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琛 秦志芳
摘要:龍耳方壺(春秋),1978年河南淅川下寺出土,現(xiàn)藏于河南博物院。該龍耳方壺上的冠蓋修復(fù)前殘為六塊,缺失的鏤空面積約占整個冠蓋的10%,冠蓋下端殘掉獸面一個,并缺失獸面一個。為使該龍耳方壺冠蓋恢復(fù)原貌并得以穩(wěn)定保存,對該冠蓋進行了焊接成型、補缺配件、石膏樣板的翻制及澆鑄、補配件的焊接、著色、做銹等一系列修復(fù)工作。
關(guān)鍵詞:方壺;青銅器;修復(fù)
一、龍耳方壺冠蓋的修復(fù)步驟
(一)焊接成型
首先對現(xiàn)有的殘塊進行逐一的找對,待所有的鏤空殘塊斷碴對接無誤后,用超聲波對殘斷的碴面內(nèi)的青銅銹進行小心而認真的清除。待斷碴內(nèi)的青銅銹去除干凈后,將找對無誤的鏤空斷碴對接在一起,用筆做上標記,后用小鋼銼根據(jù)斷碴的粗細銼制出大小不一的焊口。待所有需焊接的對接點焊口全部銼制完成后,就可一次性的全部焊接完成。首先,將斷碴面正確無誤的用黃膠泥固定好,用小毛筆蘸取少量的焊劑點在兩碴對接的焊口內(nèi),隨即用200W加熱的電烙鐵掛上焊錫進行焊接,對這類鏤空的器物焊接時焊時要長,一定要焊實焊牢,待所有的殘塊焊連一體時,該冠蓋的形狀已成,隨后將焊牢固的冠蓋放入玻璃干燥容器中,加入純凈水沒過冠蓋,浸泡30分鐘后,并用毛刷輕輕的刷除去焊劑(用鹽酸加鋅粒泡制而成),最后用純凈水沖洗干凈并晾干,就可進行下一步的補缺配件的工作了。
(二)補缺配件
首先,根據(jù)需要選擇薄厚適當?shù)陌准埻袎|在所有缺失蟠虺紋的鏤空處,逐一的用寫字筆根據(jù)所缺失的蟠虺紋形狀,在紙上大概繪畫出其紋飾的走向(因蟠虺紋每組及每個個體大小皆不一樣),要想使所有補缺的紋飾的走向都能與每一個斷碴對接上并非易事,何況紋飾及紋飾之間都呈鏤空的,所以繪制的準確關(guān)乎著補配后整個冠蓋的美觀及成敗。待所有的缺失處都繪制好樣稿后,分別取下并平鋪在工作臺上。并在紙上畫好的蟠虺紋上,用水加石膏調(diào)好稀稠相當?shù)氖酀{,根據(jù)蟠虺紋不同的寬窄坡度和所需的厚度,用竹刀慢慢而準確的攤鋪在所畫的紋線上。待石膏凝固后可用雕刻刀及自制小刀,先刻出蟠虺紋內(nèi)外有力度的輪廓和鏤空的弧度及形狀。同時也要刻出補缺部位,上下兩面與冠蓋整體的坡度和弧度。待所有的紋路按標準精確一致后,即可用三角雕刻刀在所有雕刻成形蟠虺紋的石膏模樣上的中央流暢的刻出蟠虺紋的陰紋及目紋。一同配制的五個石膏版樣,待確保蟠虺紋的寬窄、粗細和陰紋高低與相鄰實物紋飾的寬窄、粗細一致并流暢后,即可對缺失的一個獸面進行雕刻制版樣。如所有石膏樣版與實物銜接流暢無誤時,即可進行下一步的翻制模具工作。
(三)石膏樣版的翻制及澆鑄
首先將五個石膏雕刻完成大小不等的鏤空蟠虺紋樣版及1個石膏獸面合計6個石膏樣版一并用軟毛筆涂刷一遍隔離劑后,將6個有紋路的面向上,擺放置鋪墊有塑料薄膜的工作臺上,并將和好的黃膠泥搟壓成寬3厘米,厚1厘米的泥條即可。進行模具的翻制工作,先將3厘米的泥條豎立置離石膏樣版2.5厘米外,將泥條四角用手捏緊,并在豎立的泥條外側(cè)中部用白布帶捆緊,按照以上的操作過程可逐一用泥條對剩下的5個石膏樣版進行圍圈捆扎。待所有的6個石膏樣版全部完成后,可一次性的用水加石膏粉,用不銹鋼小勺調(diào)試出所需要的稀稠適當?shù)氖酀{,用小勺分別澆入黃膠泥圍圈的擋格內(nèi)。等其凝固后即可去除黃膠泥條,這時,所有6個樣版的第一塊的石膏模具翻制算完成。隨后將6個石膏模拿起撕去塑料薄膜,樣版件朝上平放至工作臺面上,用刻刀在翻出第一塊石膏模具四角挖出四個半圓坑(當榫槽用),再將黃膠泥搟壓出5厘米寬,1厘米厚的泥條,分別圍擋在6個翻出石膏模塊的外圍,并用白布帶逐一捏緊扎牢后,用軟毛筆蘸隔離劑涂刷在石膏樣版及石膏模塊和四角的圓坑表面上,隨后調(diào)試出所需要而稀稠相當?shù)氖酀{,對6個用黃膠泥條圍扎成的空格內(nèi)進行逐一的澆制即可。待其凝固后去掉所有黃膠泥條,用小皮錘打震石膏模具上下的兩個平面,使錘力震開兩片石膏模,即可分別取出6個石膏樣版(不要了),分別在6個沒有紋路的石膏模塊上用刀具在所需要的位置掏挖澆口一個,出汽口一個。最后,待以上工作完成后,分別找出相對的兩塊石膏模合對一起,嚴絲合縫后,用白布扎緊扎牢,這時石膏模具中間已沒有石膏樣版而形成空腔。等兩天后,可將6個石膏模具放入干燥箱進行烘干,以備澆出補缺及配件,待其徹底干透后,這時可將鉛、錫、銻三種材料按比例放入鐵鍋內(nèi)進行熔化,并從干燥箱內(nèi)取出6個石膏模具,使?jié)茶T口及出汽口朝上放置。用長把鐵勺盛取已熔化的鉛、錫、銻合金熔液,分別澆入6個澆鑄口內(nèi),待其涼后,解開白布帶。打開石膏模具,取出鑄件。用200W的電烙鐵加熱后,燙去多出的澆鑄口及出汽口,并用小錫銼隨型銼整,最后用砂紙進行細致的打磨,這樣6個標準的補配件得以完成。
(四)補配件的焊接及地子制作
首先將6個已澆鑄出的鉛、錫、銻合金的澆鑄樣,分別在找出它們的正確位置,通過對比無誤。并在實物斷碴處用小鋼銼銼出焊口,待它們所有的斷碴與實物的斷碴銜接無誤后,在鏤空補配件接頭處及實物接頭處,用毛筆點上焊劑,再用加熱200W的電烙鐵掛上焊錫進行焊接。待所有的補配件焊牢固后,用小細鋼銼將所有的焊接處銼平展(尤其是鏤空內(nèi)外所有豎面的部位)。這項工作完成后,可用漆片稀料加研磨過的礦物顏料調(diào)出與實物地子相同的顏色,用毛筆在所有的補配件上刷涂,干透后用瑪瑙軋子軋出地子柔潤的光澤。
(五)著色、做銹
通過觀察,該冠蓋表層銹體呈現(xiàn)銹色分為洋綠、淺綠、淡暗紅三種,因為有的補配件小,不能用嘣彈的方法做銹,所以這件冠蓋采用各種毛筆點銹及傳統(tǒng)的批銹方法來完成。首先根據(jù)實物上所出現(xiàn)的三種顏色銹層,用稀料加礦物顏料調(diào)試出與實物一致,并且稀稠相當?shù)匿P色,用毛筆及批刀蘸取顏料,根據(jù)實物銹層的上下順序進行點銹及批銹。使在補缺配件的部位上做出的銹色銹層與其周邊實物銹色銹層相融合。修復(fù)后龍耳方壺的冠蓋:通高11厘米、通長32厘米、通寬27.5厘米(圖1)。
二、結(jié)語
經(jīng)過對春秋時期龍耳方壺冠蓋的一系列修復(fù),使得該冠蓋能夠恢復(fù)其往日完整的外貌。當其在展廳陳展時,使得觀眾能夠欣賞到該冠蓋上精美的鏤空蟠虺紋飾及其流暢的造型,贊嘆于先人先進的鑄造技術(shù)和勞動智慧。今后在文物庫房存放時使得該冠蓋能夠得以更加穩(wěn)定的保存。同時也完整的保留了該件文物中所含的歷史信息、藝術(shù)價值及考古價值,為后人研究春秋時期青銅方壺類文物提供了更為完善的實物資料。
(本文文物照片由牛愛紅拍攝)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