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鮰魚"/>
品味長江“水精靈”
——鮰魚
曾經(jīng)見到一篇介紹長江鮰魚的文章,說這種魚是如何肉細(xì)、味鮮、嫩如脂、入口即化且無刺,雖然為之垂涎不已,卻無緣一嘗美味。
幾年前曾逛杭州城東某菜場,走到水產(chǎn)攤位附近,突然聽到一位大嫂高聲招客:“長江鮰魚!長江鮰魚!”過去一看,只見盆中有幾條鮮龍活跳的深灰色的(也有粉紅色的)魚,前部平扁,后部側(cè)扁,嘴有須而背有肉鬌,形如鲇魚,果然是有“水底羊”之稱的鮰魚,便興奮異常地買了一條攜回家中。
鮰魚亦稱“江團”“白吉”,是一種洄游魚類,主產(chǎn)長江流域,岷江的樂山、湖北的石首、上海的吳淞以及重慶,均有出產(chǎn)。每到春天,鮰魚便膘肥肉厚,以肉質(zhì)細(xì)嫩而著稱于世。北宋時,詩人蘇東坡喜食此魚,曾有詩贊曰:“粉紅石首仍無骨,雪白河豚不藥人。寄語天公與河伯,何妨乞與水精靈。”說是粉紅色的鮰魚有黃魚的味美卻無刺,有河豚的鮮嫩卻無毒,因此稱它為“水精靈”。明代的楊慎則稱它為“水底羊”,說它似羊肉的肥美。而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則說它“氣味甘、平、無毒”,有“開胃、下膀胱水(即利尿)”的作用。
鮰魚有多種吃法,清蒸、粉蒸、紅燒、配上咖喱粉烹制,都鮮嫩肥糯、味美可口。川菜中的清蒸“江團”制法特別考究,與杭州名菜“火夾鱖魚”的做法很相近,即是在魚身上均勻地斜剞數(shù)刀,每個刀口中都插一片火腿與香菇(杭州的火夾鱖魚不插香菇),加蔥、姜等同蒸,待魚熟后,倒出魚汁,加入胡椒粉、雞精調(diào)好味道后再澆在魚身上。此菜做好后,魚肉又鮮又嫩,清口異常,最能突出鮰魚的本色。據(jù)說,武漢名廚擅制鮰魚菜,還能做專門的鮰魚席,即整個筵席上的菜都是用鮰魚制作,堪稱華夏烹飪一絕。
我買的這條鮰魚不大,不過500克左右。燒時,我將它切成大塊,先在放了姜粒的油鍋中煎過,之后放黃酒、醬油及少量豬肉豆鼓辣醬調(diào)味,然后放適量水,用文火燉燜。出鍋前,再撒以蔥花、雞精。吃時,只感到魚肉細(xì)嫩,鮮香。鮰魚肉質(zhì)比鱸魚緊密,而細(xì)嫩又超過鱸魚。鱸魚已經(jīng)是魚中的上品了,想不到鮰魚的吃口比鱸魚還要好。最奇的是,買魚時,賣魚大嫂已給我剖去了內(nèi)臟及鰓,可一路上它在塑料袋中還活蹦亂珧,可見生命力之旺盛。還有,它的肉那么細(xì)嫩,油煎時不斷翻動卻不碎,可見肉質(zhì)的緊湊。第一回吃鮰魚,就吃得盤底朝天,博得家人的喝彩,不知今后還能否買得到?從價鈿來看,500克10余元的售價,且老遠(yuǎn)運來,可見還不是野生的。
如果能吃到野生鮰魚,那味道一定還要好得多。我想此生恐怕難以有此口福了吧!