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劉翠霞 圖丨六月 程先好
百花洲如花美眷如煙往事
文丨劉翠霞 圖丨六月 程先好
與大明湖南門牌坊一路之隔,有一碧波粼粼的小湖,岸邊弱柳臨風(fēng)。青石板路環(huán)繞著小湖,湖中蓮荷叢生。湖邊老門老院古色盎然,家家泉水環(huán)繞,戶戶垂柳依依——這里,便是最有老濟南風(fēng)情之地,百花洲。
從珍珠泉、芙蓉泉、王府池子等諸泉匯集成曲水河,沿曲水亭街流到百花洲,之后注入大明湖。早在北宋時,百花洲與大明湖間建有鵲華橋,橋東建有天心水面亭;明朝時,鵲華橋西建有煙雨亭。據(jù)《歷城縣志》記載,以前游人從百花洲上船,穿過鵲華橋進入大明湖,在湖中紆折行進一程水路,從匯波樓下出北水門進入小清河,可直達華山腳下。
曾經(jīng),這里是一處風(fēng)雅之地,文人墨客往來生活于此。有多少美景,多少如花美眷,就有多少良辰,多少如煙往事。
古時的百花洲,比現(xiàn)在大得多,現(xiàn)在百花洲東岸一帶的民居,原為水中小島,一直到司家碼頭那兒才是百花洲的盡頭。當(dāng)時的百花洲與大明湖有水道相連,可以坐船往來。
900多年前,50多歲的曾鞏在濟南做“父母官”,修建了造福后世、“永除水患”的濟南古城北水門,還修建了百花堤、百花臺、百花橋等景觀建筑,終于使得大明湖以南的這片不大的湖域,有了一個自古至今都令人悠然神往的名字——百花洲。
曾鞏有《百花臺》詩贊之曰:“煙波與客同樽酒,風(fēng)月全家上采舟;莫問臺前花遠(yuǎn)近,試看何似武陵游。”可以想見,古百花洲該是多么優(yōu)雅的去處。
當(dāng)時在溪亭泉、珍珠泉的北側(cè),有一條晶瑩清澈的小河——玉帶河,玉帶河源于溪亭泉、珍珠泉及周圍清泉,把珍珠泉、溪亭泉、濋泉、云樓泉等幾十處泉水串連起來,并在珍珠泉大院內(nèi)迂回曲折,經(jīng)濯纓湖、百花洲流入大明湖。
少女時期的李清照從溪亭泉蕩舟,經(jīng)百花洲誤入藕花深處,寫出名詞《如夢令》。宋代濟南水勢十分豐盛,像李清照這樣的仕宦之女,不循舊俗,獨駕小舟蕩漾在湖光荷影之間,沉醉在沙灘鷗鷺棲宿之地,應(yīng)為宋代濟南青年女子生活之常事。
相傳,在百花洲洲心有一樓閣,建在湖心島上,無橋可通,樓上住著一位美女,名叫蔡姬。樓主是明代文壇“后七子”的領(lǐng)袖李攀龍,蔡姬是他的愛妾。
李攀龍早期罷官回家,于鮑山和華不注之間筑“白雪樓”。晚年再筑新“白雪樓”于百花洲中,又稱“青蘿館”,朋友們都稱其為“湖中樓”。樓有三層,底層為客廳,中層為書齋,上層為蔡姬的閨房。李攀龍和蔡姬在這里賞著清風(fēng)明月一湖美景,過著神仙般的日子。
白雪樓四面環(huán)水,只能以小船往來出入。李攀龍十分孤傲,如有客人來訪,要先在岸上通報姓名,官員一律不見,文朋詩友則親自撐船相迎。
蔡姬貌美如花心靈手巧,出得廳堂下得廚房,最拿手的是“蔥香饅頭”,蔥香濃郁而餡中無蔥,傳說只有李攀龍的好友才能一飽口福。后來,這種包子成為濟南一種著名的風(fēng)味小吃。
李攀龍死后,家道寥落,其子孫“僦居窮巷,托跡浮萍”。蔡姬已經(jīng)70余歲,孤苦伶仃,在西關(guān)賣胡餅討生活,“則頹然老丑耳”。詩人王象春見到她,不由感慨:“白雪高埋一代人,蔡姬典盡舊羅裙?!?/p>
“皇上,您還記得大明湖畔的夏雨荷嗎?!”這句《還珠格格》里的臺詞紅遍了祖國的大江南北,很多游客在大明湖走了一遍又一遍,只為尋到夏雨荷的蹤跡。
那么夏雨荷居所在哪里呢?經(jīng)考證,就在大明湖南畔、百花洲上。
當(dāng)年,乾隆皇帝喬裝打扮,微服私游大明湖。忽聞悠揚悅耳的古琴之聲傳處于荷柳叢中,他循聲尋至,見一古式建筑,紅柱青瓦,出廈回廊。廳內(nèi)擺設(shè)古雅,一淡妝美女正在撫琴,這位便是夏雨荷了,她姿容秀麗,勝過宮中佳麗三千。
兩人談眼前景致,琴棋書畫,詩詞文章,十分投契,相見恨晚。乾隆皇帝也在湖畔暫住,他們吟詩做畫,撫琴弈棋,蕩舟游湖,賞荷觀雨,其樂陶陶,一來二往,雙雙墜入愛河。
回京時,乾隆皇帝在扇上畫了一幅“煙雨圖”送給雨荷,并題詩一首:“雨后荷花承恩露,滿城春色映朝陽。大明湖上風(fēng)光好,泰岳峰高圣澤長?!毕挠旰墒菢O端聰慧伶俐,善解人意的女子,她深知這段情緣恐難久長,為表明心意,也即在錦帕上寫了古樂府詩一首,回贈乾隆,詩曰:“君當(dāng)如磐石,妾當(dāng)如蒲草。蒲草韌如絲,磐石無轉(zhuǎn)移。”
雨荷居不是一個簡單的愛情故事,其中蘊含了老濟南的深厚的家風(fēng)、家訓(xùn)、家教淵源。其中“雨荷讓水”最為典型:夏家、王家共用無名泉,后來王家擴院,夏家就主動把泉子讓給了王家,一時傳為美談。乾隆皇帝專門做了對聯(lián),點贊老濟南家風(fēng):一分青,兩分白,五福同壽皆延厘;百余泉,千余水,四季平安共讓廉。百花洲的“讓水泉”因此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