi)生保健人員,進行母乳喂養(yǎng)近代知識和具體技術的培訓,利用孕婦學校、知識講座、觀看錄像等方式,使孕產婦和乳母,了解和掌握母乳喂養(yǎng)知識和母乳喂養(yǎng)技巧,樹立良好的母乳喂養(yǎng)信心。
調查中有19.33%的兒童性格內向、孤僻、不愛交際、脾氣暴躁等,但與以上因素對比有顯著差異,說明此類性格問題不是導致肥胖的主要成因。但是肥胖兒童在成長過程中,容易形成焦慮、自卑等心理問題,影響孩子自我心理功能的健全。
綜上所述,兒童期肥胖的預防重點在于培養(yǎng)良好的飲食和運動習慣,避免糖果、糕點等甜食和干果類零食,禁止暴飲暴食,鼓勵孩子積極參加適宜的體育運動。一旦小兒出現(xiàn)肥胖,就要及早進行綜合治療,盡早使其得以控制。另有研究證實,兒童肥胖還與規(guī)律早餐,微量營養(yǎng)素的攝入有關,因此推薦兒童體重管理意見[9]:新生兒期盡可能采用母乳喂養(yǎng),并適當延長母乳喂養(yǎng)時間,以減少兒童期肥胖發(fā)生風險;嚴格控制零食攝入,尤其是含糖類較高的零食以及碳酸飲料,應控制碳水化合物中高血糖指數食物的攝入;適量增加膳食纖維的攝入量;注意B族維生素,維生素D和微量元素鋅鐵的適量補充。
[1]常翠青,陳潔文,陳偉,等.中國超重/肥胖醫(yī)學營養(yǎng)治療專家共識[J].中華糖尿病雜志,2016,8(9):525-540.
[2]陳小建,張月華,王丹虹,等.哮喘患兒體重指數與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對哮喘控制的影響[J].中國當代兒科雜志,2015,17(7):698-701.
[3]Arja Ger ritsen,Roos AW,Wennink,Marc GH,et al.Ear ly oral feeding af ter pancreatoduodenectomy enhances recovery without increasing morbidity[J].HPB,2014,16 (7):656-664.
[4]任芳,盛曉陽.輔食添加期嬰幼兒的喂養(yǎng)模式[J].中華兒科雜志,2015,53(2):135-155.
[5]Valé,rie Seegers,Dominique Petit,et al.Short Sleep Duration and Body Mass Index:A Prospective Longitudinal Study in Preadolescence[J].American Journal of Epidemiology,2011,173(6):621-629.
[6]Monique S Tanna,Ar thur Schwartzbard,Jef fery S Berger,et al.Management of Hypogonadism in Cardiovascular Patients[J].Urologic Cl inics of Nor th America, 2016,43(2):247-260.
[7]Scot t T.Rehrig.Surgical Management of Metabol ic Syndrome Related to Morbid Obesity[J].Primary Care: Cl inics in Of f ice Practice,2016,43(1):145-158.
[8]廖紅群.我國母乳喂養(yǎng)的現(xiàn)狀與促進母乳喂養(yǎng)活動-從《中國婦幼保健》看母乳喂養(yǎng)[J].中國婦幼保健,1994,9(4):60-61. [9]常翠青,陳潔文,陳偉,等.中國超重/肥胖醫(yī)學營養(yǎng)治療專家共識[J].中華糖尿病雜志,2016,8(9):525-540.
10.3969/j.issn.1009-4393.2017.26.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