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大學美育可以被滲透到大學基礎必修課程大學英語教學過程中,本文將應用認知美學原理中的認知模塊理論,結合大學英語課文《兒時百寶箱,老大歸家夢》探討英語教學中美育的理論和實踐。
關鍵詞:大學英語;美育;認知模塊
由于大學英語的教學目標除了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以外,還有提高綜合文化素養(yǎng),以適應我國社會發(fā)展和國際交流的需要,所以大學英語教學就不能僅僅流于語言能力,美育就是人文素質教育中重要的組成部分。
美育,又稱美感教育。它是以生動、直觀的形象為手段,以動之以情、理在情中為特征,通過寓教于樂、潛移默化的形式,旨在培養(yǎng)和提高人的感受美、鑒賞美和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樹立和發(fā)展人的正確的審美觀念、健康的審美情趣和高尚的審美情操,最終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1]。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和高校學生發(fā)展要求的變化,傳統(tǒng)的美育方法和策略已經不能完全滿足當今大學美育的要求,因此,大學美育研究必須不斷拓展其新的研究領域。將美育融入到大學英語這種公共必修課教學中,能夠提高效率,增進效果。
在西方神經美學蓬勃發(fā)展的基礎上,形成了中國本土的理論闡釋——認知美學及其核心理論“認知模塊論”。認知模塊是大腦神經系統(tǒng)中由知覺模式和情感反應模式聯接而成的結構體,在事物有利價值和外在形式的雙重作用下經由經驗自動形成。其中,知覺模式是認知模塊的核心,對外連接著客觀事物的形式信息,對內連接著身體的情感體驗,從而在客觀事物形式與主觀情感體驗之間建立起穩(wěn)定的聯系,使人能夠一見到相應的形式就直覺地產生美感。就對某一具體事物的認識而言,就是形成了相應知覺模式與情感反應模式的聯接。這種聯接所構成的神經反應方式是穩(wěn)定的、相對于特定事物的,我們稱之為“認知模塊”。認知模塊中不僅包含對事物外形的識別,還包含對事物內在價值的認識及情感態(tài)度;是認知結構中與特定的客觀形式信息相對應、與特定價值認定和情感傾向相聯系的較穩(wěn)定的神經活動方式[2]。
認知模塊不僅是美學理論上的突破,也可以被應用到大學英語美育日常教學實踐中。例如,《新視野大學英語(第三版)讀寫教程1》中第二單元課文A《兒時百寶箱,老大歸家夢》,描述了一位母親在收拾剛剛成年的女兒舊物時候的心路歷程[3]。在教學過程中發(fā)現,有些學生覺得這一課文很無趣,像是流水賬一樣;有些學生單純的認為,這僅僅是父母在兒女成長過程中矛盾心理的體現。事實上,如果從認知模塊理論角度來看,展現在我們面前的是一幅更加清晰、深刻的圖景。一直以來,在母親的認知模式中,她的女兒是一個讓她處處掛心的孩子,一個需要呵護的花朵。因此,她的情感中默認她看到的女兒的物件都是關于一個不成熟的孩子:有沒擰干的毛巾、有生銹的剃刀片、散落在面盆里的頭發(fā),還有幾支快擠空了的牙膏;她的東西還有連環(huán)漫畫冊、青少年小說、言情小說、歷史小說,還有課本;填充動物玩具、大大小小的招貼畫、發(fā)箍和粉紅色的卷發(fā)夾。這些物品是母親對于一直在她照顧下長大的女兒的認知。在她以往的知覺模式中,女兒應該是個天真爛漫的小女孩,有點調皮,有點叛逆,有點邋遢,這些都形成了母親對于女兒的認知模塊——一個需要母親呵護的孩子。因此,所有跟女兒相關的物品都應該符合母親對于女兒的情感狀態(tài),而那些不符合母親認知模塊的東西,就被認為是不合理的:大卡車、眼影、面霜、指甲油,這些成年人的物品讓母親覺得,自己的孩子正在因為成長而離開自己,因為情感上的背離感,這些物品在認知模塊中產生了負面的利害性。母親在自己的認知模塊中,將這些物品和垃圾歸類到一起。因此,在母親的眼中,凡是讓她覺得女兒還是自己懷抱中的小女孩的東西,就是美的;讓她覺得女兒已經漸漸脫離自己的控制、長大成人的東西,就是不美的。
這部分的教學就是一個良好的美育出發(fā)點。如何認識物體的客觀形式?就要建立正確的形式知覺模式,形成積極的認知模塊,良性的引導自己的情感狀態(tài)。課文中的母親因為不愿意自己的女兒在心理上離開自己,就形成了既有的認知模塊,心理上在女兒和成年人這兩種理念之間建立起了負面的聯系。因此跟女兒成年有關的東西都被母親認為是不好的,或者說不美的。但實際上,這是不正確的。女兒的成長不僅是自然的,而且是必然的。人需要成長,尤其是步入成年之后,正如學生剛剛步入大學之后的時期,成長是一種積極的狀態(tài)。人類知覺模式的建立,就應該順應自然和時代的發(fā)展,才能建立符合客觀規(guī)律的認知模塊,從而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和審美眼光。在講授這部分課文時,引導學生跟隨母親經歷這種知覺模式的變化:母親最終接受了女兒成長的事實,并且承認了女兒成長的意義——“我的小寶貝兒,那個什么都讓我操心的孩子,不再回來了。但是有一天,我的女兒,那位獨立的女士,會回來的?!庇谑?,對女兒的認知不在處于對于孩子的認知模塊中,而是對于一個成年女性的認知模塊中,知覺模式和審美看法也隨之改變,形成了新的情感狀態(tài)。這種美育可以幫助學生在成年伊始也樹立起符合他們成長要求的認知模塊,提高其心理素質。
認知模塊理論還在不斷發(fā)展中,因此其在大學英語美育中的運用還需要在實踐中不斷的挖掘、完善,這不僅有利于提高大學英語教學效果,而且對大學美育有可觀的實用價值。
參考文獻:
[1]張文光主編.大學美育[M].北京:機械工業(yè)出版社,2012:1.
[2]李志宏,王延慧.認知模塊說:美學科學化闡釋的可能路徑.中國社會科學評價,2015:72-80.
[3]鄭樹棠.新視野大學英語(第二版)讀寫教程3[M].北京:外語教育與研究出版社,2008:31-32.
作者簡介:
王延慧(1982.9—),女,漢族,吉林長春人,碩士學歷,單位:吉林建筑大學,研究方向:英美文學、文藝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