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二章經(jīng)》5則
(一)
【原文】
佛言:“辭親出家,識心達本,解無為法,名曰沙門。常行二百五十戒、進止清凈,為四真道行成阿羅漢。阿羅漢者,能飛行變化,曠劫壽命,住動天地。次為阿那含,阿那含者,壽終靈神上十九天證阿羅漢。次為斯陀含,斯陀含者,一上一還即得阿羅漢。次為須陀洹,須陀洹者,七死七生便證阿羅漢。愛欲斷者,如四肢斷,不復用之?!?/p>
【譯文】
釋迦牟尼佛說:“辭親出家的人,能夠認識到自己的本心,認識到一切事物本質的虛幻性,能夠悟解佛理佛法,這樣的人才可以稱作沙門。沙門如果能堅持奉行二百五十戒,無論干什么事,或不干什么事,都能做到清心寡欲,勤修四諦圣道,這樣他就可以修成阿羅漢。達到阿羅漢果位的人,能夠在天上飛行,隨意變化,他的生命無限量之長;他住的地方,都有天地鬼神予以衛(wèi)護。
沙門修行次一等的是達到阿那含果位。達到阿那含果位的人,他壽命終了之后,靈魂便上升到十九天上,即到無煩天,便能證得阿羅漢果位。
沙門修行再次一等的是達到斯陀含果位。達到斯陀含果位的人,再經(jīng)歷往生一次天上,返回往生一次人間,就能證得阿羅漢果位;沙門修行再次一等的是達到須陀洹果位,達到須陀洹果位的人,還要經(jīng)歷七生七死,便能證得阿羅漢果位。能把貪欲除了,才能成道。而要斷絕貪欲,就不能憂慮,不能想斷而不斷,就像斷除四肢之后,就永遠不能再用了,下決心斷絕貪欲,就不要再貪戀了?!?/p>
(二)
【原文】
佛言:“出家沙門者,斷欲去愛,識自心源,達佛深理,悟無為法,內無所得,外無所求,心不系道亦不結業(yè),無念無作非修非證,不歷諸位而自崇最,名之為道。”
【譯文】
釋迦牟尼佛說:“出家的沙門,只要斷絕貪欲,認識自己的本性,領會最深的佛理,了悟無為無不為的佛法,內心不貪戀妄念,身外沒有什么貪求,心境不執(zhí)著在修道上,而實際卻處處在奉行佛道,不要做惡事,造惡業(yè),沒有妄念,沒有虛妄的行為,修到極點無可再修,已經(jīng)得道,不需再證,不需要再經(jīng)歷成佛的各個階位,而自己自然就達到最高的果位,這樣的沙門就叫做成道了?!?/p>
(三)
【原文】
佛言:“眾生以十事為善,亦以十事為惡。何等為十?身三,口四,意三。身三者:殺、盜、淫??谒恼撸簝缮?、惡口、妄言、綺語。意三者:嫉、恚、癡。如是十事不順圣道,名十惡行;是惡若止,名十善行耳?!?/p>
【譯文】
釋迦牟尼佛說:“眾人以十種事情行善,也以十種事情作惡。是哪十種事呢?屬于行為方面的有三種,屬于語言方面的有四種,屬于意識方面的有三種。行為方面的三種是:殺生、偷盜、邪淫;語言方面的四種是:挑撥是非、惡語罵人、說謊騙人、穢言亂語;意識方面的三種是:嫉妒別人、怨恨他人、愚蠢糊涂。這十種事,不合乎佛家圣道,叫做十惡行。這十種事如果改正不再犯了,就叫做具備了十種善行?!?/p>
(四)
【原文】
佛言:“剃除須發(fā)而為沙門。受道法者,去世資財,乞求取足,日中一食,樹下一宿,慎勿再矣!使人愚蔽者,愛與欲也?!?/p>
【譯文】
釋迦牟尼佛說:“一個人剃去了胡須、頭發(fā),而出家當沙門,他遵依佛教道法,拋棄世間的資產(chǎn)財富,拿上飯缽出門乞食,只要能吃飽就行了,每天只在中午吃一頓,一棵樹下只睡一宿,很謹慎地不再求其他的享受了。人之所以會因愚癡而受蒙蔽、犯下過失,就是由于執(zhí)著地貪求和欲望所造成的。”
(五)
【原文】
佛言:“人有眾過而不自悔,頓息其心,罪來赴身,如水歸海,漸成深廣。若人有過自解知非,改惡行善,罪自消滅;如病得汗,漸有痊損耳。”
【譯文】
釋迦牟尼佛說:“如果人有許多過錯,而他自己不覺悟,不悔過自新,這就頓然失去了改過之心,那么罪業(yè)就會向他奔來,就好像河水流向大海一樣,越積越深越大。如果人有過錯,能自己知道錯了,從而自己改正解脫,能改惡行善,那么,他的罪業(yè)自然就消除了,就好像病人出了一身汗,漸漸地疾病就會痊愈或減輕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